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巨龙”昂首山海间

2024-08-19 11: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爱中华修长城友谊长存,上海市山海关山海情深’……”近日,山海关区老龙头景区,一排纪念碑吸引了一名来自邯郸市的中学生,他打开手机视频,边拍摄边与同学分享。

长城如一条巨龙从这里伸头入海饮水后,跨越三山五岳,向西而去。

历史的脚步却没有停下,闪耀着明清的余晖,背负着近代的屈辱,经历了浴火的重生……只有迈入新时代,“巨龙”才真正挺起脊梁,重新骄傲地昂首东方。

海港区董家口长城。记者 柳宏泽 摄

护我长城 久久为功

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一支蒙古铁骑试图从结冰的海面绕过山海关进犯关内,终因潮水上涨、海冰解冻无法通行,被明军击退。第二年,朝廷开始在长城临海的尽头修筑敌台。

“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戚继光又命参将增筑入海石城二十多米,长城从此真正伸到了海里。”在山海关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原所长郭泽民看来,整个山海关长城防御体系至此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

然而再严密的城防体系,也离不开人的驻守。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的联合舰队从山海关老龙头沿海进攻登陆,驻防清兵几乎未加抵抗,便将老龙头拱手相让。“入海石城、澄海楼等都毁于炮火,直到40年前,‘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兴起后,老龙头才被修复。”看着如今老龙头景区内熙熙攘攘的游客,郭泽民感慨万千。

1984年,“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发起。山海关区陆续收到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及世界各地的捐款,总计200余万元,其中70.98万元由上海市捐助,专门用于老龙头修复。如今,老龙头景区内的几座纪念碑上,就镌刻着当年为修复长城而捐款超百元的170位个人和捐款超千元的50家单位。

据山海关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冯颖介绍,在“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中,山海关不仅修复了老龙头,还完成了“天下第一关”箭楼彩绘,恢复了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及部分墙体,在角山上修复了778延米的长城及旱门关、敌台、城台等附属建筑,山海关长城的雄伟气魄得以整体再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海关的长城保护就得到了高度重视。1952年10月,国家曾拨款对‘天下第一关’箭楼进行首次大修。”郭泽民说。此后,在国家、省市文物保护部门的支持下,山海关长城历经了80余次保护修缮,累计投入达8亿元。

2003年,在全国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建立起市、县、镇、村四级长城保护网;2017年,在全省率先推出首部地方性长城保护法规《秦皇岛市长城保护条例》,融入长城保护最新理念,将长城保护提高到法律层面;2022年,成立全国首家长城文化保护人民法庭,两年来累计审结涉长城文化保护案件320余件,调解化解各类争议290余件……从修缮、修复,到抢救、防护,秦皇岛的长城保护工作从未停步。

兴我长城 欣欣向荣

出山海关区孟姜镇北营子村村北,沿长城风景道行不多远,就是北翼城城门遗址和号称“最美长城敌楼”的腰铺九号敌台。这两处经过重新修复的长城景观,已经成为长城爱好者必到的“打卡地”。

由腰铺九号敌台一路前行,向北望去,青山如屏,长城游龙一般沿巨石嵯峨的角山蜿蜒而上。山脚下,雄伟厚重的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正敞开怀抱。

2019年开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号角在“巨龙”身旁吹响。借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东风,秦皇岛深挖长城文旅资源,不断擦亮长城“金名片”。

2023年,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主题,秦皇岛积极推进“长城党建示范带”建设,打造“长城人家”特色文化主题村落。北营子村以地处山海关古城与角山之间、参观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必经之处的独特优势,成为山海关区首个“长城人家”项目落地村。

“项目主要内容是对村庄进行街区环境整治,融入长城元素,丰富文化内涵。”北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成锁介绍,北营子村“长城人家”项目去年6月启动,当年11月完工。

通过与当地文旅开发公司签订资产租赁协议,北营子村打造了“砖居”“落纸云烟”两座特色精品民宿,给村民打样儿。如今,村子里已经有特色民宿10家。今年5月,村中集满族风情展览、餐饮休闲于一体的“满韵”大院又开门迎客,长城文化旅游新业态更加丰富。

据了解,以“边墙·边乡·边城”为主题,山海关区正在实施的长城风景道建设项目,总投资1.35亿元,全长10公里,串联2个乡镇、6个村庄,将全面展示长城沿线从冲突碰撞到融合共生的历史变迁,以及长城内外百花香的美好生活画卷。

“每逢假期,来吃饭的人就没断过。”第一关镇北街村村民王红今年3月利用自家小院开办了农家乐,“将来公园建好了,游客会更多。”她一边备菜,一边憧憬着越过越红火的日子。

巍巍长城,悠悠古村,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带动下,秦皇岛越来越多长城脚下的古村落在保留古风古韵的基础上,铺展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古时长城护人民,今日长城富人民。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同时,沿长城一线,一条继往开来的辉煌文化带、山清水秀的绿色生态带、闻名遐迩的魅力旅游带、宜居宜业的幸福生活带,正在秦皇岛全市223.1公里长城沿线快速形成。

爱我长城 生生不息

“体现长城科学管理的‘字模印文砖墙’,展示了长城沿线最全、最多的长城铭文砖,记录了数百年工匠们修筑长城立下的‘责任状’,如今看来又仿佛是一枚枚‘军功章’……”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工程的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目前已经进入展陈收官阶段。博物馆里有哪些“宝贝”?近日,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党组副书记、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馆长张博威为迫不及待的公众“剧透”。

博物馆里的“宝贝”很多来自我市市民自发的爱心捐赠。“父亲于骞举捐赠青花瓷碗、竹木直角尺,自己和爱人捐赠纪念章、钱币,儿子于亦凡捐赠书籍和文献资料。”市民于继群一家三代人共为博物馆捐赠了62件藏品。

“我捐赠的藏品中有两枚‘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纪念章,爱长城、护长城的意识已经刻在我们一家人心中。”于继群说。

在秦皇岛,一代代人接续传承、握紧“长城”接力棒的一家三代“长城人”还有很多。

郭泽民的父亲郭述祖,当年也曾担任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是保护长城的先行者,如今他的女儿也在从事与长城有关的工作。

从小就经常跟着爷爷许国华和父亲许建峰在长城上巡护,如今,24岁的大学毕业生许野回到家乡抚宁区驻操营镇板厂峪村,成为板厂峪长城研学基地的负责人。

郭文满、郭海军、郭洪秀,卢龙县刘家营乡桑园村村域内山脊上蜿蜒约2公里的“长城路”,郭家祖孙三代一走就是40多年。

长城文化、长城精神,就这样流淌在一代代人的血液里,血脉相承,生生不息。

从长城修建到榆关抗战,从山海关光复到山海关保卫战,从山海关解放到新时代新农村……北营子村村史馆里,北翼风云、北营过往、汉风满韵如过电影般一幕幕回放,讲解员一遍遍讲述抵御外侮、复兴河山的壮丽诗篇。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在新时代更具有激发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重要意义。在秦皇岛,很多“长城村”都建有与长城相关的村史馆、展览馆、博物馆等。耳濡目染中,不仅村民们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外来游客也被一种共有的根脉意识和不息的长城精神所感染和激发。

“壮美长城脚下,长城文化生生不息,长城故事越来越精彩,正绽放出赋能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文化繁荣的新时代华彩。”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乔树荣说。

“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六百多年烽火硝烟、风云际会,如今,回首翘望,一幅长城威仪、山清海晏、文明富饶的立体人间画卷,正随“巨龙”身躯徐徐展开。

原标题:《“巨龙”昂首山海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