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丹燕:寰海联欢,一江一河彰显上海精神,成为世界级目的地

陈丹燕 普珺/整理
2024-08-17 13:40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这些年,我去过很多通商口岸城市,调查了很多港口的更新,真的可以说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更新比其他城市的更新一点都不差,而且我们还在继续努力。”

2024年8月16日下午,《中国目的地:国民文旅路线推介项目》(以下简称《中国目的地》)启动仪式在黄浦江游船“云锦公主号”上举办,上海作家陈丹燕发表《世界以水相连》主题演讲。

她指出,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贯通是上海最值得骄傲的公共空间,体现了上海的城市精神。“我们希望寰海联欢、世界一家”。

作为上海人,她表达了对“一江一河”的热爱,也对《中国目的地》启动表达了祝愿。

上海作家 陈丹燕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摄

以下为陈丹燕的演讲精要。

“一江一河”体现了上海寰海联欢的城市精神

上海是一座码头城市,由码头和港区发展而成。在我们这座城市里,有一条江叫黄浦江,有一条河是苏州河,形成了一个丁字形。上海没有名山大川,一直是一个商业城市,也是一个工业城市,但很难说是一个旅游城市。在很长的时间里,上海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只有几公里。

从1850年后,黄浦公园就一直是上海唯一的沿江公园。世博会后,黄浦江才贯通成为45公里的公共岸线,这对上海这座城市来讲是非常大的改变和骄傲。上海人终于有一个公共空间可以走,这么漫长,也很美好。如果大家看过我们更新过的黄浦江和苏州河,会觉得它们真漂亮。

作为上海本地人,深有体会。黄浦江45公里和苏州河42公里的公共岸线,原来是作为港口城市的码头和仓库,现在变成了大家可以去玩的地方,这对上海人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安慰。它们也成为上海最具价值意义的公共空间和旅游目的地。

与普通的旅游目的地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通过“一江一河”,可以看到上海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在租界早期,特别是1865年后,有的水岸边的小公园非常漂亮,大家都想去,但因当时英租界的管理者不允许普通中国人进入,中国人做了多年的抗争,直到1926年才准许华人入内游玩。

在抗争的过程中,清朝的上海道台聂缉椝就争取到了在苏州河上不到一公里的小地方,沿河建造了一个华人公园。那个公园非常小,但聂缉椝在公园落成的时候写了一块很大的匾,匾上有四个字“寰海联欢”。我一直认为这就是上海的城市精神,我们希望世界一家,我们希望世界是寰海联欢的,并不要隔绝。

因此我在写外滩的时候,去大英图书馆待了一个月找外滩的资料,在那里我找到华人公园的照片是有侨民的。我一直非常感动上海的襟怀,你不让我进去,但我如果有公园,我让你来。这一直是上海的城市精神,所以我们后来把它归纳成“海纳百川”。

寰海联欢的精神到了世博会时,也就是我们“一江一河”贯通将要启动时,达到了高潮。世博会就是在黄浦江两岸召开的,那时候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在黄浦江两岸唱歌跳舞。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有一次我看到男人在跳烟袋舞,就在我们的滨江上。一开始看到吓我一跳,我以前只看到过长袍子的人是拿枪的,我从来没看到过长袍子的人是跳舞的。

那天我觉得,滨江是真正贯穿了寰海联欢的城市精神。其他民族来上海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跳舞,这其实是上海的理想。所以在世博会后,在黄浦江“一江一河”贯通后,可以说我们上海有了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这些年,我去过很多通商口岸城市,调查了很多港口的更新,真的可以说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更新比其他城市的更新一点都不差,而且我们还在继续努力。

我见过一个人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间来爱“一江一河”

上海“一江一河”有一点很好,便是我们有完整的立法。法律、条例能保障“一江一河”长期维护下去,不会被各种资本、利益损害,成为一个保护公众利益的公共空间。

我希望大家知道上海人有多爱“一江一河”。在立法的过程中,有好几年我都去做调研。在调研的时候,我跟一个从香港回来的上海人一起说,我们要做120集的短视频来呈现黄浦江更新的整个过程。

他就是凤凰的主持人,曹景行。但我们刚刚拍了第一个小时,他就查出来胃癌晚期,所以我们最后没有拍成120集,只拍到了45集。在这个过程中,我见识到了一个去过世界很多地方,游历世界已久的上海人,一个知识分子,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做的是什么事。其实我们两个人一起工作到连出外景都出不了了,我去拍完素材回来,我们就在录音棚里拍。

拍到最后,他的嗓子因为化疗完全哑掉了,最后那些嗓音都是在探讨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纪录片的主题,为什么说黄浦江是我们的母亲河。这是我看到一个上海人用他生命最后的阶段做的对黄浦江的梳理。我见过一个人,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间来爱自己城市的江河。

曹景行最后的一次录音就在说,一定要去拍晚上的黄浦江。刚开灯的时候太漂亮了。所以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大家今天晚上能够享受我们的黄浦江。

    责任编辑:万新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