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东盟调研报道|边贸合作社:中越边民互市新模式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房子在90年代都是铺面,当时中国人和越南人扛着货物来这里交换。每天早上四五点开始就非常热闹了。”张尚华指着弄尧屯街边的简易房屋回忆到。
弄尧屯沿街曾作为铺面使用的房屋
弄尧屯位于凭祥的一个山坳中,与越南仅一山之隔。上世纪90年代,中越边民开始在弄尧屯进行商品交换和贸易,形成了凭祥最早的边民互市。
张尚华的父母当时就在这里和越南人做买卖。“那时候我父母他们用中国的布匹和小录音机、收音机、手电筒等小家电换越南的铜、农产品等物品。中越边境附近村庄的方言都是互通的,他们对我们来说就和隔壁村一样。”
张尚华回忆介绍过去的互市场景
张尚华在后来也继承了父母的衣钵,继续从事中越贸易。2008年,他前往越南深造,掌握了流利的越南语,并于2022年返回凭祥成为了一名越南语跨境电商主播。在2023年的一场Shopee平台的家电直播中,张尚华实现了超过30万元的销售额。今年,他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凭祥市善源电商有限公司。“我的下一个目标是打造一个拥有千万粉丝的越南账号。”张尚华说。
凭祥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拥有97公里长的边境线,如同一枚楔子嵌入越南的版图之中,为中越边民互市贸易提供了天然的便利。
随着贸易量的增长,小小的弄尧屯逐渐难以承载大量的边贸交易,互市贸易也亟需规范。1996年海关总署发布了《边民互市贸易管理办法》。根据《办法》,居住在边境线0-20公里范围内的边民在指定的互市点可享受每人每天8000元商品免征关税的优惠政策。目前,凭祥设有浦寨边民互市点、平而口岸、叫隘边民互市点和弄尧边境贸易点四个互市点。
“过去,互市贸易的模式是两边村民肩扛人挑、以物易物。现在,边贸合作社已经成为了互市贸易的最新模式。”凭祥市国际贸易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刘强说。
边贸合作社由边民组成,集中利用边民8000元免税额度,以合作社为单位对货物进行集中申报,从而开展大额贸易,抱团致富。通过互市贸易进口的货物在本地销售时无需额外交税,而分销给外地客商时产生的税费也低于关税,从而更具市场竞争力。
“进口一车火龙果的货值大约需要合作社里20个边民的额度。如果是进口一车货值高的榴莲就可能需要百来号边民拼这一车。一车榴莲的关税减免可达约5万元。”刘强说。
边贸合作社收益按照5∶2∶3比例分配,50%用于边民分红,20%归村集体所有,30%作为运营费用。其中村集体经济主要用于修缮村内基础设施,并开展奖励大学新生和慰问留守老人等公益资助活动。
南山村集体经济产业园
南山村距离中越边境0-3公里,下辖8个自然屯,共3858名村民,目前共有4家边贸合作社。梁利龙是凭祥南山村板必屯的党支部书记,运营着南山村里的两家边贸合作社,主要从越南进口芒果和菠萝蜜分销给外地客商。“依托边贸合作社,边民不需要自己去关口申报,节省了大量时间,每年可以获得1000-2000元不等的分红。”粱利龙说。
除了边贸合作社之外,南山村还盘活了产业预留用地。预留用地是国家征用集体土地后作为补偿分配给村集体用于未来发展的土地,通常占征用面积的10-15%。南山村与企业合作,开发预留用地建设了两个停车场,服务边境贸易,也为村集体经济增收。
南山村产业预留用地开发的首个停车场内停放着许多中越专线卡车
中国货物出口至越南时,需先等待报关,确认可以通关后,还需排队出关。其中一个停车场就为这些中国货车提供了停留场所。“报关的等待时间很不确定,有时只需一天,有时则要等几天,通关后大约三个半小时到达越南的货场卸货。”一位南山村本地司机告诉我们,他正在停车场等待报关,准备将一车电子产品运送至越南谅山。
黑龙江的货车司机夫妻王玲和尤万里
并不是所有在第一个停车场的人都在等待清关。一对来自黑龙江的货车司机夫妻王玲和尤万里在快递卸车点卸完来自长沙的快递后,因货车油泵故障,正在停车场内等待维修。“快递卸货的地方不能停车,所以我们都来这边停。这里的停车场干净,有水泥地。等车修完,我们会从这里再拉一趟货回去。”王玲坐在货车旁的小板凳上,笑呵呵地对我们说。这一趟运货他们的利润是3000元,但修车费需要花费6000元。
将榴莲从越南运来中国的越南司机Vũ Văn Hải
今年2月17日,第二个停车场正式启用。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位越南司机Vũ Văn Hải。他货车上的榴莲鲜果已经完成了过泊——从越南货车转移到中国货车上,他正准备启程返回越南。Vũ Văn Hải告诉我们,他从越南海防出发,驾车约1000公里,耗时15小时抵达这里。这样的长途运输,他已经从事了四年,每月收入在4000至6000元之间,这在越南属于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这个停车场主要为像他这样的越南司机提供服务。目前,越南司机凭通行证只能在中国境内停留一天,因此他们将货物送达后便返回越南,并将卡车留在这里,由当地人完成后续货物的过泊。
越南卡车驶离停车场
依托边贸合作社和停车场业务,南山村成立了人力资源公司,为村民提供互市贸易和停车场过泊货物的装卸工作,带动了村民就业。“以前,村民需要到广东等地打工,每月才能赚几千块钱。现在,除了获得边贸合作社的分红,在家门口通过装卸工作也能获得可观的收入。” 粱利龙说。
黄海源是南山村边贸合作社的社员之一,也是装卸队的一员。“以前没有边贸合作社的时候,我自己去互市点拉货,比较辛苦。现在不用自己操心每年就有合作社1000左右的分红,在这里卸货上个月也赚了7000元。”
从肩挑背扛、物物交换的边民互市原始形态,到如今组织化、规模化的边贸合作社,中越边境贸易的模式虽历经演变,但其兴边富民的核心宗旨在时代的变迁下始终如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