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1
缅怀周光召:他是一位顶尖物理学家,也是一位受人爱戴的领导者
2024年8月17日晚,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光召逝世,享年95岁。
△周光召同志遗像(图片来源:新华社)
他一生以国家需要为己任,从理论物理研究到“两弹”研制,再到科技事业布局,他的每一次选择背后都是对国家深沉的热爱。
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领航者与战略科学家,他引领中国科学院改革与发展,构建高效科研体系,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连续两届担任中国科协主席,关心支持北京市科协事业发展,推动科普工作步入正轨,为科技工作者树立榜样,其精神与成就成为激励后人的灯塔。
△周光召在北京市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作《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社会的作用》的报告
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回顾他光辉的一生,铭记他为国家科技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每一次面临选择
都以国家需要为先
家国情怀是周光召身上最厚重的人生底色。在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旅途中,每一次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时,他都坚定地将个人梦想与国家的未来紧密相连,让个人的选择服务于国家的需要,书写了一篇篇饱含家国情怀的动人篇章。
1957年,肩负着国家的重托,周光召远赴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投身于高能物理与粒子物理的基础研究之中。在那里,他以非凡的勇气和独立的精神,挑战权威,对“相对性粒子自旋问题研究结果”提出了独到见解,并通过不懈的努力,首次在国际上提出著名的“粒子自旋的螺旋态”理论,又提出弱相互作用的“部分膺失流守恒律”,直接促进了流代数理论的建立。
他的名字从此蜚声中外。当时有外国科学家说:“假如周光召将来得诺贝尔奖,我不会感到惊讶。”
然而就在此时,苏联拒绝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并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周光召得知后,决定立刻回国投身原子弹研制工作。他在致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的决心书中写道:“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我愿意放弃自己做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1961年,周光召回国后,作为理论部副主任辅佐邓稼先突破原子弹原理,领导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从此,他开始了长达19年的“秘密工作”,将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
在原子弹的总体计算陷入困境时,他巧妙利用“最大功”原理论证了苏联专家数据的不可能,终结了科研人员的争论,推动了总体计算的继续进行,为原子弹设计扫平了障碍。后来,他协助邓稼先完成并提交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为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破性贡献。1999年,时年70岁的周光召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79年,当国家科技事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周光召再次回归他深爱的理论物理领域,引领科研团队在“非平衡量子统计”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只要国家有召唤,周光召始终将国家的需求放在首位。面对选择,他首要考虑的是在哪个地方能发挥更大作用,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无论是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还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他始终坚守这一原则。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周光召在办公室(图片来源: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
如果说,投身“两弹”研制是周光召前半生的高光时刻,那么他的后半生则是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布局。诚如诺贝尔奖得主、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所言:“他由一个理论物理学家转变为有影响力并深受尊重的政策制定者。”
从理论物理学家到科技领导者
为中国科技发展擘画蓝图
作为一位卓越的科技领导者,周光召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征程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是个绝顶聪明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对理论物理的看法既能从大处看,又能在小的地方想出新的办法来。”就像杨振宁评价的那样,周光召以卓越的领导力和前瞻性的视野,为推动科技进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贡献了非凡的力量。
自198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以来,周光召便致力于将中国科学院打造为适应时代需求、引领科技创新的科研高地。他创新性地提出“一院两种运行机制”的建院理念,旨在灵活应对不同科研领域的需求,同时强调将科研力量紧密对接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还要保持对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
这一战略部署使得中国科学院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保持了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的同时,为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先导和示范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周光召(右二)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在他的精心策划与有力推动下,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相继出台:研究所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实施,有效激发了管理层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放实验室(所)的设立,促进了科研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高新技术企业的兴办,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了科技智慧与力量。
在学部制度建设方面,周光召同样功不可没。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期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试行)》。这是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以来第一个全面指导学部工作的基本文件,学部制度体系自此建立并不断完善,为我国科研界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他推动我国学部委员制向院士制度转变,实现了我国院士增选的制度化,主持选举了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特色院士制度由此确立和规范发展,成为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集中体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领衔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组长的十多年间,周光召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判断与部署。
他深刻认识到基础研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强调面向科技前沿的探索,更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他的倡导下,我国量子科学、纳米科学、蛋白质、干细胞等六大科学计划相继启动,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全链条、多学科协同研发,取得了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我国乃至全球科技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心系科学和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作用
周光召的贡献是深远而广泛的,他不仅在中国科学院内引领了深刻的变革与进步,更将影响力辐射到整个中国科技界。
1996-2006年,他连续两届当选中国科协主席,不仅在组织层面构建了更加完善的服务与激励机制,如创立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制度、设立多项科技奖项以表彰与激励青年才俊,更在精神层面上为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强调了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的重要意义。
他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科学文化普及有着深远考虑。他推动制定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设立了“全国科普日”,身体力行地成为科普工作的“领路人”和“开拓者”。
△周光召写给北京市科协成立40周年的题字
1997年,在北京市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周光召作了题为《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社会的作用》的报告,对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技等领域进行了细致的介绍,提倡适度消费和健康生活方式,反对铺张浪费,提出要大力发展科教和体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形成道德高尚的社会价值观。
为了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1999年,中国科协和北京市科协开展培育“北京少年世纪林”活动,组织中小学生种树、浇水等。周光召亲自来到现场为活动揭幕。
△周光召为“北京少年世纪林”活动揭幕
在科协组织的定位上,周光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科技工作者是科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紧密联系、充分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是科协的力量源泉和最大优势,全心全意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是科协工作的生命线。他提出的“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深刻体现了对科技工作者实际需求的关注与关怀,也为科协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与科技工作者的交往中,周光召展现出了平等、自由的学术精神。他以身作则,鼓励在学术会议中打破身份界限,认为“学术会议中没有副委员长,也没有主席,只有教授、研究员、博士,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大家尽可自由、平等地研讨问题”。这种精神对于促进学术交流、激发创新思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曾这样评价周光召:“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大师,还是战略科学家。他先后当选为美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面对外界的赞誉,周光召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他认为:“科学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这种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的高尚品德,赢得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尊敬与爱戴。
周光召的离去,是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的崇高品德、人格魅力以及他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形成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精神灯塔,将照亮科技工作者前行的道路,激励后来者奋勇向前。
参考资料:
1.“科技日报”公众号.痛悼!“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逝世
2.《中国科学报》.“巨星”陨落!他是中国科技界当之无愧的一面旗帜
3.“中国科学家”公众号.【致敬】李政道发来贺电,杨振宁亲自致贺,这位90岁老人竟是“扫地僧”!
4.“新京报”公众号.“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逝世,曾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5.“中国科协之声”公众号.沉痛悼念周光召同志 | 接力精神火炬 奋进新的长征
6.“中国科协之声”公众号.昨日,这些科技界大咖齐聚一堂,只为这件事
7.“中国科协之声”公众号.忆科协往事:花甲喜作少年郎
8.“一心称谢”公众号.缅怀!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领袖周光召
9.《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社会的作用
10.《光明日报》.首都2000名青少年和科学家共植世纪林
11.“新华社”公众号.周光召同志逝世
12.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志.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整理:赵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模圈黑马”来了
- 中央冬春救助资金已全部发放到位
- 全国范围内流感活动强度已降低
- 美凯龙:经协商公司副总经理蒋小忠将于2月1日起解除劳动合同
- 爱丽家居: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在1.1亿元到1.46亿元之间,同比增加41%到87%
- 唐代高适的一首诗,有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早期对笨重的手提电话的一个俗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