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澎湃冰川保护特别报道第三季《江河冰源》启动,今年跟科考队去冬克玛底

澎湃新闻记者 廖艳 张兆亿 发自西藏拉萨
2024-08-12 15:07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澎湃新闻记者 张兆亿 廖艳 剪辑 张兆亿(04:28)
从平均海拔4米的上海,前往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原。

这是澎湃新闻持续关注冰川保护报道的第三个年头。今年8月中旬,长江源冰冻圈水文与生态环境综合科学考察在唐古拉山中段冬克玛底冰川开展。澎湃新闻记者将跟随科考队的步伐,一同前往长江源区的冬克玛底冰川采访此次科考过程。

2022年,澎湃新闻记者跟随科考队去了祁连山摆浪河21号冰川,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即便在夜晚,那里的冰川也在消融(详见专题报道《零摄氏度之上》;2023年,澎湃新闻跟随科考队登上了珠峰海拔6500米处的东绒布冰川,记录了高海拔极寒条件下艰苦的科考全程(详见专题报道《逐冰而上》)。

冬克玛底冰川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提供

这一次,澎湃新闻记者又跟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科考队员们,走进海拔5050米的中国科学院唐古拉冰冻圈与环境观测研究站,走进“江河冰源”冬克玛底冰川,聚焦冰川、水文等生态领域变化,着重对冬克玛底冰川开展测厚观测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去探索长江源区冰川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4年8月10日,科考负责人、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唐古拉山冰冻圈与环境观测研究站站长何晓波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长江源区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其源头冰川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中下游生态及水资源安全。本次实验将利用高精度现代技术手段,通过无人机机载探地雷达(GPR)、激光扫描(LiDAR)、视频测绘及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等方法,精确获取冬克玛底冰川的冰下地形和地表地形数据,评估冰川变化趋势,为气候变化研究和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这一次,非接触式探测雷达技术(LGPR)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为冰川观测带来一场技术革新。”何晓波提到,在当代冰川观测研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获取冰川厚度的精确数据,这是衡量冰川储量和评估冰川变化的关键参数。

何晓波表示,“给长江源源头冰川做CT”是一项复杂而意义重大的科研试验,通过高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他们期待能够揭开冬克玛底冰川的神秘面纱,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科考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牵头组织,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三所高校,以及大连中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瑞合玄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益瑞科技有限公司三家科技企业参与,将开展为期一周的冬克玛底冰川立体监测科学考察。

公开资料显示,冬克玛底冰川,位于唐古拉山脉,是由一条朝南向的主冰川和一条朝向西南的支冰川汇流而成的复式山谷冰川,主冰川末端海拔超5000米,是长江源支流布曲的源头。在过去的20多年里,受青藏高原暖湿化等因素影响,这条冰川逐步退缩,分成大、小冬克玛底两条冰川。

冰川被称为“固体水库”,长江源地区是全球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拥有大量冰川资源。但本世纪以来,气候持续变暖,被誉为“中华水塔”之一的长江源区,这里的冰川在不断地退缩,雪线上升、水土流失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江源打个喷嚏,长江都要感冒。”曾有江源科考队员介绍,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状况关系和影响着整个长江流域,需要在全社会提倡“长江大保护,从江源开始”理念,推进长江源“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更多人来关注江源、保护江源。

    责任编辑:陈兴王
    图片编辑:蒋立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