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痛风最严重的省,连中学生都高尿酸
如今,许多人炫奶茶、鸭脖和啤酒的时候,有一个疾病却也悄然找上了门,不是高血糖,不是酒精肝,而是令许多年轻人都默默中枪的“高尿酸”。
据国家卫健委,中国高尿酸人群比例逐年上涨,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1]。大量年轻人,尤其是男生已经体检出高尿酸,高尿酸甚至普遍到可以和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并称“四高”。
广东人更是在高尿酸的雷区上疯狂蹦迪,煲汤、喝酒、吃生腌、炫糖水,每样会导致高尿酸的行为都没落下,难怪有俗话称“东西南北中,痛风大广东”。
每三个广东人,就有一个高尿酸
高尿酸,不是说尿是酸的。在医学上,所谓的“高尿酸”就是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简称HUA),是人体嘌呤代谢异常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1]。
一般情况下,人体产生和排泄的尿酸是平衡的。但当嘌呤代谢出现障碍,尿酸水平升高,就可能导致高尿酸血症。人们常说的“痛风”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等处,引发炎症和组织损伤 [1]。
正常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检测空腹血尿酸水平大于 420 μmol/L,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1]。
中国人得高尿酸有多普遍呢?
一项涉及 177 篇研究、超 200 万个样本的荟萃研究测算,中国 15 岁及以上的人群约有 16.4% 患有高尿酸血症 [2]。
其中,男性患病比例是 20.4%,是女性(9.8%)的两倍还高。也就是说,有超过五分之一的 20 到 30 岁的男生,年纪轻轻已经高尿酸了 [2]。
从全国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来看,整体是城市高于农村,沿海高于内陆 [1]。含广东、广西、海南在内的华南地区最高,为 25.5%,相当于每四个华南人就有一个高尿酸 [2]。
其次是西南地区,为 21.2%。最低的是西北地区,患病率只有 12.6% [2]。
具体到各个省份,另一项荟萃分析发现,湖北、山东和陕西这三省的高尿酸血症总体患病率是最低的,不到 10%。而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吉林、辽宁、上海位居前列,超过 20% [3]。
尤其是广东、福建、安徽、广西、吉林的男性,超过 30% 都有高尿酸血症 [3]。
这其中,被反复提及的广东人尿酸高到有多离谱呢?
2021 年的一项研究抽查了珠三角地区 6491 名 20 岁到 99 岁的健康体检者,发现 34.05% 都有高尿酸,男生更夸张,高尿酸比例为 41.53% [4]。
广东甚至连中学生都高尿酸。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抽查发现,广州城区高中生高尿酸水平检出率竟高达 50.37%,怕是高考压力大,吃了太多家长投喂的老火靓汤 [5]。
除了广东,福建人的尿酸也不落下风。据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厦门成年居民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 27.2%,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
也难怪有人说,广东人高尿酸,没准是因为福建人吃多了。
酒精和果糖,高尿酸的更大元凶
高尿酸会变得如此普遍,原因很多人想不到,其中之一居然是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
在古代,高尿酸引发的痛风是出了名的“帝王病”。法国国王路易四世的父系亲属和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孩子都是痛风受害者 [7]。
发达国家无论是高尿酸患病率,还是痛风患病率,都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美国、日本的高尿酸比例都超过 20%,而泰国、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这一数字不到 15% [8]。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这些年来,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也在越来越高 [2]。
一项面向中国 31 省份(不含中国港澳台地区)、近八万人的研究同样发现,年收入一万到十万以上的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病率整体都随着年收入增长而增长 [9]。
年收入十万元以上的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 21.4%,要比年收入五万到十万元的人高出 3.4 个百分点 [9]。
为什么会如此?这要从尿酸的来源说起。
尿酸是由嘌呤代谢而成的,体内的尿酸有 80% 来自内源性的嘌呤代谢,另有 20% 是外源的食物产生 [10]。
所以可以说,人体尿酸水平高低,直接受到饮食的影响。
一方面,你吃进来的嘌呤多了,代谢而成的尿酸也就多了。比如肉类、海鲜、内脏就是典型的高嘌呤食物。广东人爱不释口的鹅更是嘌呤“顶流”,每 100 克鹅肝就有 377 毫克嘌呤 [1]。
2015 年一项面向福建 2666 名成年居民的调查也发现,如果将人们的膳食模式分为传统型、动物性食物型、沿海型、优质蛋白型,其中动物性食物型和沿海型人群的高尿酸患病率是最高的,这两者主要吃的就是肉和海鲜 [11]。
另一方面,有些生活习惯本身不会增加外源性嘌呤的摄入,但影响了人体的代谢,也会导致高尿酸 。
最典型的就是喝酒。酒精虽然不是嘌呤,但酒精在体内代谢时会增加内源性嘌呤的生成,从而升高人体的尿酸水平,危害不比高嘌呤食物小 [12]。
此外,果糖的危害也容易被忽视。虽然它看着人畜无害,但过量摄入后也可能会诱发尿酸水平的升高 [2]。神经科学家戴维·珀尔马特更是在《疯狂的尿酸》一书中直指,过量的果糖摄入已经成了现代人高尿酸的元凶 [13]。
虽然水果里也有果糖,但现代人果糖摄入超标往往不是水果的锅,而是因为广泛存在于精加工的甜品、甜饮料中的果糖,例如随处可见的果葡糖浆,主要成分便是果糖 [13]。
除了饮食,导致高尿酸的另一大“杀手”是肥胖。
肥胖会改变身体代谢,能增加尿酸在肝脏中的合成、减少在肾脏中的排泄 [13]。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表明,在体脂率小于 34.3% 的男生中,体脂率每上升 1%,血清尿酸就增加 1.97 μmol/L [14]。
讲到这里,答案也逐渐明晰。导致高尿酸的主要因素刚好就是经济发达地区居民的特点:肥胖率高,生活条件好,日常生活就是大鱼大肉配上浓汤美酒。
高尿酸的危害,被严重低估
如今,许多年轻人被查出高尿酸,但仍不放在心上。别看尿酸只是个不起眼的数字,一旦持续高出正常水平,后果还是蛮多的。
首要的就是大家熟知的痛风。
痛风全称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之所以叫痛风,就因为这种病真的很歹毒,就像风一般难以捉摸。发作的典型过程是上床睡觉时还好好的,后半夜就因为脚痛痛醒 [1]。
而且痛风痛起来很要命。英国著名漫画家詹姆斯·吉尔瑞在 1799 年发表的《痛风》漫画中,把痛风描绘成一个正在啃噬人脚的黑色魔鬼,说撕心裂肺是一点也不夸张 [15]。
除了疼痛,不做降尿酸治疗的话,痛风患者的关节处还会因为尿酸盐晶体沉积长出痛风石,严重的还会关节畸形,甚至骨折 [16]。
不是所有的高尿酸人群都会得痛风,但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根据卫健委统计,每 100 位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约有 6 到 16 人会发展为痛风 [1]。
不只痛风,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高尿酸和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等诸多慢性病之间存在关联。
例如高尿酸水平会引发一系列被称为“氧化应激”的生化反应,从而导致血管收缩,使得心脏要更加努力地促进血液循环,血压也因此而升高 [13]。
高尿酸还会反过来加剧肥胖的发生。发表在《生理学与行为学》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尿酸的积聚会增强果糖的作用,抑制瘦素(一种让人停止进食的激素)分泌,从而积累更多脂肪 [17]。
2020 年,日本山形大学主导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用七年时间跟踪调查 50 多万人,发现高尿酸水平会显著增加死亡风险 [18]。
当然,要避免高尿酸,方法还是很多的。
一个就是要注意饮食。多吃蔬菜,减少酒精和果糖摄入。可以适量饮用低脂、脱脂牛奶及乳制品,尽量不喝可乐、橙汁、苹果汁等含果糖饮料或含糖软饮料 [19]。
已经被检测出尿酸高的人还要少吃些海鲜和肉,看着滋补的老母鸡汤,没准就是一碗“嘌呤炸弹”。
此外,多运动、足量喝水也对降尿酸有帮助,前者可以帮助控制体重,后者可以加快尿酸排泄 [1]。
总而言之,只要管住嘴,迈开腿,短暂升高的尿酸还是很可能降下来的。只可惜,好吃的东西偏偏大多数都不健康,也许保持健康的必备天赋,除了能动能睡以外,还要没有味觉。
本文科学性已由女王大学病理及分子医学硕士 伍丽青 审核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 (2024). 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
[2] Li, Y., Shen, Z., Zhu, B., Zhang, H., Zhang, X., & Ding, X. (2021). Demographic, regional and temporal trends of hyperuricemia epidemics in mainland of China from 2000 to 20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Global health action, 14(1), 1874652.
[3] Huang, J., Ma, Z. F., Zhang, Y., Wan, Z., Li, Y., Zhou, H., ... & Lee, Y. Y. (2020).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hyperuricemia in mainland of China: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Global Health Research and Policy, 5, 1-18.
[4] Liu, W., Liu, W., Wang, S., Tong, H., Yuan, J., Zou, Z., ... & Xie, Z. (2021).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yperuricemia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Risk Management and Healthcare Policy, 655-663.
[5] 邓鹭, & 杜雪莹. (2019). 广州城区高中生血尿酸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40(9), 1420-1422.
[6] 黄佳乐, 王新月, & 李红卫. (2019). 厦门市居民高尿酸血症与膳食嘌呤摄入的相关性研究. Acta Nutrimenta Sinica, 41(1).
[7] Bhattacharjee, S. (2009). A brief history of gou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heumatic Diseases, 12(1), 61-63.
[8] She, D., Wang, Y., Liu, J., Luo, N., Feng, S., Li, Y., ... & Zhang, Z. (2022). Changes in the prevalence of hyperuricemia in clients of health examination in Eastern China, 2009 to 2019. BMC Endocrine Disorders, 22(1), 202.
[9] Song, J., Jin, C., Shan, Z., Teng, W., & Li, J. (2022).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hyperuricemia and gout: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from 31 provinces in mainland of China.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internal medicine, 10(2), 134-145.
[10] Zhang, M., Wang, Y., Wang, K., Yin, R., Pan, X., & Ma, A. (2021). Association between uric acid and the prognosi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utrition, Metabolis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31(11), 3016-3023.
[11] 林少凯, 赖善榕, 黄峥, 阳丽君, & 吴慧丹. (2018). 福建省居民膳食模式及高尿酸血症影响因素分类树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34(6), 798-802.
[12] Li, R., Yu, K., & Li, C. (2018). Dietary factors and risk of gout and hyperuricemia: 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7(6), 1344-1356.
[13] 戴维·珀尔马特. (2023). 疯狂的尿酸:不止是痛风.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4] Sun, J., Yue, C., Liu, Z., Li, J., & Kang, W. (2022).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otal percent fat and serum uric acid in adults. Frontiers in Nutrition, 9, 851280.
[15] James Gillray. (1799). The gout.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Retrieved on August 8th, 2024, from https://www.npg.org.uk/collections/search/portrait/mw62371/The-gout.
[16] 刘静, 陈玥桥, 陈秋志, 於一凡, 刘傲男, 郑武燕, 吕万萍, 郭以川, & 杨艳芳. (2022). 痛风患者痛风石形成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 2022, 49(17):3252-3259.
[17] Figlewicz, D. P., Ioannou, G., Jay, J. B., Kittleson, S., Savard, C., & Roth, C. L. (2009). Effect of moderate intake of sweeteners on metabolic health in the rat. Physiology & Behavior, 98(5), 618-624.
[18] Konta, T., Ichikawa, K., Kawasaki, R., Fujimoto, S., Iseki, K., Moriyama, T., ... & Watanabe, T. (2020).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levels and mortality: a nationwide community-based cohort study. Scientific reports, 10(1), 6066.
[19] 国家卫生健康委. (2023). 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编制说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