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厌食、贪食、暴食……别让进食障碍伤害了你
原创 关爱您和家人健康
我是小丽,大家都说我现在太瘦了。但其实,我以前是个胖子……因为肥胖,我一直被周围人嘲笑。
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开始减肥,每顿饭只吃一点点,远离一切会发胖的食物。
当我瘦下来的时候,别人投来的都是羡慕的目光,同学们都说我变漂亮了,我自己也非常开心。
本来,我想减到90斤就可以了,但发现“根本刹不住车”,我就想让体重秤上的数字一直下降……
我不敢吃东西,一想到吃东西会回到原来胖胖的样子,就感觉很恐惧。
周围人都说我越来越瘦,可我还是感觉我的脸很大、腿很粗……
我的体重越来越低……然后,月经也不来了。我整个人变得阴郁起来,不再和朋友来往。
我变得爱发脾气,家人劝我多吃东西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发火”。
我也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后来,妈妈带我去看了医生。
医生说,我患了神经性厌食,就是人们常说的厌食症,是进食障碍的一种。医生告诉我,厌食症主要见于13~20岁的年轻女性,但也有约1/10的患者是男性。
医生告诉妈妈,厌食症会带来很多危害,如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等,就像我,已经出现了闭经。
更可怕的是,医生说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因为极度营养不良而危及生命!据统计,5%~15%的患者最终死于多器官衰竭、继发性感染及自杀等。
我也有些疑惑,因为我并不讨厌食物……医生告诉我,厌食症不是真的厌食,而是为了追求“苗条”而忍饥挨饿。
医生说的对,我就是在拼命地追求“苗条”,现在减肥已经成了我生活的全部。每当看见食物,我就能自动计算出热量,吃一口都觉得“罪恶”!所以我才会用极端的方法减肥,如催吐、导泻、过度运动……
我知道自己是患病了,不该这么控制进食,但这不都是我一个人的错呀,这个社会就是如此,没有人喜欢胖子……
医生说,除了社会文化压力,一些心理因素如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或生活遭受挫折、压力过大、家庭不和睦等,都是进食障碍的诱发因素。另外,进食障碍还受遗传因素和脑内神经递质改变的影响。
医生说,要想好起来,第一步是要进行营养治疗,恢复健康的体重,使饮食模式正常化。
我告诉医生自己头脑中有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天使”希望自己能好起来、恢复健康,魔鬼却吓唬自己:“再吃你就成胖子了,没人喜欢你!”医生告诉我,其实很多厌食症患者都会出现同样的内心冲突。
医生还告诉我,针对这样的内心冲突,可以进行心理治疗,帮助我摆脱对体重的恐惧,获得身心的自由。
根据医生的建议,我逐步恢复了正常的进食模式,也接受了心理治疗。在病友的介绍下,我加入了一个微信群。
在里面我认识了婷婷,她患有神经性贪食,她说曾经她也是一个厌食症患者,但我看她并不瘦。
婷婷说,经过治疗,她的厌食情况好转了,体重恢复了正常,月经也恢复了,但她还是控制不住暴食,一次能吃几个人的饭量。
食物对婷婷来说有着难以抵御的诱惑。
压力大的时候、心烦的时候、生气的时候、无聊的时候……只要情绪异常,她就想吃东西。慢慢地,吃东西变成了一种习惯,只要她一闲下来,就会控制不住地吃。
为了不让同学们嘲笑她吃得太多,她一顿饭会换几个不同的食堂吃,直到实在撑得吃不下才会停下来,然后再偷偷吐出来。
每次婷婷吃完了都会很自责,觉得自己太失败了。而且吃那么多,她也怕长胖,所以一次暴食后,她会坚持连续几天尽可能少吃,好把吃下去的热量消耗掉。
但这样一点用也没有,下次婷婷还是会暴食。她好像掉进了一个暴食和节食的旋涡当中,难以自拔……
和婷婷交流后,我有一些担心,因为我经常忍不住大吃一顿,然后怕长肉又吐出来,我很担心自己会变成神经性贪食。
我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医生。她告诉我,神经性厌食是进食障碍的一种类型,而进食障碍还包括另两种情况——神经性贪食和暴食障碍。这三种类型患者都可能有暴食行为,厌食症和贪食症患者在暴食后会通过呕吐、滥用泻药或绝食、过度运动等不适当的方式来避免体重增加,暴食症患者则不会。厌食症患者对吃进去食物的清除更彻底,因此体重更低;而贪食症患者在进食时有强烈的失控感,体重往往在正常范围内。
厌食症让我很痛苦,勇敢面对它是我迈出的第一步。有了医生和妈妈的帮助,我会努力摆脱对体重的恐惧和对食物的病态渴求,获得身心的自由!
进食障碍小贴士
进食障碍是青少年非常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每6~7个年轻女性中就有一人患病,也有一些男性患病。患者大多数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儿童期或成年后起病。
常见的情况是,开始只有一般的节食减肥,但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典型症状为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和体重体型的过度关注等造成了严重的营养不良或间断的暴食和清除行为。患者还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很低的体重限制,即使体重过低,仍担心发胖,并继续控制饮食。这些进食行为问题存在的同时还可能伴有抑郁、焦虑和强迫等症状。
进食障碍的主要类型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暴食障碍。神经性厌食对身体健康影响最大,自我饥饿将会带来营养不良和一系列相关的健康问题。闭经往往出现于发病早期,有 20%的患者在体重明显下降之前就先出现了闭经。据统计,进食障碍人群的死亡率是同龄人的2倍,神经性厌食患者的死亡率是同龄人的6倍,慢性神经性厌食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20%,是所有精神障碍中死亡率最高的。神经性贪食患者大量进食、引吐,常会造成龋齿和口腔溃疡,引起咀嚼功能减退并影响美观;自我引吐和使用导泻剂可能引发低钾血症,进而出现无力、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将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更多的进食障碍患者则由于长期只能关注体重和进食,而导致无法在人生关键时期顺利完成学业、工作,或无法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自身和家庭都处在痛苦之中。
由于进食障碍同时涉及精神心理问题和躯体健康问题,所以治疗进食障碍有必要联合内科治疗、营养治疗和心理治疗。很多进食障碍患者,尤其是神经性厌食患者,出于对“变胖”的恐惧,往往抗拒恢复饮食,这使得治疗难以进行;神经性贪食患者有时也并不愿放弃暴食,因为暴食可能是他们缓解压力的一种手段。因此,治疗的关键是取得患者的合作,帮助他们看到进食障碍带来的危害,鼓励他们把注意力从对食物和对体重体型的关注上转移到其他事物上,进而改善身体健康状况,改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
对于低体重患者来说,营养治疗是其他治疗的基础,因为仅有轻度低体重(低于正常体重15%)就可以导致抑郁、焦虑、易激惹和睡眠障碍,而体重恢复也有助于这些症状得到改善。药物治疗神经性贪食有明确效果,氟西汀是目前研究最充分且被批准为神经性贪食适应证的唯一一种药物。
对于神经性厌食,精神药物可以通过减轻焦虑、抑郁、敌对等,达到辅助营养治疗和心理治疗的作用,但不建议将药物治疗作为神经性厌食的主要治疗方法。进食障碍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辩证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和心理动力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将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专家漫话精神健康科普知识:进食障碍》
丛书主编: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马宁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陆林
本书主编: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主任医师 杨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