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亲子管教要有界限,家长适时而退是智慧
日本推理作家西泽保彦曾说:“所谓正常的人际关系,是要和别人交往时保持一定距离才能成立的。不管是多么亲密的关系,都必须尊重对方的个性,这是理所当然的规矩。”
所谓“一定距离”,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刚刚好的心理边界,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既要保护自己不被他人打扰,也不要随意侵入他人的领地。例如,职场中的我们都不喜欢被问及隐私;和好朋友之间,当自己的感受或喜好被别人嘲讽、否定时,也会感到很不舒服;当他人不顾我们的意愿,而强加给我们一个观点或强迫我们去做一件事时,我们就会感到愤怒等。
其实,这个原则,在亲子关系中同样适用。
当今父母对孩子的管理往往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
一种是“放羊式父母”,其特点是父母对孩子的情况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甚至很多父母认为,既然把孩子送去了学校,就应该由学校负责孩子的全部,否则还要老师做什么。于是,这类父母基本不会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表现,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
另一种是“直升机父母”,其特点是恨不得24小时对孩子紧盯不放,事无巨细地安排孩子的行程,甚至试图完全控制孩子的成长和人生轨迹。
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孩子成长,归根结底都是由于父母没有边界感,不能正确把握亲子关系的界限。
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生活满意度和控制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些在成长过程中不被父母控制或控制较少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感到快乐和满足。相反,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感到时刻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在他们整个成年生活中表现出明显较低的心理幸福感,严重者还会留下一生的阴影。此外,如果孩子的边界不断被父母打破和侵入,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可能同样没有自己的边界感,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影响自己与他人的社交关系和亲密关系。
遗憾的是,很多家庭还有太多的父母没有边界感。很多人常常以爱之名,一次又一次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最终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豆瓣上有这样一个帖子:“你见过或经历过哪些令人窒息的爱?”
其中一个网友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从小到大,我都被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包围着。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上什么学校、报考什么专业、交什么样的朋友都被父母‘推着走’。以至于到了社会上,但凡遇到一丁点事,我都会习惯性地问父母,丝毫没有自己的主见。我也常常想要反抗和逃离,可一来不敢想象和父母闹翻的后果,二来不想让父母失望。于是,我就这样麻木地活着。”
在缺乏边界感的父母眼中,孩子更像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不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于是,他们偏执地认为自己所想便是孩子所想,自己的愿望也一定是孩子的愿望,孩子的成功意味着自己的成功,相反,孩子失败就是自己的失败。这类父母总是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和期待,并试图控制孩子的发展轨迹。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或是想要挣脱父母的控制,父母就会认为自己构建好的一个完美世界被孩子摧毁了。
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胡适在给孩子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愿每个父母都能分清爱的界限,该放手时就从容不迫地放手,让孩子朝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轨道自由生长、勇敢前行。
本文摘自《好好养孩子》,曹马培昕/文
《好好养孩子》
不教你复制别人家的优秀,而是帮你参谋,如何根据种子的条件给好土壤,给足时间,等待收获!
本书架构了好父母养成的思想、观念和行动三大策略,提出想培养好孩子,先让自身成为好父母的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上引导父母转变思想和观念,让父母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爱与被爱,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作者也就分离焦虑、学龄儿童择校、幼小衔接、孩子才艺学习、应对校园霸凌、隔代育儿、二孩家庭管理等家庭教育的热点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和实践操作方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