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访淮海战役总前委亲属代表、英烈后人

2019-01-10 17: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月9日上午,“纪念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暨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仪式”在徐州举行,此次活动邀请了多位淮海战役总前委亲属代表以及在淮海战役中牺牲英烈的后人。

和大徐一起走近他们,一起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聆听他们对于纪念革命英烈、传承英烈精神的看法。

“淮海战役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受访者:陈珊珊(陈毅元帅之女)

陈珊珊女士是陈毅元帅最小的女儿,退休前是一名外交官。当她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时,显得非常激动。“我觉得淮海战役是咱们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个战役,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陈珊珊女士说,自己是第一次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印象很深的是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的各级将领在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善谋善战,决胜千里。而没有一种一往无前、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打不赢这场战争的,这种精神就是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

陈珊珊女士介绍,自己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学习工作都是高标准、严要求。长大后,参了军,还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陈丛军。退休之后,她也经常走访父亲战斗过的地方,收集历史资料。“作为后人,我们也在收集他在战争年代,特别是在淮海战役中,他的一些信件的来往,都是很珍贵的史料。”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展厅内,陈珊珊女士看到了陈毅元帅当年的书信和照片,以及很多的工作场景,心中非常感慨。“我父亲的一生,解放以前就是战争生涯,一直在打仗,红军时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在新四军时期就活跃在苏北、安徽这一带。他对战友很有情谊,对牺牲的战友都是很怀念、很痛心的,他的很多诗词都是悼念死去的战友的。他常说,新中国的胜利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陈珊珊女士说,淮海战役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靠人民,最终取得的胜利,这其中蕴含的淮海战役精神,在新的时代同样具有精神引领作用且永远不会过时。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淮海战役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了理想不怕苦、不怕死的奋斗精神。现在的军人们同样也需要这种精神。还有要记住永远跟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毛主席多次强调“人民战争”,说打仗离开了人民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现在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也要求各级政府要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我觉得这些都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60万人打败80万人,是一种理想在支撑”

受访者:韩鲁清(华野特种兵纵队参谋长韩联生之子)

韩联生烈士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中共党员,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工兵营长、团政治委员、纵队工兵主任等职,牺牲时任华野特种兵纵队参谋长。韩联生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一贯忠于革命事业,克己奉公,艰苦奋斗。长征中,他率领工兵营战胜重重困难,每人用仅有的一条绳索,保障部队完成了强渡乌江、金沙江等艰巨任务。他刻苦好学,在延安党校学习时,曾荣获“学习模范”称号。在战斗中,曾5次负伤,身体衰弱,仍赤胆忠心为党工作。他一贯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1948年5月起任特纵参谋长,仍然自己打饭洗衣,还经常帮助群众挑水扫院,深受群众爱戴。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他为发挥工兵“飞行爆破”的威力,废寝忘食,积极钻研改进技术。在实验迫击炮送炸药时,因炸药意外爆炸而殉职。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韩联生烈士之子、71岁的韩鲁清讲起了父亲的英雄事迹。

韩鲁清出生于战争年代,出生不久后父亲就因公殉职,所以对父亲的样貌没有任何印象。长大后,母亲告诉他,父亲是一名解放军烈士,是华野特种兵纵队参谋长,参加的是淮海战役。

“小时候,我对父亲的样貌没有任何印象,但我一直知道,我的父亲是中共党员、解放军,还是一名光荣的烈士。”韩鲁清说,从小到大,母亲对他的教育都是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一直到他参军,他希望沿着父亲的脚步继续走下去,不让母亲和牺牲的父亲失望。“我希望自己做个好人、好的军人,因为我是韩联生的儿子。”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60万人打败了80万人啊,还是在武器装备完全落后于国民党军队的情况下,战争困难重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真是了不起。”韩鲁清说,淮海战役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依靠的是党中央的运筹帷幄、总前委的巧妙指挥、官兵的英勇战斗和群众的后方支持。

淮海战役精神值得后人思考、学习和传承。韩鲁清说,淮海战役之所以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参战的军民都有坚定的理想。为了成立新中国、为了穷苦大众翻身做主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有了这种理想,打起仗来从容得多。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要比精神的层次更深,有了理想的共产党人和其领导的军队无坚不摧”。

韩鲁清表示,我们要缅怀淮海战役革命先烈,传承好淮海战役红色基因,弘扬淮海战役时代价值。我们中国人如今的理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时刻牢记理想、扎实做好工作、用心建设国家。

“因为父亲的缘故,我对徐州的感情很深。”韩鲁清说自己1967年就来过徐州,之后来过多次,印象最深的就是徐州的发展很快。“徐州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越来越美,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听说徐州正在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韩鲁清也送出了由衷的祝福。“70年前,徐州在淮海战役中解放,70年后,徐州成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看到这个曾经满身疮疤的城市获得如此新生,心中万分欣喜。真心祝愿徐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打好新的‘战役’,以优异的成绩告慰烈士和人民。”

“军民鱼水情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受访者:黄东兰(中野九纵77团副营长黄鹰之女)

黄鹰烈士1910年生人,1938年入伍,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任中野九纵77团副营长。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安徽省宿县以南双堆集战场亲率六连一个班,猛扑国民党十四军炮兵阵地,在第二次反冲锋中光荣牺牲。

黄鹰烈士之女黄东兰是山西长治人,父亲牺牲时她年仅6岁,之后一直跟着奶奶长大。父亲牺牲后,她总是问奶奶“爸爸怎么还不回来”,直到奶奶告诉她“你的父亲在战争中牺牲了,再也回不来了”。牺牲是什么意思?烈士又是什么?长大的黄东兰慢慢懂得了它的意思。

黄东兰说,自己一生都是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村人,没有骗过人也没有欺负过人。对于子女,她同样要求他们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我告诉他们,你们的外公是烈士,是在淮海战役中为解放全中国而光荣牺牲的,你们的一生不论贫穷或者富贵,都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对得起先辈的人。”

黄东兰说,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就是人民的支持,所谓“军民鱼水情”。“陈毅元帅曾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是人民战争体现得最充分、最壮观的一个战役,是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把淮海战役推向最终的胜利。”

淮海战役的胜利告诉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员干部要时刻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只有赢得人民的支持,党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利。

黄东兰表示,学习淮海战役精神,传承淮海战役红色基因,就是要学习和传承广大指战员果敢决断、敢于担当的担当精神,听党指挥、不怕牺牲的牺牲精神,排除万难、无私奉献的奉献精神,军民团结、共同克敌的团结精神。

“难忘父亲和小竹竿的故事”

受访者:唐振明(支前模范唐和恩之子)

山东莱阳西陡山村72岁农民唐振明的父亲是淮海战役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

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二楼展厅有一处《小竹竿的故事》展区。当唐振明走到跟前看到父亲在淮海战役使用过的小竹竿,情不自禁泪流满面:“父亲,我来看你了,你是我们全家的楷模!”

唐振明在展区旁向大徐介绍说,父亲唐和恩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后,他带头报名参加了支前小车运输队,被编入了莱东县陶漳区运输队,并任运输队副指导员、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第四小队队长。

父亲随军转战山东、河南、江苏、安徽4省75个城镇乡村,行程4000多公里,先后支援了济南战役、徐东战役和淮海战役。

那段时间里,他和队员们为完成部队粮食、弹药等物资的运送任务,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千方百计地节省粮食,风餐露宿、昼夜兼程。遇上阴雨天气,就把自己的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在车上,宁愿自己受淋挨冻,也不让军需物资受半点损失。为躲避敌机空袭,他和队员想方设法隐蔽粮车,带头下河破冰涉水,按时把粮食、弹药送到战士身边。唐振明说:“父亲的两颗门牙就是在过冰河时绳子被拉断磕掉的。”

父亲从家乡启程时,随身携带了一根3尺多长的小竹竿,以备路上休息支车和夜间行走使用,后来经过的地方多了,他为了纪念自己的支前行动,利用中途休息间隙,就把走过的城镇乡村地名,用小刀密密麻麻地都刻到小竹竿上,打算以后把它传给我们,让我们牢记老一辈艰辛的革命历程。

淮海战役胜利后,老人家荣立特等功,被授予“华东支前英雄”称号。他带领的运输队也被评为“华东支前模范队”,同时荣获“华东支前先锋”锦旗一面。1951年至1973年,任西陡山村生产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1992年在老家病逝。

唐振明说,父亲从生产队退下来后,经常被部队、学校、厂矿邀请去讲淮海战役支前的故事,每一次,他都精心准备。看到父亲伏案写材料,我大哥心疼地对他说,你都讲过多少次了,都能背下来了,每次还要准备啥。父亲对我们说,传承红色基因,不能马虎一点,要把当年淮海战役精神宣传出去,让后代入心入脑,就要认真对待每一次报告。

平时在饭桌旁、炕头边,父亲拉的最多话题就是支前故事。父亲给我们说,在支前中每到一处,就向群众宣传解放战争的形势和政策,鼓舞队员的士气和斗志。他还自编一些故事、笑话,休息时讲给大伙听,有时还唱上两段地方小曲,以驱除同志们征途上的疲劳。

唐振明说,我们兄妹4人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自豪和骄傲。在父亲的教育下,我们每个家庭都有共产党员,一心一意跟党走,作为唐和恩的后代,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社会多作贡献,把淮海战役精神传承下去。

淮海战役纪念馆讲解员李瑶说,这根看似不起眼的小竹竿,连同那奔走在千里淮海大地上的一辆辆小推车,背后所传递的正是民心的力量。

这根竹竿真实的记载了唐和恩小支队艰苦而光荣的历程,记载了人民群众为革命战争胜利立下的不朽丰功,也是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高歌猛进,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的历史见证。它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被收藏在军事博物馆中。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电影《车轮滚滚》中那位携带竹竿推着独轮车的主人公耿东山,就是以支前英雄唐和恩为原型编导拍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随身携带的那根刻满4省地名的小竹竿,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唐振明听完讲解员的讲解后说,有机会我一定要去北京,亲眼看看父亲当年带走的小竹竿。纪念馆里的小竹竿虽然是复制品,但唐振明俯下身子紧盯着久久不愿离去!

文字:赵卫东颜子舒

编辑:鲍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