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3岁马玉如首次个展:见证中国美院文脉与学风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24-08-16 16:54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马玉如,1931年出生于杭州,早年师从倪贻德、苏天赐、胡善馀、关良诸先生,后在国美毕业留校任教。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毕生精力投入新中国油画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

8月15日,展览“长乐未央——马玉如的艺术与心脉”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呈现其油画、水彩作品123件,意在通过其画作、手稿、笔记等形式,展现其艺术与教育思想的痕迹。

马玉如,1931年出生于杭州,1948年7月-1949年8月,他在杭州西湖艺术研究所学习,启蒙于倪贻德先生。1949年9月考入国立艺专(中国美院前身)绘画系,受教于苏天赐、胡善馀、关良等诸位先生。1955年毕业留校。 1988-1991年,马玉如在油画系任教至退休。1991年赴法国、阿尔及利亚进行艺术考察。1992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终生津贴。

马玉如

马玉如的学习正是新中国初创时期,濡染着这个丰繁时代的文化上的印记。既重素描的造型基础,又强调油彩的风色;既重时代生活的采撷,又重诗性传统的积累。马玉如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毕生精力投入新中国油画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

马玉如为人低调,尽管在油画创作上孜孜不倦,成就很高,但因不喜宣传,很少举办展览。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是马玉如从艺和从教以来的首次个展,共展出油画、水彩作品123件,辅以素描、手稿、文献、视频资料,完整展现其绘画语言的探索、教育教学的思考。开幕现场,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说,油画的特点是浓郁,东方的油画如何发其风采、振其风色、展示独特风韵?马玉如老师的画中正体现了这种山壑叠翠、霞光满天的浓郁风华。

马玉如的展览涵盖笔记文本、速写、水彩等,内容丰富。在其众多临摹绘本中,临摹对象集中在印象派到后印象派的诸多大师,尤其是博纳尔、卢奥,梅原龙三郎。这些临摹尽管繁多,却贯穿着色彩浓烈、用笔浑厚的主线,展现了马玉如对这些大师的钟爱和独特方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从临摹到创作,从摹写到意写,马玉如逐渐化合而成自己的语言,化合而成山壑叠翠、云霞满天的大风景的卓然气象。“这种气象中存有油画的满目风采,又有中国山水的浑茫气象,还有印象派冷暖互补、红绿相生的色韵。所有这些,组成了马玉如老师的中国式风景的蔚然大观。既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华彩,又有夕阳如火、山川如染的浓烈;既有默然成醉的静气,又有抗怀千古的浩气。在今天油画语言趋于单一化的情境中,马玉如老师的这一方法实战很值得我们的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长乐未央”的真正意涵。”许江说。

马玉如《瓶花》,布面油画

马玉如《群峭摩天》,油画

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则表示,他的作品现出浓郁东方性的现代绘画风格。“马玉如老师的作品承续了倪贻德、关良的传统,又独具面貌,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路径。”

马玉如也是深受学生敬仰的老师。从1955年留校任教附中开始,受教于他的学生无数,许多已经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在学生们的眼中,马老师瘦弱却坚定的形象从来不曾改变。马老师尊重师长、关爱学生,同国美历史上的许多先生一样——“半生为师,终生为徒”。

他一生低调做人,尽心做事,倾心育人,从不参与艺术界的纷纷扰扰。退休后,他更安居一隅,在这一片湖山之间照见自己的内心,构建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这一方天地宁静隽永、兴味悠长,安安静静,也干干净净。

马玉如《西湖之冬之一》,纸本水彩,1950年

马玉如《素描技法》示范图

马玉如《川西途中》,纸板油画,2011年

作为学生代表,浙江省油画院院长常青则表达了对马玉如老师的深切敬意。“马玉如老师作为教育者和艺术家的严谨、自律与谦逊,尽管为人低调,但其对教学与绘画的执着追求令人敬仰。马玉如老师的创作过程宁静而纯粹,始终追求质朴之美,这种追求在任何时代都具有永恒的价值。”

在展览开幕当天,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代表学校接受马玉如无偿捐献的51件油画、水彩、素描作品,并向他颁发捐赠证书。马玉如女儿马宁表示,这是父亲首次举办个展,凝聚了他对学校的眷恋、对师生的情怀,以及通过作品与观众心灵交流的期许。马宁回顾父亲从少年时期至今对绘画的热爱与执着,他在退休后依然心系校园,并将自己的画作捐赠给美院作为对艺术与教育事业的回应。

马玉如《自画像》

据悉,此次展览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承办。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市雕塑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共同支持。

展览将持续至9月15日。

延伸阅读:

马玉如的为人为艺

文/高世名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到美院的时候,南山路校园里时常看到一个消瘦的身影,走路的状态专注而坚定,仿佛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这就是马玉如老师。那时我在读本科,和马老师没有什么交集。只是记得很多展览的现场,总能遇到马老师在特别认真地看展。

马玉如在写生

我单独和马老师交流大约是在10年前。机缘巧合我看到了马老师的几幅画,很受震动,同时也惊讶于马老师居然一直没有做过像样的个展。于是我专程登门拜访马老师,动员他。简单质朴的斗室中,我和马老师长聊,他的淡泊名利、他的谦虚真诚,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也有很深的启示。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所谓“为己之学”。

在那天的畅聊之中,马老师谈到他关心的艺术家,也是他艺术创作的参照系,大都是莫奈、塞尚、波纳尔这些东西方艺术史上重要的大师巨匠,所以他才会一直“自视甚低”。

马玉如与苏天赐

马老师的作品气质与民国油画息息相通。在个人自述《从小马到老马》中,马老师回忆了1940年代末他跟随倪贻德先生初入画门的情形。作为民国油画的代表人物倪贻德先生,包括长期任教于国立艺专的关良先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作为具有留学背景的油画家,却以中国传统文人的笔性和心态作画,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天然具有两个道统,一个接续到欧洲的现代绘画,另一个通达至以文人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马老师的作品,正是承续了倪贻德、关良一脉,同时又有自己的面貌,以现代绘画的语言,彰显中国的古典精神,二者在面对自然物像时融为一体,充分展开,这是非常独特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与林风眠、赵无极一脉中西融合的道路气息相通,又有所不同,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马玉如《迎年》,布面油画,1994

马玉如《远航》,纸本水粉

有一件小事我印象深刻:1998年学校70周年校庆,庆典现场高朋满座,包括文化部、省里的领导和艺术界的嘉宾名流。苏天赐先生也在座,位置并不在最中心。年过七旬的马老师走到苏先生面前,深深鞠了一躬,道一声:苏先生好!然后转身离开,旁若无人。快三十年过去了,这个画面我记忆犹新。一方面,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先生,恭敬真诚的向自己多年不见的老师执弟子礼,这是一个学术家族学脉传承生生不息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那一刻苏先生和马老师二位同样瘦弱的身影,映出一种无比动人的旧时月色,很美,很珍贵。现在想来——真是“云屋去来天姥客,一肩明月旧山河。”。

(本文摘编自高世名《静水流深——马玉如先生的为人为艺》一文)

    责任编辑:陆林汉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