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气候行动|韧性城市建设①:从近五年的全球实践提出建议

相欣奕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024-08-15 13:41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城市韧性的提升,起始于察知风险,落实于不断行动。基于数年来收集整理的数十项国际案例,本文为国内韧性城市建设提出如下5条建议。

① 组建专门机构

鉴于气候变化导致的不确定性增强,风险应对与韧性提升成为未来常态化任务。以下城市韧性规划相关工作的起点,皆由机构建设开始。因此,建议由城市领导担任第一责任人,从城市相关机构部门调集专业人员组建专门机构,专职负责韧性提升相关工作。亦即,成立专门机构、工作常态化和流程化是必要的。

② 识别风险

首先,基于多个实践案例,历经灾难磨练的城市,会因之养成抗风险的韧性意识,旧金山鹿特丹就是明证,前者曾遭受地震重挫,后者一直苦于洪水。居安思危是长久之道。因此,相对安全的城市,也相继基于自身情况,对风险做出预测,并进行韧性规划和建设。正如我们不能预料到2021年河南会发生如此令人震惊的洪灾所有城市都有必要基于地方实际全面梳理识别风险,这将构成韧性提升的基础。

风险有不同类别,也有常规和非常规之分。如防震、防洪、防火、防疫等,中国城市已有一套稳定的体系和流程。以火灾为例,近年来,城市高楼火灾频现。对此,需要研判未来态势,比如程度会否加剧,影响范围会否扩展,发生在密集都市区时如何应对,需以演练确定规范操作。另一方面,需关注其他地方的风险。比如,美国迈阿密海滨公寓楼的垮塌事件,旧金山湾区识别出因城市蔓延和建设导致地面沉降,都应成为城市韧性相关机构随时收集的信息,并对照时时自查。

最后,风险识别应纳入多方视角。城市均包括不同片区与不同人群。风险识别过程中,除专职机构、专业人士之外,还应调动社区力量,多方汇集,进行识别判断筛选,确定优先应对的对象,以此作为第一步。 

③ 汇集本地经验,借鉴外来经验,从一册韧性指南开始

短期或许难以出台一部韧性规划,但从本地调研,风险识别,经验汇集,到国内外其他城市经验借鉴,这些努力都功不唐捐。这是能力建设和队伍培养必经的过程,其获取的数据和成果,可编写为一部基于地方实际的《韧性指南手册》。这既是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的宝贵学习资料和指南,又为未来韧性规划的编订和韧性提升行动的实施奠定基础。  

④ 韧性规划有共性也有地方性,韧性行动先易后难

很多情况下,城市面对的挑战大同小异。典范与案例至关重要,不同城市的韧性规划案例都是抛砖引玉,应积极主动获取并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韧性规划和实践。另一方面,本地经验极为宝贵。本地人世代在此居住,对地方情况有充分把握,应对风险也有一套传统经验和智慧。充分汲取这些经验,并纳入城市韧性规划之中,势必带来极大益处。

即便韧性规划尚未制订,韧性行动不妨先易后难开展起来。气候适应和气候缓解,在韧性战略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努力方向不同。前者是地方为保护自身周全付出的努力,而后者则是地方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肩负的责任。

当然,其中并非泾渭分明,许多气候适应战略还具有缓解作用。基于此,最能激发地方行动的,莫过于探明“气候适应”和“气候缓解”行动的重叠之处,率先在此领域发力。如果能够识别并对这些“双赢”策略持续而系统地加以利用,有助于地方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并达成韧性提升。

2021年7月,河南郑州水灾后。 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

⑤ 城市生命通道建设亟待开展

城市是避灾之所,也是孕灾之地。救援期间,人群撤离和应急救援路径,可谓城市“生命通道”。救援黄金时段,节约每一分钟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安全可靠的“生命通道”至关重要。

无论居安思危,还是痛定思痛,全国大小城市都应在气候变化的新常态下为韧性提升做出打算。顺时而变,尽最大力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可持续之道,才是城市的智慧。

(说明:本系列提及的国际城市实践,都已在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引介;相关建议和启发,也已在多篇政策建议中提交)

    责任编辑:王昀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