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用航天航空尖端科技,为国宝打造安全的“家”

2024-08-15 08: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

传承历史文化,

维系民族精神,

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保护好、传承好

历史文化遗产是

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历史财富

“国家队”责无旁贷

中央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和专业优势

为文物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个月

小新推出系列报道“我在央企修文物”第一期

带小伙伴们揭开了

敦煌石窟、乐山大佛、楼兰古城等

千年文物的保护密码

(点此回顾)

此文发出后反响热烈

从“开路先锋”到“文物医生”

一次次精彩的跨界

让很多网友印象深刻

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传承文明

央企“国家队”

愿做文物的“忠诚卫士”

以专业技术优势

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今天,为您带来第二期

看航天科技、航空工业

如何用“空天科技”

为文物打造安全的“家”

火箭发动机技术,为珍贵文物支起“安全岛”

“这是什么东西?”“起什么作用?”

在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核心展馆

“石刻艺术馆”的醒目位置

人们会看到一尊石像下

有一个特别的支座

它是由航天科技四院41所

研制生产的珍贵文物减隔震装置

其主要作用是在地震时

保护文物不受损坏

隔震效率达90%以上

相关统计显示

我国96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中

处于地震带上的珍贵文物

达到100多万件

四院41所与碑林博物馆

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就碑刻、墓志、画像石等

具有体量大、易断裂、

重心相对较高、易倾倒特质的

石质文物开展减隔震研究

该所利用固体火箭发动机

柔性接头设计和工艺技术

实现了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产品开发

并将固体火箭发动机

珠承喷管结构设计技术

应用到减隔震装置中

成功开发出了珍贵文物减隔震装置

当地震发生时

装置隔震层将发挥“隔”的作用

代替文物承受地震强烈的位移

以此来隔离或耗散地震能量

从而保护文物不受损坏

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

目前,该所开发的

展柜一体化文物隔震装置、

智能文物展柜已在

多个展览馆、博物馆落地应用

未来,隔震系统还可通过排列组合

装于地板之下

用于古建筑、文物仓库等的保护

让航天科技更好守护千年艺术

成就生活之美

“以柔克刚”,提升文物的“免疫力”

地震来临

有“翼龙”无人机和运20的临危受命

也有一群航空人

在探寻着地震到来时

释放和约束之间的平衡点

以“力”制“力”

守护文物平安

他们就是来自航空工业规划总院的

葛家琪和他的“力”之队

2023年11月24日,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上,航空工业规划总院获颁“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牌匾,葛家琪(前排右二)被任命为科研基地主任。

葛家琪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航空工业特级专家、航空工业规划总院首席专家和总结构师,曾首次提出了预应力大跨度钢结构“双延性”设计方法和安全控制指标,主持设计了世界上首个大跨度弦支穹顶结构工程和国内第一个大跨度索穹顶结构工程,打破了欧美国家的技术垄断。

关注到文物防震,始于一次偶然

2008年汶川地震时

葛家琪正带领团队

承担成都博物馆建筑设计项目

“馆舍不坏、文物震损,

采取措施、文物仍震损”等震害现象

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大量试验后

葛家琪团队发现

提到文物防震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找抗震专家

或仅仅考虑文物与地震两个因素

鲜有人考虑到建筑物

在两者之间传递能量的介质作用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建筑学结构专家

葛家琪带领团队运用跨界思维

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一条路径——

要有效降低地震发生时

重要浮置文物损坏的风险

不能只研究地震波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楼面波的因素

2017年

《博物馆文物防震规范标准体系》编制完成

葛家琪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

基于文物安全的博物馆全系统

防震/振设计方法

开发出馆藏文物一体化防震装备

引领了博物馆文物防震领域行业发展

团队在馆藏文物防震机理方面开展了“地震波+馆舍单元+展藏柜+仿真文物”全系统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对比研究。

地震时

博物馆建筑对地震波的滤波和放大效应

通过上述装置

可以大幅度减弱地震波对文物的影响

“说白了,我们就是在寻找

释放和约束之间的平衡点。”葛家琪说

装置启动,一切都在动

但被保护的目标物却毫发无损

科学的测算设计

与中华文化“以柔克刚”的思想

就这样精妙地结合到一起

2016—2022年

团队取得的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

在故宫地下库房、秦始皇兵马俑、

西安碑林、成都博物馆、唐山博物馆、

雅安市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

泉州市博物馆等全系统防震集成技术工程中

得到成功的示范应用

一体化防震技术成果,目前已应用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等20余项文物保护项目,其中雅安博物馆、甘孜州博物馆经历了强地震考验,保证了文物安全。

在葛家琪的带领下

团队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发展方向

由文物防震开始

又扩大了研究范围

涉及古城墙、古建筑、

历史街区改造、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

目前,团队在文物建筑防震方面

已完成《砖石质古建筑防震规范》(送审稿)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篇

获得发明专利37项

研究成果在清华老图书馆改造等

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

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规划刚一发布

葛家琪就注意到文件中

增加了“科技创新”四个字

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2023年11月

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一条消息:

由葛家琪团队负责承担

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

砖石质古塔结构稳定性研究、

应县木塔结构稳定性研究

2020年5月12日,在应县木塔修复保护工作会议上,由7位院士组成专家组一致认为,规划总院首次采用离散元实体模型对应县木塔进行的模拟分析,为后续修缮和性能提升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清华老图书馆改造、应县木塔修缮

……

葛家琪的“力”之队

在不断探索中

提升古建筑的“免疫力”

使其不断焕发时代光彩

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原标题:《用航天航空尖端科技,为国宝打造安全的“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