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澎湃调研|每天都是最新最大最强,你对AI麻了吗?

澎湃新闻记者 张铃媛 王亚赛 特约作者陈力维 实习生田修齐 林欣宜 祝一丹
2024-09-12 19:20
来源:澎湃新闻
对齐Lab >
字号

AI 的 iPhone 时刻不属于 iPhone。

我们终于等来苹果发布的史上第一台 AI 手机。人们的期待值提前被拉满后却发现,突破性创新是没有的,除部分英语国家以外的用户,与 Apple 智能也是暂时无缘的。

早在一年半以前,黄仁勋就表示:一个崭新的计算平台已经被发明出来,而 AI 的 iPhone 时刻已经开始。不过,这个计算平台指的是 ChatGPT,并且至今还没有第二个同样强大的竞争对手。

苹果做 AI,就这么难吗?AI 领域的竞争格局,是群雄逐鹿还是寡头垄断?

发展 AI 的期待,都给了谁?

湃客·AI 开箱联合澎湃新闻·对齐 Lab 推出的《人工智能新媒体内容传播力洞察报告》,基于湃客平台 2024  年上半年 3517 篇有关 AI 的报道分析发现,第一名几乎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名的结果则值得细品。

瑞银集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OpenAI 推出的智能聊天机器人 ChatGPT 用两个月时间,月活用户就突破了 1 亿,TikTok 完成这个目标用了 9 个月时间。硅谷知名投资机构 a16z 发布过 3 次 AI 应用百强榜单,ChatGPT 次次都是第一。因此,在最受关注的 Top10 公司中,OpenAI 的热度指数是第二名的近两倍。

苹果作为被提及第二多的公司,不是因为 AI 的成功,而是它的 AI 进展太让人们着急了。这家向来以科技创新著称的公司,虽然宣传调门依然很高,但如今明显变得疲软乏力。 “苹果自救”“真急了”“内忧外患”“AI 时代的窘境”......AI 时代,哪怕是科技巨头,不卷也不行。

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 3 家中国公司也在标题提及最多的前 10 里,腾讯紧随其后,排在第 11 位。这些传统的互联网巨头企业铆足了劲卷 AI,谁也不想在 AI 时代落后。

还有一些年轻的 AI 公司,虽然缺少规模和先发优势,但也做出了一些亮眼的产品,甚至产品比公司更有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就是“Kimi”。在 “AI 产品榜” 发布的 8 月国内 AI 产品榜中,第一、二名分别是字节的“豆包”和百度的“文心一言”,而第三名“Kimi”出自月之暗面这家 2023 年才成立的公司。在我们所分析的稿件标题中,“Kimi”被提及的次数是月之暗面的 5 倍。此外,Minimax 和智谱和月之暗面一样都属于生成式 AI 时代的新“AI 四小龙”,同样拥有进入榜单前 10 的产品。

但年轻公司的突围,也是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据媒体报道,“Kimi”在 B 站几乎关联了用户可能搜索“AI”的所有词条,营销给出的 CPA(Cost Per Action,用户转化人均成本)报价,高达 30 元左右,让其他在 B 站投流的 AI 公司倍感压力。高昂的获客成本是否意味着,烧钱才是硬道理?AI 竞争又会走上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之争的老路?大浪淘沙之下,小公司又能撑多久?

而在 AI 相关人物方面,我们统计发现,创作者在标题中提及最多的并非 OpenAI 的 CEO 奥尔特曼,而是总与他针锋相对的马斯克。

过去一年来,马斯克不仅和奥尔特曼经常隔空互怼,建议 OpenAI 更名为 “ClosedAI”,还指控 OpenAI 违反合同并向法院提起诉讼。马斯克是太闲,还是太理想主义?

对于马斯克的指控,OpenAI 声称,如果案件开始进行审前事实调查和信息共享,马斯克将利用该诉讼来获取 OpenAI 的“专有记录和技术”。也有声音指出,OpenAI 也想借此击垮马斯克的人设。

实际上,AI 早已成为各领域利益相关者的必争之地,马斯克也已经手握不少 AI 拼图:去年成立的人工智能公司 xAI、大模型 Grok-2、脑机交互 Neuralink、超级计算机 Dojo 以及特斯拉 10 月将发布的 Robotaxi 等等。

商业领域的厮杀从不缺少注意力。而 AI 领域的学术大佬也有不少动态。4 月,“AI 教母”李飞飞联合领导的团队发布了《2024 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在湃客平台上,一篇有关的报道点击量位列前 30。此后,李飞飞开始了空间智能方向创业的消息被广泛报道。有关图灵奖获得者、Meta 首席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的报道还要丰富得多——从发布研究论文、入选美国计算机协会 ACM Fellow 名单,到在社交平台 X 上“狠批” Sora、和马斯克隔空开启“骂战”......

AI 每天都在进步,但普通人还关心吗?

对 AI 有一定关注的人一定能够回想起,2 月中旬,中国人还没过完春节的时候,OpenAI 推出的文生视频模型 Sora 就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刷屏。影视行业变天、现实不复存在等声音一时不绝于耳。此外,Stable Diffusion 3、谷歌的 Gemma 等新的大模型和产品也在 2 月不断出现。Meta 在 2 月初公布了“史上最强财报”,还宣布了有史以来的首次股息派发。

但 AI 上半年的高光时刻也结束在 2 月。此后 4 个月间,都再没有任何技术产品能像 Sora 一样出圈。创作者对 AI 报道的热情还在上涨,但读者的热情“退潮”已经先一步出现——整体点击量明显下滑,6 月的点击量指数中位数几乎只有 2 月的一半。

虽然技术和产品都还没出现新的颠覆性、革命性变化,但 AI 资讯的标题,仍然试图用“最大”“最强”“最新”等夸张的词汇吸引读者点击。“我们都很受不了现在 AI 自媒体三天一颠覆、两天一革命这样的风格。”今年一档对谈 AI 时代“积极行动者”的播客节目中,主播调侃道。

读者看多了夸张的言辞,会腻吗?我们从湃客平台上半年 3517 篇相关报道标题里,筛选出 12 个较为夸张、语气强烈的高频词。

可以看出,读者仍然可能被“最强”“最火”“最大”“震撼”“重磅”等表述吸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大多有所减弱。而“最新”虽然在标题里出现得最多,但对于提升文章点击量来说,作用并不大,相关文章的点击量指数中位数甚至低于其他文章(标题里不含这 12 个高频词)的中位数。毕竟,新闻的本质就是“最新”的事件、动态、现象。

AI 的流量密码:搞笑、冒犯、抢饭碗

当下这个阶段,多数人面对 AI 的可能状态是:可以聊两句,但聊不深;会有些关心,但关心得不多。

人工智能学界和业界每天都在发表新的研究论文,但普通人更关心哪些新的 AI 产品和工具便于使用;AI 渗透进医学、生物等领域,已经带来了一些科学突破,但一句“AI 会让程序员失业吗?”会让 AI 看起来能力更强,也更有威胁性。

我们通过 K-means 主题聚类分析,将 3517 篇文章归为 23 个主题大类(包含“其他”),并根据不同主题下文章的点击量中位数,对各主题的读者喜好度进行了排序。

我们发现:创作者写得最多的主题,大多和 AI 领域的最新进展有关,覆盖了学术发现、技术研究、公司和产品动向等方面。毕竟,AI 一天,人间一年。这半年里,各种 AI 产品层出不穷、密集发布,学术研究也相当活跃。根据美国乔治城大学的数据分析平台 ETO 在今年 5 月发布的 AI 调查报告,2017—2022 年期间,全球一共发布了 125.5 万篇与 AI 相关的英文技术论文。而 ChatGPT 和 Sora 走红以后,相关研究必然又会快速增长。

然而,相比国外的 AI 公司、产品和动向,读者们更加关心中国的情况。相比 AI 本身,读者更关注的是被 AI 影响的行业和职业。点击量最高的两个主题——汽车和电商,看上去无关 AI,但紧密关系着普通人的生活,也因为 AI 的影响,产生了许多未知和话题性。

创作者的对 AI 动态的热情追踪和读者的冷静反应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我们回溯千禧年以来的技术热潮,狂热后的“技术冷静期”往往伴随着非理性繁荣到理性发展的转变。对于新技术而言,公众的相对冷静或许是件好事。

著名科技学者凯文·凯利在创作者“甲子光年”的访谈中表示对 AI 真正的担心是“武器化”“AI 领域存在一些我们不知道如何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有可能在未来会给我们带来困扰”。

如果说这样的担忧还是远虑,普通人已经有了自己的近忧。根据澎湃新闻今年 3 月的《人工智能公众态度调查报告》,54.8% 的被调查者对于 AI 应用在看病诊断等医疗卫生领域的决定权会感到不安,41.8% 的被调查者会担忧 AI 应用在人事管理领域上,如录用和辞退员工。并且,有 50.5% 的受访者“有点认同” AI 是有可能失控的,觉得不存在 AI 失控的人,只有 14.4%。

今年上半年,技术也已经引发了一些赤裸裸的现实问题:李一舟的 AI 课程被打假;AI 换脸诈骗案件频发;AI 画作挤占了画师的生存空间......今年上半年,AI 相关的话题也频繁出现在热搜上。其中,技术带来的“机遇”与“风险”相伴相随。

除了对人类的影响以外,AI 只是凭借自己的魅力也能让普通人产生兴趣,会“整活”的 AI 才会“讨喜”。在湃客平台上点击量指数最高的前 3 篇文章里,两篇都和“AI”整活有关。AI 创作者的赛道上,已经衍生出了一种风格流派,专门测试或者挖掘用 AI 做出的各种“鬼畜”视频,如今已经流行起了人类模仿 AI 的“反向整活”。

除了马斯克、奥尔特曼等人,人们还关心哪些人物与 AI 的故事?AI 引发的社会现象背后,有哪些趋势值得关注?哪些创作者在 AI 领域最为高产?哪些创作者不属于科技领域,对 AI 的报道也成为了爆款?

更多的细节,都可以从《热潮“冷却”,谁还在关心AI?——2024年人工智能新媒体内容传播力洞察报告》基于 429 名创作者、3517 篇 AI 相关报道的分析中,找到回答。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查看原文。

    责任编辑:吕妍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