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他们把餐厅开成民族美术馆|SHIOK是OK专访

2024-08-17 07: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思南公馆一栋洋房内,两个忙碌的身影上下来回穿梭。他们是2023年餐饮业复苏以来,悄悄入局的两位“不知天高地厚”的贵州年轻人。  

一年前我刚认识林昕和Mitt时,他们描述想在上海市中心开一家三百平米的创意餐厅,里面设置三种不同主题,每层楼是全然不同的场景,主厨都是米其林背景。“要做最颠覆的贵州菜!” 他们的语气兴奋而笃定。彼时,品牌名字刚刚起好,谈话中感觉到尽管二人之前并无任何国内餐饮经验、对设计和施工上的投入概念模糊,但也充满信心。后来每次见到他们,好像身体里某种理想主义DNA会膨胀,和他们嘻嘻哈哈聊起来根本收不住。    

我一直相信,创作不是设计师、艺术家、作家、导演的专属领域,各行各业想要打造“作品"的人,都有理由被称为创作者。开店的人和制片人没什么两样,都是在做全面的创作,把创意资源凝聚起来,呈现一个面向观众的拿得出手的东西。    

时隔一年,他们的作品“恩桃里ENTERRY”贵州创意餐厅已正式营业并顺利吸引了一大批美食爱好者,收获诸如“奇妙”、“自然与民族工艺的逐梦之旅”、“有点东西”的体验点评。在他们忙到不分昼夜的间隙,我请到他们来聊了聊作为新晋餐厅主理人、创业者,有怎样的心路历程,以及遇到哪些挑战。    

希望这一期能带给有过开店理想的人一点点欢乐和启发    

EP.01  

关于恩桃里ENTERRY

恩桃里ENTERRY是一间创意贵州菜餐厅,实验性地探索了黔地传统手工艺与民族元素的当代营造,构筑一座地道贵州的风味美术馆。让贵州的古今工艺、食材与世界料理和当代烹调手法激荡出创意的花火,探索贵州菜的新活力与新维度。    

Guests   

林昕   恩桃里Enterry主理人  

在美国主理的饮品店连续两年获得 TIME OUT best tea shop in Chicago  

Mitt   恩桃里Enterry主理人  

前资深媒体人、广告人  涉猎范围从电影、杂志到网站    

Chat  01 开店的奥义  Just do it !    

蛋白:你们是发小吗?为什么决定合伙创业?      

Mitt:称不上发小,算是发中吧(笑),我们是高中同学。    

林昕:他是尖子班的哈哈,成绩好到学校要留下来高考拉升学率的那种。我们到美国后才比较熟。最早是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她想在上海开餐厅,就叫上我。我那时在美国开饮品店,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回来试一下。但因为她工作太忙,我就拉上Mitt。她实际上变成了我们的老板。      

蛋白:为什么选了Mitt?你问过其他朋友吗?      

林昕:我回国以后,Mitt的大学室友请我吃饭,我们坐在一起聊未来的打算,他听说我要开餐厅以后就说:“我觉得有个人很适合做你的合伙人,Mitt。”我想了想,就去问了他。前前后后找他聊了三次。最后一次我跟他坐在我们家餐桌面前,从晚上聊到凌晨 6 点到底要不要做这件事情。    

Mitt:聊了一宿聊懵了(笑)。后来就决定辞职。    

蛋白:看来是三顾茅庐把他请出山。如果合伙人和老板都是发小,工作上的汇报是直接微信说吗?      

林昕:不,我们会写周报,很正式地去做。我之前的经历是,朋友之间过于随意,不注重流程上的东西,导致有事不好催,没做好也不好说。大家矛盾就越积越深,变得很被动,所以不如一开始就公私分明。现在我和Mitt就是,工作的时候我叫他王总,平时叫他王哥。    

Mitt:我叫她孙主任。      

蛋白:你俩是第一次开餐厅吧?在上海这么卷的市中心租下三百平,很敢啊!      

林昕:我们真的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我们做这个事情完全不是闹着玩的。不管是从一开始介入选址,然后到选设计,把这些设计全部实现出来,再到和chef一起研发和调整菜品、酒。我们都是花了120分的努力去做。    

Mitt:前几天还在和学酒店管理专业的朋友Martin聊,他听完我们的想法,沉默三秒后说:“你们胆子真的蛮大的。。。”可能他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人,对行业非常了解,反而需要考虑各种因素,把所有事情都算明白,有十足的把握才会去做。正是因为我们没有“专业包袱”,才更有冲劲吧。    

林昕:我一直在说,没有什么东西是需要等到完全ready了才能开始。如果筹备到100%才启动,黄花菜都凉了。就像我们开业后也出现很多问题,这些是不面向观众就发现不到的。我们关起门来内测,得到的反馈只会是越来越自嗨,但实际上很多不足只有让大家来评判才会重视。      

02 打造一个  "民族美术馆"      

蛋白:正式介绍一下这家餐厅吧,“恩桃里ENTERRY”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林昕:简单来说,我们是一家贵州创意菜餐厅。  有bar+bistro+fine dining三种混合业态。“恩桃”是我们那边特有的一种小樱桃,透着玛瑙色,和深色的车厘子不一样。它的名字和样子都很可爱,同时又代表贵州特色。“里”则是突出上海里弄的感觉,加上我们开在思南公馆里面。  英文就是对着翻的,ENTER + CHERRY = ENTERRY。      

蛋白:定好名字后,从去年到现在,你们还忙了哪些环节?      

Mitt:我们去年7月底来上海后,第一件事就是选址,前后看了一个多月。通常房地产中介给你发来的都是数据的东西,数字是很冰冷的。如果要做社区内的生态,就一定要走进去了解它。我们最初有衡山路和思南这里两个备选,就把周围甚至整个上海梧桐区都走了一遍,去看它整个片区以及辐射地带的业态如何,有哪些店,人群消费能力,人群的状态等等。 当时上海40多度,我们每天在外走街串巷。有一次我实在热到不行了,跑去lululemon买了条短裤。我以前从来不穿短裤。确定选址后,就开始讨论定业态,推进店内设计、财务和商务方向的预算规划、招聘、以及扩充文本上的对外介绍等等。      

蛋白:你们是做创意菜,那在团队搭建上,厨师是怎么选的?      

Mitt:我们有3个主厨。一个是贵州人,是我们很早以前就从贵州找过来的,因为不管我们是否做创意菜,贵州的根和灵魂要在。另外两位分别是台湾人和南京人,都是米其林主厨背景,他们之前在日本、香港、迪拜工作过,也带来一些法餐和乡村氛围的东西,和贵州菜做国际感的创意融合。      

蛋白:三层楼做不同主题,如果我是纯路人,该怎么选?      

Mitt:如果是完全没有接触过贵州菜的,可以先试试二层bistro。一层的话,我们预设的场景是带朋友进来喝杯咖啡、喝杯贵州调酒,聊聊天,更chill一点。目前我们一二层均消在300左右。三层我们主打定制套餐的概念,对贵州菜的改良会更多,总共15道创意菜,差不多一千出头吧。总体上我们是希望客人先从一二层开始体验,对贵州菜有一个基本的印象。再去三层品尝时,可能有些菜的点和体验感才能get到。      

蛋白:有点打怪升级的意思了,哈哈哈。你们预期的回本周期是多久?      

Mitt:任何做生意的人肯定都希望越快越好。我们的话,只要做到3-5年之内,都很满意了。    林昕  对,因为我们对这家店还有别的计划,指望Fine Dining赚钱是不太可能的,这家店目前的目标更多是想树立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比如说在品控和菜的研发上,我们的理念都是:不能让不好吃的东西走出厨房。我们现在花大量的时间把控“温度”。每道菜直到入口前的那一瞬间,“温度”都是计算好的。包括盘子和热毛巾的温度,以及前厅服务人员对菜品的介绍时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误差,就不是最佳的入口温度了。

蛋白:说到口碑。有没有非常认可的餐厅?以及,觉得其他有名的贵州菜怎么样。      

Mitt:我觉得不管怎么样S餐厅是成功的。他很好地平衡了商业和口味,对于受众他也是相当了解,所以能做到现在这个规模。M餐厅我就去吃过两次。可能因为我爱喝酒,他的酒没有到让我觉得惊艳的程度。    

林昕:ops还不错,他们不停地去创作这件事让我非常佩服。因为很多品牌会急着把它商业化。像蓝瓶子,被雀巢收购以后我感觉会少了一些灵魂。      

蛋白:最近贵州创意菜挺火的,我想代表湖北人问一下,为什么湖北菜没有这么激烈的竞争?包括湖南菜也很少有做得比较突出的“创意菜”。      

Mitt:本身创意菜单独做某个菜系这件事就很少。在目前的语境里,做新中式创意菜的更多还是海纳百川的概念,把中国各个菜系的灵魂部分都拿过来。除了像粤菜这种大菜系,本身已经有很深厚的底蕴,具备足够的话语空间去讨论如何变的更新。而湖北菜,贵州菜都是小众菜系,属于四大菜系的亚种。所以在它们的基础上做创新,难度是非常大的。要去挖很小的点,并且也无法确定这个点准不准,只能不断测试。

蛋白:我观察上海,比如之前看到有煎饼果子配咖啡的,还吃过意式的韩国料理,或者是像你们这种玩融合的。上海是不是就吃这一套?在上海,不融合就不能赢吗?      

林昕:是。哈哈哈。我个人觉得做餐饮有两种方式取胜。第一种是打性价比,同时味道也不错,就可以吸引很多受众。第二种是做综合性的餐饮体验,食物、服务、环境环环相扣。我们想做的是后者,一种接近“文化贩卖”的概念。    

Mitt:对,这属于两条赛道。如果只是做一家“纯粹”的餐厅,就尽力把菜品做到最好,抛弃所有外在因素。对于恩桃里,我们更希望定义它为“餐饮空间”。但这两种形式没有优劣之分,都是生态里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样大家才都有地可去。说到融合,并不是上海“就吃这一套”,而是上海这个城市的包容度足够高,能容得下这一套。      

蛋白:刚刚听到的也是两种做品牌的思维。要么你有一个主打款,然后快速复制,这样会触达更多的人。但一直做定制、持续创新的话,可能品牌会保持小众,但也会找到忠实的受众。      

Mitt:我们应该倾向后者。因为对贵州有很深厚的感情,想把这里做成在美术馆就餐的体验,大家一进门就会拿到一本手册,上面有对各种设计元素和文化进行介绍,跟随这个导览一层层上楼。“美术馆”其实是物业给我们的词。物业的人来施工验收的时候,进门就说:“哎哟,你们这个地方开餐厅的吗?看起来和美术馆一样。”包括摄影师也是这样说。    

林昕:哈哈哈,“贵州民族美术馆”,没见过吧。    

03 来回进了5次橘子  还是因为贪便宜      

蛋白:有人说,开次店把这辈子的坑都踩完了。你们这次有遇到什么翻车事件吗?      

Mitt:太多了,就大概说三个点吧。首先,供应商(vendor)不要找太多。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找了两个施工方同时工作,想让厨师团队早日进入厨房研发菜品。但最后非但时间没有节省,反而耽误了,导致后续发生一系列问题。其次就是便宜没好货。那些最开始为了和你达成合作把价格压低,给你尝到甜头的人,最后都会以某种方式加倍讨回去。    

林昕:但我们并没有让他们得逞。      

蛋白:你是用什么方法遏制的?他们是在合作上修改了报价吗?      

林昕:他们是施工过程中冒出很多隐藏增项。我们一直是想好好协商。但他们来店里闹事,威胁说如果我们不付额外的钱,就要把墙砸掉,剪掉电线,让所有人都没办法工作。我们只能找警察叔叔了。因为是民事纠纷,就不断地把我们带到警局录笔录,又闹,又去,来回去了五次。最后还是砸了地,换了合作方才修复好。    

Mitt:我们复盘下来确实是因为急和图便宜,才导致徒增了这些麻烦。还有就是做决策时一定要果断和快!我们本来看中另一个铺位,当时上海刚解封,我们觉得状况不太稳定就想缓一阵。那时物业一直在催我们,说如果看上了就赶紧定,不然别人就租掉了。我当时心想:都是催人话术啦,哪有那么多人拿铺子。于是我们拖到了deadline最后一天,得来物业的一句:“不好意思已经租掉了。” 哈哈哈,不过现在看来,那个铺子也没有那么完美,也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林昕:我再补充一点,经过这次开店,我们发现所有的“师”脾气都不好。      

蛋白:“师”是指窗口老师吗?……      

Mitt:厨师、设计师、侍酒师,还有...  

摄影师小熊:摄影师。    

Mitt:哈哈哈哈哈哈,对呀。只能说,所有“师”都有自己的坚持,hmmm。    

林昕:“师”也为了做作品嘛(内涵的眼神)    

04 一砖一瓦  都是自己搭出来的      

蛋白:创一次业,算是又蜕变了一次。你们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Mitt:我领会了如何管理吧,就对于“管理者”这个角色更理解了。第一次创业,有了“员工”这个概念,以前都只是“同事”,刚开始还挺不习惯的。尤其是当所有人看着你,叫王总的时候。现在我慢慢调整自己,觉得可以更好地面对这种身份的转换。    

林昕:我可能是时间管理能力加强了。各种杂事堆在一起的时候,要知道怎么把握。该什么时候完成,一定不能拖。      

蛋白:现在做事效率是比以前在美国高很多吗?国内的快节奏会不会让你觉得很消耗,大家都很焦虑。      

林昕:不会,我是很急的人,不喜欢等。在美国是大家都拖,我发一封邮件给你,你三天后回我,我再三天后回你。现在就是,随时艾特。      

蛋白:你很享受这种效率,那如果你的同事下班了你还会艾特他们吗?      

林昕:不会,我打电话。    

Mitt:她打字太慢了,一般都喜欢打电话。每次我给别人发微信,她就非常急地在旁边说:“打!电!话!!”      

蛋白:但感觉你说话语速不快,哪怕很急,也会是“我~跟~你~说~”这种感觉,反差还蛮大的。      

林昕:哈哈哈,对。我在意的是,工作需要事事有回应,你要能对事情负责,这对我很重要。      

蛋白:现在大家其实会有两种情绪,一种是下班后我要充分享受自己的时间,开启飞行模式不被打扰。另一种是,我永远都被找得到,它好像又是商业世界里被非常受认可的品质。 从去年认识你们到现在,我感觉你们的气场是有变化的,更成熟稳重了,进入到餐厅经营者的状态了。你们自己觉得对方有变化吗?      

林昕:他变凶了。以前他是一个非常温柔的人,对任何合作方都很好说话,现在会更强硬一点。    

Mitt:准确地说,是对自己要坚持的事情,在语言表达上变直接了。因为如果说得很委婉,对方会觉得还有可谈的空间,直接表达会让效率更高。简单来说,算是从乙方思维变甲方思维吧。林昕反而是变温柔了。    

林昕:我觉得以前在美国脾气不好,是因为合作者不好,大家战线不统一,拉扯得很累。现在Mitt的工作方式我是非常欣赏和满意的。以前如果他有比较卡壳的事,我会出面,但现在他都能自己搞定,我就不用那么暴躁了。      

蛋白:现在是大家形成默契,都往两人的中间状态发展了。你们觉不觉得,开店的人,做的是更全面的创作。设计师、艺术家或作家,他们都是在某个领域创作,而你们像导演、制作人一样,把所有环节凝聚到一起。      

Mitt:我会有这个感觉,我以前是做电影相关工作。事情都很杂很细,但当你把每件事都做到的时候,那种满足感是不能比拟的。    

林昕:我经常和他说,创业这件事是从0到1,一砖一瓦都是你自己搭出来的。你书写的是什么,观众看到的就是什么。      

蛋白:对想开店的人有什么建议?      

林昕:你要做好的准备是别人休息的时候,你一定会更忙。    

Mitt:保守估计需要做好五六个月整天加班的准备,并准备好付出 120 分的努力。    

林昕:还有钱。      

以上仅含谈话内容的60%,  更多内容请收听SHIOK是OK音频或期待视频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