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北京, “机器人总动员”见证产业蝶变

2024-08-22 12: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连续10年,“机器人总动员”在京城东南的亦庄火热上演。昨天,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北京。

10年间,世界机器人大会为北京留下了一批机器人新技术、新产品,也启发了更广阔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今年的大会上,来自北京的全球首个全尺寸纯电驱拟人奔跑人形机器人“天工”升级亮相,全球首款搭载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等一批新品首秀,见证北京机器人产业的10年蝶变。

博览会上观众围观人形机器人。

“天工”(右)和特斯拉Optimus(左)两位明星人形机器人同框,被粉丝团团围住。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特殊观众

“天工”巡馆秀新技能

昨天展馆一开放,“天工”就成了“顶流”。今年4月,北京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发布,实现了全球首例全尺寸纯电驱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

与4个月前的惊艳一跑相比,“天工”这次具备了更多新技能:既能跳舞、鞠躬、挥手打招呼,还能听招呼、抓东西。当展馆内的小朋友冲着它说“请把橘子放在我的手上”后,坐在对面的“天工”立刻将手伸向桌上的4样物品,从中挑选出橘子,温柔地放在小朋友稚嫩的小手上。

这个短暂的过程,“天工”干了很多事:先要依靠大模型识别人类语言,然后在视野中寻找橘子,再判断抓取点,最后精准抓取物品。

与其他静态展示的机器人不同,“天工”昨天还化身为特殊观众,现场巡馆。行走的一路上,“天工”真如明星一般,随时向大家挥手,大约走了两百米,抵达特斯拉展区外,瞬间就被大量机器人粉丝团团围住,寸步难行。在展区外驻足几分钟后,“天工”受邀进入特斯拉展区,与静态展示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合影留念,上演了一次特殊的“技术交流”。

“之前天工就具备本体感知能力,跑起来不是靠看的,而是靠关节传感器。”研发“天工”的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它踩到软硬不同的物体上时,关节位置不同。它就通过学习“记”住这些位置的变化,走路时本体不断感知应对路面变化;而现在它除了本体感知,还结合视觉感知,通过“眼睛”提前看到前面路况。

未来“天工”将增添更多技能。目前,当人下达语音指令后,它就能基于“开放词汇目标检测与任意物品分割多模态模型”来完成一套抓和放的动作。“我们已经打通了具身智能大模型链路,这意味着机器人可以理解人类指令,拆解相关任务并完成这些任务,未来机器人将能帮助人类做更多事情。”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算法专家张强介绍。

见证突破

尖端新品扎堆首发

今年是世界机器人大会的第十个年头。作为全球机器人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综合性盛会,不计其数的新品选择在这个舞台首秀。

与“天工”合影的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这次是在北京首发亮相,其全身具备28个活动关节、双手共有11个自由度。据介绍,Optimus搭载与车辆同源的AI技术,行走速度较之前提升了30%,十根手指“进化”出感知和触觉,既能轻握脆弱的鸡蛋、也能搬运沉重的箱子。最近特斯拉工厂内已有该款机器人尝试模仿人类进行电池分拣训练,预计明年将会有超过千台在工厂帮助人类完成生产任务。

研发手术机器人的长木谷公司展区中央,被红布蒙着的机器人新品不断吸引观众驻足。这是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搭载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AI+ROBOT”骨科手术机器人ROPA。“它让手术控制精度突破毫米级别,解决了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减轻患者痛苦等传统难题。”长木谷董事长张逸凌说。

机器人高超的手术“技巧”是如何实现的?张逸凌解释,就像拥有骨科专家的“超级大脑”,它在术前仅需患者CT就能帮医生在5到10分钟制定出一套个性化的三维手术方案;而精准光学定位就像“数智眼”,实时监测并追踪患者术中体位的变化,帮医生突破传统手术的视野局限、操作盲区;搭配“数智手”应用的智能随动技术后,手术过程中每一个关键步骤都能精确执行,实现手术精度毫米级别突破。

钛虎机器人发布的人形机器人T230新品是国内首个高达2.3米的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重物搬运场景,但它本身却很轻。“依托自主研发的轻量化减速器等核心部件,我们实现了机器人身体轻却力量大的特点,力量相当于正常成年人的三倍。”钛虎机器人创始人易港说。

赋能产业

产业收入已破200亿元

几个月前,刚刚把人形机器人总部落在北京的优必选公司,在本届大会上推出了“人形机器人天团”。昨天,该公司把汽车产线的一段“搬”到展馆里,检测机器人围着一辆汽车几十秒,一份轮胎检测报告就已出炉。此外,结合端到端模仿学习、视觉精准识别、全身精细运动控制等技术,由其研发的工业版人形机器不久前刚“入职”多家汽车工厂,配合人类执行搬运任务,作业完成度和执行难度居于业内前列。

去年,北京在一南一北布局两座机器人产业园,南边位于亦庄的产业园已经率先投入使用。这里已成为机器人产业的聚集地。在亦庄成立仅8个月的灵足时代则突破了机器人关节在轻巧与稳准之间的创新瓶颈。“机器人关节是让人形机器人像人类般灵活的关键,我们自研的新产品能驱动1米高的中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或全尺寸四足机器人。”创始人兼COO邵元欣说。

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亦庄已拥有机器人生态企业百余家,其中半数以上为专精特新企业,产值规模近百亿元,占全市机器人产业的50%,在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启动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实现自主可控,在特种、智能钻井机器等产品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领域基本形成了覆盖核心部组件、本体、应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

这是北京机器人产业不断升级的缩影。数据显示,去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总收入超过2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00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位居全国首位。“本市出资设立了百亿规模机器人产业基金,已累计投资12亿元,支持11个重点项目,加速龙头企业培育和产业链布局。”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正加快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支持企业在机器人产品研发试用过程中的熟化和迭代。

来源:北京日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