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国际锐评:欧方切莫错过解决电动车争端的最后“窗口期”
当地时间20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信息预披露,建议对中国及欧盟在华生产的纯电动汽车征收为期5年、17%至36.3%的反补贴税。如果这一贸易保护主义做法落地,不仅会严重损害中国汽车产业利益,也将破坏中欧相关产供链合作,令欧洲遭受反噬之痛。
外界注意到,与7月公布的初裁结果相比,欧方这次对几家中国车企拟征税率进行了小幅调降。欧方看似做出了某种程度的让步和妥协,但更多是象征性的,没有改变滥用世贸规则程序、将调查工具武器化、以“公平竞争”名义破坏公平竞争的本质。
事实上,自去年10月欧委会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起,欧方的一系列做法就缺乏正当性和合法性。一方面,所谓“调查”是在没有欧盟产业申请的情况下自行发起的,明显违背了市场意愿;另一方面,为达到预设目标,欧委会构造并夸大所谓“补贴”项目,排除了出口量靠前的欧美企业,只选择中国本土企业。无论是抽样标准,还是操作过程,都存在很多不合规、不透明、不公正之处。
今年6月下旬以来,为解决电动车争端,中欧已开展了十多轮技术磋商。然而,欧方发布的这份终裁披露,并没有充分吸纳中方意见,仍然坚持错误做法。它基于的是欧方单方面认定的“事实”,而不是双方共同认可的事实。这与欧方一些人口口声声说的“规则、法治、公平”背道而驰。
无论欧洲一些政客出于什么动机打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们的做法损人害己,遭到欧洲政界和商界人士的广泛批评。德国总理朔尔茨等领导人公开反对限制汽车贸易,呼吁保持贸易“公平和自由”。英国《泰晤士报》等媒体刊文指出,欧盟一边要求消费者转向电动汽车,一边却试图阻止性价比高的电动汽车的供应,此举荒谬可笑。
在中欧围绕电动汽车关税议题博弈之际,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这些年,欧洲整体经济增长乏力。面对能源转型需求和拉动经济考虑,一些欧洲国家正在积极争取中国车企前来投资建厂。不久前,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访华期间,推进双方新能源汽车合作就是主要议题之一。
然而,在平衡本国利益和欧洲整体利益之间,出现了一种“扭曲”的逻辑——某些国家寄希望于欧盟祭出高关税,设想中国车企会因此到本国投资建厂,从而带动欧盟汽车产业发展、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但实际上,恐怕事与愿违。想想看,如果欧盟滥用贸易保护工具,导致中欧合作大氛围变糟,中国车企怎么不会对开拓欧盟市场心存疑虑呢?难怪有分析指出,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反而可能会失去中国投资。因此,欧盟各国都有必要对欧委会酝酿加征高关税的做法说“不”。
中欧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方始终本着最大诚意,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与欧方妥善处理贸易争端。但这不意味着,中方会坐视自身利益受损,成为贸易保护行为的“牺牲品”。本月9日,中国已将欧盟电动汽车临时反补贴措施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这向外界释放了清晰信号——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捍卫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根据欧方议程,在完成终裁披露征求意见的环节后,欧盟委员会将向各成员国提交最终决定,并将于11月4日前做出最终裁定。随着最后“窗口期”临近,欧方需要认真倾听内部声音,权衡利弊得失,同中方加快探讨妥善解决方案,避免贸易摩擦升级,避免影响中欧之间的互信合作。否则,欧方将得不偿失。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