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雅昌专栏 | 季涛:十年来“海派书画”的投资回报

2024-08-21 13: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海派书画”是近现代中国十分重要的一个绘画流派,起源自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上海。“海派”的原意是指20世纪初时与“京派”相对的“海派”京剧,后来慢慢将“上海书画的流派”也简称为“海派”了。

任伯年 《荷塘煎裙图》

“海派书画”的形成具有艺术家来源广泛、风格兼容并蓄、笔墨表现多元、创作理念多维和题材贴近大众等特点,从各个方面迎合了收藏者的趣味。“海派书画”对近现代中国画坛影响十分巨大。比如,赵之谦、吴昌硕为首的金石画派,产生了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这样的大家;由陆恢开始模仿清初“四王”传统绘画,一直到吴湖帆,以及张大千、“三吴一冯”、郑午昌等,他们走的是宋元绘画的路子,这一部分画家非常多。第三,是新中国之后出现的一批“新海派”,包括谢稚柳、刘海粟、程十发、唐云、谢之光等,他们的艺术没有完全继承民国“海派”,博采众长,有所创新。

陈佩秋 《海棠黄鹂》

然而在艺术市场三十多年书画拍卖的天价纪录中,却很少看到“海派书画”的身影。在中国内地拍卖场上,“海派书画”的价格似乎也明显低于同时期、同等地位或艺术水准的“京派”作品的价格。“海派书画”价格不高的原因,也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画家的缘故,说是“海派书画”,其实画家中上海本地人很少,多是从浙江、江苏过来的,但人们习惯把凡是在上海生活过的画家,都冠以了“海派”。“海派书画”最初形成的主要市场在上海城隍庙,由那里的几家画店经营,面对的主要是市民阶层和旅游者,因此文化层次不很高。当时以任伯年为首的画家作品多为一些商品画,画家为了金钱而画,俗多雅少,缺乏有创意、有个性,艺术水准高的好作品,这就打下了早期“海派书画”艺术水准不够的烙印。

其次,民国时期上海是文化中心,那时上海的收藏队伍是中国的半壁江山,但他们收藏的常常是古代书画和器物,而不是“海派”艺术。新中国成立,文化中心北移,“海派”就被边缘了。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同时具备了文化中心的地位,这必然影响到艺术市场。相比起来,“京派书画”作品更加具有社会性,更靠近主旋律,而多表现“花鸟山水”的“海派书画”慢慢被人们所忽视。

第三,“海派书画”价格相对低,也可以说是整个民国书画不被重视。“海派”的繁荣在民国,民国画坛的主要力量是“海派”,艺术市场对“海派书画”的低估实质上是对民国时期艺术的低估。

谢稚柳 《山水清音》

“海派书画”的价格有没有可能以后出现补涨,以追上“京派书画”作品?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自2009年秋季开始,“海派书画”成交的金额较之前出现过大幅增长,随后一直呈现价位整体平稳上升的势头。比如,在2011年西泠春拍中,“海派”代表人物之一任伯年的作品《华祝三多图》的成交价就曾拍出了1.67亿元,创下任伯年个人作品的最高价。之后,吴昌硕、吴湖帆、谢稚柳和关良等有代表性的“海派”画家作品开始为市场所关注,价格也日渐攀高。

吴昌硕《多子图》

2023年,笔者曾发表过一篇《近现代中国书画市场为何一直徘徊不前》的文章,分析了十年以来近现代中国书画作品的投资回报情况。普遍来看,多数近现代书画作品,尤其是那些“普货”、“应酬之作”,不但没增值还有了一定的贬值。由于“海派书画”也多属近现代书画的范畴,在此撰写本文以观察这一近现代书画分支的投资回报率。方法依然是将2010年前后买进,近一两年卖出的“海派书画”作品的价格数据列表比较。为了具有可比性,所选均为同一藏品相隔十年两次拍卖成交的数据。为简明起见,直接将成交价进行比较,而不考虑扣除第一次拍卖的买方佣金与第二次拍卖的卖方佣金。所以表中计算出的增值率不代表精确的藏家投资收益。所有数据均来源于雅昌艺术网记录的多家拍卖行的成交价格。

笔者注意到,“海派书画”的市场普及程度仅次于“京派”,要远超过“岭南画派”、“长安画派”和“新金陵画派”等其他地域画派。除了上海的几家拍卖行重点上拍和开辟“海派书画”个人专场之外,北京和香港的头部拍企也都会拍卖“海派”代表人物的大量作品。

表中选择了24件“海派书画”作品,对比后可见,仅有6例的投资回报率为增值,数量占比25%,即收藏十年后有所盈利(不考虑双向佣金的支出),其中最高增值率为2倍;剩余的18项均为贬值回报,即收藏十年后有所亏损,数量占比75%,最大亏损比例为84%,即约亏去了六分之五。比较而言,整体回报状况似乎不及近现代“京派书画”市场。从表中还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出现增值回报的作品多数价格在数百万元以上,而贬值的作品多在几十万元的量级上,这也许说明了中高价位的精品的投资回报比低价位的“普品”要好!

吴昌硕 《古墨生春》

在近十余年艺术市场的调整中,人们的收藏观念逐渐在改变,大家更加追求艺术家的精品大作、生货,和流传有续、有故事有趣味的作品,而对于相似品众多的“普品”、“应酬之作”等的兴趣在减少。艺术精品体现出的稀缺性成为了收藏家判断艺术市场潜力的重要因素。“海派书画”由于普遍植根于民国商业化社会,其创新性和社会性不足,“普品”多而精品少,近些年不但没有出现市场价格追赶“京派书画”的“补涨”,贬值的幅度却十分明显。

朱屺瞻《牡丹书法一堂》

近现代“海派书画”家们的作品,除了一些精品“生货”大作之外,“普货”、“大路货”作品近十多年的价格并没有明显的上升,其中多为下跌走势。原因可能有许多,笔者以为主要有这样几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