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极氪“一年磨三剑”引争议,车圈“背刺”为何常态化?

2024-08-19 12: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丨青沐

编辑丨六子

极氪放了个大招,结果车主全“站起来”了。

8月13日,极氪正式发布2025款极氪001,且新款极氪001价格不变。这次发布会本该是极氪的升级之秀,因为2025款极氪001补上了老款最大的短板——智驾。极氪之前采用的是mobileye方案,这次则转为了极氪007同款全自研方案,且算力从48TOPS升级到了2颗Orin-X的508TOPS,还能开启全场景的城市NZP。

结果怎料到,老车主心态炸了:此时,距离24款极氪001发布才过去了大概五个月。而极氪提供的换新“补贴”仅仅只有1万元。新车不到半年变旧车,愤怒的车主骂到直播间被迫禁言。

*图源微博热搜

然而,这可能不是极氪一个品牌的问题。在技术日新月异、重视快速迭代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品牌“背刺”老车主的现象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这个问题,症结在哪?解法又在哪?

01

「背刺成为“行业现象”」

什么叫背刺,背刺就是猝不及防的时候感觉被人捅了一刀,转过头才惊掉下巴。极氪车主的遭遇大概就是这样。

如果你在今年1月买极氪001,那么你会买到之前的2023旧款;如果你在今年2月27日之后买极氪001,那么你会买到当时全方位升级换代、价钱还降了3万多的2024款新车;如果你在8月13日之后买极氪001,那么买到的就是价钱没变但智驾完全更新、而且2024款还没办法做类似升级的2025款新车。

*图源电车通

2024年才过去8个月,你已经可以同时买到23,24,25款极氪001,这个更新频率在汽车领域确实有点太快。看起来这还不至于让人破防,

但最大的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

第一,25款的极氪001从24款的48TOPS大幅度提升到508TOPS,这是两个世界的水平,24款硬件设计就不同,没有升级的可能,用户买完看到新款,自然会觉得自己很“冤种”。

第二,极氪高管在7月12日还辟谣过,说7月底是不会出新车的,导致不少用户信了,这两个月有不少提24款的——结果7月底确实没出新车,因为是8月出的,“黑色幽默”落到消费者头上,只有黑色没有幽默。

现在代入一下,或许就能感受到什么叫背刺了。消费者不会责难极氪007 ,因为007属于常规迭代;消费者也没有在年初2024款上市时闹舆情,因为当时要上新的消息已经传开,而且老车型有优惠。可现在,没有任何预兆,甚至一线销售也不知道会突然上新,新款极氪001就这么水灵灵地来了。最痛的点,就是被蒙蔽。

我们无法评判事件的最终走向,但已经发布的新车显然不可能撤回来。要和解,也只能谈谈补偿问题。而这次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还是因为背刺这种事情,在新能源领域发生得有点太多了:

6月,问界M7改款上市,遭到刚提车不久的老车主集中投诉背刺;

7月,比亚迪方程豹豹5官降5万元,此时距离它上市才半年多,老车主认为它隐瞒了降价行为;

所谓“一年磨三剑”也不是新鲜事,早在2020年,长城哈弗H6就出现过“三代同堂”的名场面。

*图源红网

快速改款升级或者说有计划地降价,其实不能直接被定位负面事件。因为自由市场,买卖都凭个人意愿。但是,如果这个过程涉及到车企相关人员有承诺无改款、没降价之类的信息,性质就会变。频繁出现的背刺事件对行业发展绝对是不利的,我们既要弄明白车企这么做的原因,也要试着规避类似现象的恶化。

02

「背刺车主的“原因”」

青橙财经认为,所谓背刺大概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前脚买完后脚降价,另一种就是品牌暗中进行了技术和产品的迭代,接着快速上新款,结果近期车主刚提的新车变旧车。

降价这种背刺,其实车主接受程度相对高一些——新能源时代的价格战本来就惨烈,很多车主其实都是价格战的受益者。

从车企角度看,每个价格区间或者产品细分类别,都有一堆竞争对手在挤着。比如和极氪处在类似竞争区间的就有小米SU7、比亚迪汉EV、海豹2025等。这个时候,大家可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要吸引乃至坚定消费者关注、购买的决心,最方便的手段就是直接降价。这时候,车主虽然有怨言,但毕竟只是价格问题,给到一些补贴或者折扣,自然也能消解怨气。

但第二种背刺,问题就很深层了。我们知道,汽车至今依然属于精密制造业。一台车要上市,其实要经过研发、修改、测试、量产等很多个环节,不可能凭空变一辆新款出来。所以如果哪个车型以远超预期的速度更新,它背后就可能有很多无奈的故事。

极氪是否如此呢?据财经旗下媒体晚点Auto报道,如果按极氪原计划,2025款的极氪001确实要到年底才发布。然而如果按这个计划去做,那么到年底就会有一个尴尬的情况发生:在它所处的25万-30万元级别新能源市场,算力 48 TOPS 的 Mobileye 方案,会落后于蔚小理、问界、腾势等诸多品牌,所以这次智驾升级是在4月开始研究,但不得不提前发布。

*图源晚点Auto原报道

而且,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极氪上市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了大额亏损,2021年-2023年,极氪净亏损分别为45.14亿元、76.55亿元、82.64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仍有22.2亿元的净亏损,所以高额研发费用压力下,快速变现就成了重要目标,而推新款则有可能是“下意识的选择”。行业媒体雷峰网也在其分析文章中提到,极氪7月份的销量环比下滑了22.13%,极氪001的销量则环比下滑35.09%,成为极氪所有品牌中环比下滑幅度最大的车型。

因此,极氪的这次背刺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好给出平价。但是从行业分析来看,无非就是行业竞争激烈、开发迭代竞速、自身销售和业绩遇阻等等这些情况下造成了一些车企的无奈之举。

对车企来说,如此之行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他们需要活下去。但对车主来说,是信任产生了问题,所以简单的抚平其情绪波动的补偿方案,让车主感觉这些车厂有点“凉薄”。而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发布后还要经历下定、排产和交付等流程,如果排产花掉几个月,等到消费者拿到手时新款就又要来了,而老车主们看着自己刚提的新车已然变成厂家的旧车内心必然“上万只羊驼飞奔而过”,又怎么会考虑车企的难处呢,也许他们更多会觉得成为了换代中被放弃的人。

而根源还是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一直不完全成熟,站在风口上的车厂又希望自己家抓住机遇,所以才出现了如此内卷的现象。而这种卷,必然会引来一系列不正之风,不断背刺车主,从而车厂自身公信力会逐渐下降。

*图源比亚迪海报

所以,如果只真正意义上每年进行的改款迭代,车主其实真的不会有什么异常反应。就像比亚迪秦Plus Dmi硬是从六位数降到7.98万元起,消费者也只会感叹新能源技术进步真快价格战真猛。但靠信息差来背刺车主,就真的很难逃过声讨。

03

「降价背刺,是死结吗?」

不难发现,当新能源行业发展到现在这个淘汰赛阶段,哪里有内卷,哪里就会有背刺:

不同品牌之间是可以背刺的,因为他们有着类似的价格和配置,今天你发新款,明天我的竞品就直降几万,消费者没有安全感,只会觉得被背刺了;

同一个厂商集团的不同子品牌是可以背刺的,像是有大量子品牌的集团,每个品牌虽然都有专精的领域,但难免在主流价格区间产生竞争,结果做着做着就影响了兄弟品牌的销量;

同一个品牌的不同车型也把背刺变成了套路,因为品牌在卷别人的同时也在卷自己,让员工加班加点研发上强度,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更新配置或者降价,看起来枪口对准对手,事实上也在不断推翻自己之前的决策。

*图源黑猫投诉

不得不承认,行业本身的快速迭代其实是实力的证明。但是,汽车这样的大宗消费,厂家过度盯着行业和对手,变着法去狙击,做所谓性价比的一锤子买卖,是不是应该同时多考虑车主的权益呢?这不是谈感情,而是车主本身就是真正的品牌支持者。如果车企只想着自己赢麻了,解决了问题,品牌不就是在自损吗?

不过,这种因为内卷导致的降价和背刺现象,是否就真的会内卷一天、存在一天呢?答案是否定的,它不是一个死结。

行业媒体雷科技在这次极氪背刺事件后,接触了多位有维权意愿的极氪老车主,他们带来了两个重要信息:

第一,老车主不是无理取闹,只是希望在新车发布已成既定事实的情况下,尽可能争取一些改善权益,比如道歉、部分退款、充电权益等。

*图源新闻截图

第二,老车主的愤怒不是要抵制极氪更新配置,而是因为明明得到了品牌的承诺,说不会突然更新,结果却被骗了,所以才“破大防”。

显然,车企有很多种可以尝试的方案进行处理,而不是等火烧眉毛,车主把总部围上才开始去表达所谓的诚意。一个企业品牌可以加速竞争,但必须明白竞争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消费者,维持双方的关系连接。新能源时代如果一定要靠产品竞速竞争,那就要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或者像极氪007一样做好产品“等级”的规划,让老车主放心、新车主开心。

*图源极氪发布会

对车企来说,真正和用户保持相对透明、可信赖的关系,将用户需求放在极端竞争之上,才是最终疏导问题的良方。这一切的功夫,在平常,在人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