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换个姿势看《舌尖》美食纪录片那些背后的故事

2019-01-24 17: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UC新闻坊”、作者姓名以及“发自澎湃新闻湃客频道”。

2018年10月底,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上线腾讯视频。一道道美食再度勾起了中国观众对于华夏饮食文化的浓厚兴趣,掀起了再一波的“舌尖热”、“美食热”。

“舌尖”系列作为中国最成功的美食纪录片,从第一部的爆红,到第二部的成熟,到第三部主创团队的彻底更换,评分暴跌,再到目前《风味人间》的重新推出。每一部都在中国引起了现象级的关注与讨论。

但是我们无意云众人所云,我们要看看,这近千分钟的影像背后究竟包含着怎样的食与人,物与情?

这有一张中华美食地图请你查收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中国味道”。但是谁才是“舌尖”系列pick的“中国味道”呢?(注:因“舌尖”三主创团队更换问题,本处及下文“舌尖系列”均指舌尖一二,不包括舌尖三)

图中圆点表明食物(“舌尖”一二出现)所出现的地区,圆点颜色表明该地美食的密集程度,移动到该点可查看具体食物名称。

舌尖一、二总计出现近三百款中华美食,脚步遍及33个省级行政区域, 91座城市,其中既包括珍稀原始的食材,也包括普通大众的菜品,在总体素材上实现了“兼容并包,兼收并蓄”。但似乎美食也爱“组团出道”,广州、上海、杭州、扬州成为了“舌尖”美食明星们最爱的四大“组团出道”地。美食之都广州更是毫无疑问地名列榜首。此外江浙一带也是名副其实的美食宝地。

食“好味”还是食“好美”?

中国人对食物的偏好和钻研是举世闻名的,人们不仅追求食物种类自身的丰富多样,而且也追求食物的“色”、“香”、“味”俱全。《舌尖上的中国》作为近年来中国最优秀的美食人文纪录片,在如何表现食物的手法上,正是从“色”“香”“味”的角度,生动展现中国的食物,以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

从“色”字摆在最首位可以看出色彩搭配在烹饪饮食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我们将纪录片中300余种食物进行抽色显示,黄与红成为占据主要比例的食物颜色。

黄色和红色作为主体色调,可以很好地增进食欲。绿色则代表着自然、鲜活,有利于稳定心情和舒缓紧张的情绪。黑色食物可以保护身心,令人沉着自信。白色拥有很强的能量,能够引导出生命的基本原动力,有助于激发人的创意和积极的想法。而至于黄与红成为主色调这一客观结果,是由食材和烹饪方法所决定,而非人为能够选择。

一是利用食物自身的自然色彩导致黄与红成为主色调。

二是由于调料的颜色而加色。油是烹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几乎任何一种食材进过油的洗淋过后,都会“染上”油的颜色,便是黄色。食物在烹任过程中运用各种调味料来增加食物的色泽,比如利用酱油、辣酱等可以烹制出色泽红艳或黝黑的菜品。

舌尖1、2季美食分集色卡

色卡说明:我们将每一集中注有食物名称的美食的截图进行模糊化处理,提取一个主要颜色来代表该美食。色卡每一行是《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每一集的美食颜色色块,前七行是第一季美食色卡,后七行是第二季美食色卡。色卡中颜色色块排列的顺序是纪录片中美食出现的先后顺序。

中国传统民间色彩“五色观”的形成是继承远古人类对单色崇拜,结合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并与构成世界的其他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逐渐发展而来的。“五行”的顺序是水、火、木、金、土,在“五色观”中相对应的则是黑、赤、青、白、黄。五色为色彩本源之色,是最纯净的颜色。故有“五行结合生百物,五色结合生白色” 。

何谓美食?色、香、味俱全,在我们的日常表达习惯中,色居然超过味,成为了我们衡量美食的一号标准。这样看来,人人都是“颜控”无疑了。可转念一想,要是果真如此,“臭豆腐”这样美食界的“矮矬穷”又是如何实现屌丝逆袭化身大众情人的呢?为了一探究竟,小编冒着熬瞎双眼的危险,制作了如下色卡。

从色卡中不难看出,舌尖1的颜色明显要比舌尖2的颜色更加明亮、艳丽,究其原因是因为舌尖1所呈现的最终菜品大部分由专业厨师制作,食物配色更加专业,拍摄场地也更加明亮便利。舌尖2的大部分最终菜品则是我们所谓的“农家菜”,既无摆盘,更无配色。同时农家厨房烟熏火燎的,拍摄效果当然也会差得多。

但是舌尖2美食颜色的暗淡,并不会妨碍观众对于他们的喜爱,因为这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寻常但有烟火气。 下图是我们将纪录片中的食物的颜色呈现入RGB模式的三维图中,不难看出,哪种颜色的食物更受中国人的青睐。

“好吃”的正确表达方式
说一个东西好吃你会怎么说?嗯......我猜这是一道语文题。

“舌尖”系列一直拥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尤其是在描绘食物方面。通过对舌尖1、2中形容食物的形容词进行统计,我们发现,“舌尖”系列的语言是极其丰富的,单个形容词的最高词频只有4次,重复出现(大于等于两次)的形容词只占总量的10.4%,每个形容词的平均使用次数只有1.14次,一部舌尖可谓中华美食小词库。“脆韧弹牙”、“脆嫩爽口”、“焦香酥脆”、“金黄酥脆”......中华美食文化,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莫过于此。只会说“好脆”的小编“自愧不如”、“自愧弗如”......

舌尖上的“中国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执行导演任长箴在一次采访中曾说,“我们中国人写东西,从来不注重人物关系,往往都是一个人克服了所有的困难。但这不可能,你一写人际关系,这事儿就有意思了。”这一说法再一次印证了我们的一个社会常识——单身狗“没意思”。可是小编不禁又想,哪种关系才最有“意思”呢?

所以我们以纪录片时长(单位:秒)为统计量,同时抽取了每个故事中主要的人物关系,人物身份职业和生活区域,将三组变量和其在“舌尖”中的时长对应,形成下面组图。

通过“舌尖”中每个人物故事的时长,我们发现,原来“一人食”不如“众人食”,“与外人食”不如“与家人食”,家人始终是我们分享美食的最好对象,“家”也始终有着中国人最感兴趣的舌尖故事。快过年了,回家吃饭吧!

作       者:马   超 13161132688@163.com

                 王毅博 18810935877@163.com

                 周华秋 2016202079@ruc.edu.cn

指导老师:方洁

数据来源:《舌尖上的中国》1、2季

特别鸣谢: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吕志平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刘凌之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唐德清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郑云鹏

本文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UC新闻坊”、作者姓名以及“发自澎湃新闻湃客频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