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化偶像“莎士比亚”
中英两国共同认可的文化偶像“莎士比亚”
英国的斯特拉特福镇,是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出生地。莎士比亚故居位于小镇的亨利街北侧,建于16世纪。其结构和外观在周围的建筑群中显得十分显眼,是一座带阁楼的二层楼房。如今莎士比亚故居已是一个博物馆,人们可以在这里参观莎士比亚的卧室、书房以及客厅等,感受当年这位文学巨匠的生活环境,斯特拉特福镇因莎士比亚成为了世界文学和戏剧爱好者的打卡之地。
莎士比亚博物馆有一尊中国送给博物馆的雕像,雕像两人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和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雕像栩栩如生,让人注目。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管理人员说汤显祖之所以被大家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是因为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出生年月很接近,并且去世时间也在同一年(1616)。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作品的比较中,研究中最常见的就是将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中,讨论两部戏剧对爱的歌颂、对情的痴迷以及戏剧冲突的处理上的异同。汤、莎的戏剧题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剧对爱的歌颂、对情的痴迷以及戏剧冲突都有许多相同的处理方式,让人们在精神上产生的共鸣。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戏曲界都有着很高的地位,为中英两国戏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其实自从莎士比亚的名字传入中国后,中国不少的戏剧家和文学家关汉卿、马致远、李渔和曹雪芹、曹禺等都曾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陈独秀早在20世纪初曾称马致远为‘中国之沙士比亚’,王国维尤为喜欢把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戏曲家李渔也常是大家乐于比附莎士比亚的对象。”还有学者提出,若不局限在戏剧领域,曹雪芹才是“本民族真正与莎翁一个级别的作家”。
七十年代中国大学文学课把关汉卿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代表作家,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数量超过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 关汉卿位列“元曲四大家”之首,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关汉卿所留下经典作品无数,他的作品还被翻译为英法德日等语言,因此外国人都称呼他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关汉卿被人熟知的代表作有《窦娥冤》《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尤其是《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它犹如一篇声讨元代统治者的檄文,通过纯洁、善良的窦娥的悲剧,揭露了元代社会的盘剥、地痞流氓横行和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挞了元代社会的混乱、畸形和吃人的丑恶本质。他是中国戏剧史上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作家,关汉卿剧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
从时间上,关汉卿生活的年代早于莎士比亚几百年,马致远比莎士比亚出现更早。从戏剧影响来说,关汉卿的剧作与莎士比亚的剧作更为类似。关汉卿创作的剧本内涵丰富,影响力并不亚于汤显祖。从文学地位来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国内外的传播更广,文学地位更高。那么汤显祖缘何取代了关汉卿、马致远、李渔和曹雪芹,成了“中国的莎士比亚”呢?
事实上,关汉卿的《赵氏孤儿》早在18世纪就传入西方,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戏曲。“法国传教士马若瑟节译的元杂剧《赵氏孤儿》被收入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主编的《中华全志》,于1735年在法国巴黎出版刊行,并在随后的若干年里相继被译成英文、德文及俄文等主要欧洲语种”,而“汤显祖剧作在西方的译介和传播比元杂剧在西方的译介和传播晚了近两个世纪。但20世纪后,汤显祖在国外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兰芳先后在日本、美国和苏联访问演出,将《牡丹亭》等剧目带到了国外。梅兰芳主演的电影《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打破了剧场的限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继青在国外巡演《牡丹亭》,其影响力丝毫不亚于梅兰芳。
综上所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两位素未谋面的戏剧家,由于创作作品的相同,生卒年代等一系列的巧合,在世界文化的交流浪漫想象比较中,故生活于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莎士比亚和生活于中国明万历年间的汤显祖,经由历史的筛选和建构,成为东西方文化并立的象征,逐渐被列到了一起,被中英两国共同认可的文化偶像,被塑立在莎士比亚故居博物馆,让世界各国友人瞻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