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个暑假研学游太多,中产不够用了

林子璐/解放日报社“狮子坐”微信公众号
2024-08-13 20:10
浦江头条 >
字号

中产年年有返贫套餐,今年轮到研学。

五六千元的研学是家常便饭,上万元的出国游学也不少见。别人都在“特种兵”旅行力图压缩成本,而中产家长给自家孩子报的研学游,行程特种兵,价格不便宜,结果市场反而一年比一年火爆。

研学营众生相,真是应了一句话:教培不死,只是转生。

“万物皆可研学”

研学团发展至今,已经万物皆可研学,有需求都能满足,没需求也能给你造出来。

最经久不衰的研学行经典款,是高校研学。名头主打让孩子在玩中学,但很可能,玩是骗小孩的,学是唬家长的,只有大学校名的卡是一定要打的,美其名曰“提前感受大学氛围”——要不然,群内给家长的返图发什么?

根据家长交钱的档位,还有研学团的良心,高校研学的内容还能进一步细化。

来授课分享的“状元”,可能是真学霸,可能是宣讲老手,也可能是真缺钱。

去体验高校的氛围,可能可以找到高校教授,真刀真枪地讲一些中小学生也听到两眼迷蒙的文史哲高论,也可能只是在食堂蹭一顿饭,理解抢饭的重要性,从娃娃抓起。

上述都没有,还能找个外包讲解员,成本小蜜蜂一台,把高校历史(摘自高校官网版)给孩子念一遍,反正考试不会考到,记不住也没关系。

来都来了,学到多少,全看孩子多能悟,和研学团多能吹。

图源:社交媒体平台

更舍得花钱的中产,则可以把研学上升到“游学”,青春版尚且留在国内,plus版本一定要走出国门。达则欧美澳洲十万起,穷则东南亚平替,反正都有英语外教,伦敦腔、Cockney还是菲律宾口音,丰俭各由家长自己。

出国一趟不易,至少来个十天小学期,有留学计划的,这也能算是一次“试用装”体验。美中不足的可能是,愿意送出国的家长太多,来上课的外国小孩太少——毕竟,人家也有暑假。

有家长在社交平台吐槽,把孩子送去游学,一个班上几乎都是中国学生,最后结果是小孩学了东北话,外教学了中国话,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看穿学的套路的家长,别以为逃过一劫,小众细分赛道如“体育特色”“乡野研学”“文博国学”“大厂工业游”的研学团,正在磨刀霍霍。

不想让孩子在家看手机,送去体育研学营,包三伏天晒脱层皮;孩子想做野人,可以,云南挖菌子研学团已经准备就绪;操心孩子二十年后就业问题,还可以直通大厂研学营,提前让孩子领略牛马风采。

某研学机构大厂研学方案

不过,至少这类研学团,孩子没准还能挖点土特产、带点纪念品回来,不亏。

“教育焦虑的又一次具象化”

研学游能细分至此,实际上说明,现在的教育,已经进入了一种“复合型内卷”。

光是暑期提分的教培,已经不够安抚中产的教育焦虑了。研学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在国外,并没有相对应的说法,比较近似的概念可能更接近先前同样流行过的“夏令营”。

不过,国内最早的夏令营市场,可远没有现在这么五花八门。有研究论文提到,2003年,上海的夏令营市场上,英语夏令营占据了半壁江山。

而如今的小孩,成绩好只是基本,才艺、运动技能、社交能力,全都得卷起来,各个恨不得要培养成六边形战士,没有短板才好。“综合发展”简简单单四个字,没有既定的标准,而在竞争教育的背景下,孩子的“综合素质”,常常是在对比中产生的。素质高低难判断,但做了什么、学了什么却很直观。

尤其是遇上“人有我无的”状况,家长、乃至孩子的同辈焦虑都会显现:没有出国研学的经历,是不是会在后续申请中缺乏竞争力?别人都提早体验了高校,是不是会比我们多一些资源和信息?

过去的教育竞争尚没有如此激烈,在成绩的指挥棒下,大多数家长可以忽视其余要素的短板带来的压力。而在本科率已过90%的现状下,评价标准和体系势必会发生改变和扩充,但具体指向何方,已经很难说有一条清晰的路径和答案。没有标准答案,就意味着任何指标都可能有其重要性,家长都不愿意落下。

说到底,如今形形色色的研学游,不过是呕心沥血“鸡娃”的家长,教育焦虑的又一次具象化。

但这事,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不算陌生。国外虽然没有研学的官方说法,但实地考察(fieldtrips)、特别活动(events)、青年项目(youthprograms)、夏令营(camps)和学生旅行(studenttravel)也是一个不少。想要“爬藤”的美国学生,每年假期也根本不会闲着,类似的项目同样不会落下。

即便看穿了研学游的套路,不愿在教育上落人以下风的中产,还是得乖乖掏钱。

研学游不是缓解中产教育焦虑的答案

折腾了这么一大通,研学营,到底有什么用?

本质上,这似乎在追问教育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太大,恐怕双一流高校都没法给你个直接答案。不少研学营请来的教授,可能还在苦苦和“文科无用论”作斗争。

也很合理,除了要推销的研学机构,谁能信誓旦旦回答你,至多不超过几十天,短起来才三四天的外出经历,到底能在人生漫长的坐标系中发挥什么作用?

如果只是以直接的“得到什么”为标准判断研学营的作用的话,那么市面上很多不规范的研学营,走马观花一趟,除了消耗够了孩子的精力,回来很可能能安分一阵,给疲于带娃的家长一个喘息的时间空间。

即使孩子真的在研学的过程中有所体悟,比如有了要去考哪所学校的目标,真的了解了国外的一些风土人情,或者在技能上有了明显提升,这也同样不能保证,没去研学营的孩子,就不会在另外的机缘巧合下开启自己人生的新可能。

我还在读初高中的时候,也参加过一些当时火热的“国学夏令营”等项目。实话说,当时让听的讲座,要欣赏的风景,我已经忘了大差不差。倒是难得离开家、和同龄人同吃同住的经历,让当时的我兴奋不已。

现在流行的讲法是说,教育是一个闭环,可能多年之后,当年的那颗子弹才会打中眉心。可惜以我的经历来说,这颗教育的子弹想击中我的眉心,恐怕也得我先记住才行。

但如果仅以我这样不争气的个例,就判定研学毫无用处,也同样过于武断。

这才是教育真正未知,却也更具魅力的地方。它指向的从来就不是唯一的标准化产品,这中间建立的,更多是一种相关性和可能性,而非直接的因果律。教育也并不是一件能用工具理性完全解释的事情,它包含着相当多的偶然、未知、变化,一个人不可能按照标准化的流程,成长成一个标准化的“优秀”的人,个中相当多的努力和教化,实际上是在为他提供一种成长和探索的可能性,让他有机会去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过程中,没有哪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也没有哪个环节就是一定无用的。研学游显然不会是缓解中产教育焦虑的答案,但或许,教育的标准答案和流程,本就是不存在的。

(原标题为《这个暑假研学游太多,中产不够用了》)

    责任编辑:徐祯曜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