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常的质感—纪念阿格妮丝·赫勒逝世五周年
1956年匈牙利街头
在现代生活之中,对周遭世界不适应的敏锐程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生活中被产生出的怪异,而在这个维度上女性往往更为紧迫……匈牙利的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在《日常生活》中讨论日常生活的双重维度,一种是属于社会的,是由于语言、文化、社会和政治意义,以及这些意义属于个体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上施行的日常生活。在这一层面上,社会的日常生活压制着全部的其他可能,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所思、所想、所言、乃至习惯中的成长与自我塑造,都是“本该如此”的既定存在。另外一种日常则是属于个体的,是对日常生活里的社会组成关系,或是日常生活里面的工作、社交、性别等动态关系中发生经验与感受上的背离。换而言之,他或是她的日常生活是具有特性的生活,是对其所生活“本该如此”的反思和挑战之过程。这一过程,综合来看。每个人其实都会难以避免地出现个人日常与他所处的社会日常之间的种种不协调与怪异。
作为经历过大屠杀苦难的犹太人和经历过集权统治的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在这一总过程中,个人虽难以反对巨大的社会日常,但都应该尝试性地将个人的反思与挑战变成个人日常的实践,就如其所言“在任何给定的历史时期……哲学代表着达到最高可能性的知识和自我意识的统一。”(1)尤其是当社会的日常已经到达难以忍受的地步,个人的日常生活的范围仅仅身下而已,寄托于伟大的事物也陷于坍塌的危险之中,个人被抛之于社会的虚无和恐惧很容易找上门来,在日常生活的无数小时里被侵蚀,被教条。对自己诚实,对自己的经验感受保持诚实,向怪异和不适寻求问题,找到原本“本该如此”之外的生活面貌的冲动是如此弥足而珍贵。
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对阿格妮丝·赫勒的悼文中有一句写着“生活不允许她平静下来。”(2)精准地描述着阿格妮丝·赫勒起伏的一生。但这一句何尝不是说给当下的我、你与她。日常生活换个面孔或许就是庸常生活。被产出的不自在,自觉发生的怪异感,或许就是“特性”生活的开始,也或许这个偶然的开始会产生不同的未来吧。
引文:
(1)[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年,第285页。
(2)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思雨译文《向一位哲学家告别》。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