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离题丨温州伤医事件中,一个疑似“冒名”的采访对象
见到医生李晟的讣告,我意识到,一个采访对象聊的许多关于李晟医生的事,包括李医生遇害当天是他的生日等细节,或许都是他编造的。
7月19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为“温医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的李晟医生在加班期间被一名男子刺伤。当天傍晚,编辑部就注意到了这个选题。我们希望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同事也很快去到现场,我们在后方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事件的知情人。
新媒体时代,一路记者赶往现场,一路记者上网找人,后方给前方提供线索、辅助查证,是比较常规的操作,也很便捷。但编辑部感觉到这样做有越来越大的风险:一些帐号搬运新闻、似是而非地评论,也有人出现在新闻的评论里,似乎在场地描述几句现场,问一问,又露出破绽——但突发报道“十万火急”,又怕漏掉线索,还得挨个联系,逐一甄别、采访。
泡在海量的信息中,20日一整天过去,我只找着一位遇难者患者的家属,不禁心生焦虑。21日早上醒来,我立即打开各个社交平台,看有没有人回复,当看见消息界面的小红点时,我几乎是从床上“弹起”的。
这个网友的网名当时是“粤军,烈士家属帮助与人为乐一份力量有限了”(以下简称“粤军”)。
我已记不清自己是翻看新闻评论还是搜索关键词注意到他的。在他的社交媒体主页中,几条关于李晟的视频置顶多日。
粤军自称:2008年他去到李晟所在的医院实习,会向李晟请教一些问题。下班后,李晟邀请学生去家中做客,他自己的母亲也是温医大附一院的医生,也一同前往,两家人也因此结识。粤军还详细描述了母亲参与李晟抢救的过程。
我和他聊起来。“遇难那天刚好是李老师的生日,我还叫我老妈给他订了一个蛋糕。”粤军突然补充。
我问:“蛋糕最后去拿了么?”他仿佛很有话要讲,我们断断续续地交流了一整天,这时已是22日凌晨。粤军回复说,大家本不想去拿蛋糕吃的,但抢救手术结束已是晚上十点多,大家都没吃饭,所以最后还是把蛋糕拿回来吃了。我心中有些许疑惑,毕竟手术结束时已经很晚了,再去拿蛋糕应该会错过店铺的营业时间。
“定蛋糕时的票据还在么?”我试探性地问。“蛋糕拿完他就扔了”,粤军迅速回复,又聊了几句后,粤军说想去休息,我也只好作罢。
这一天清晨,粤军在社交平台上更新了一条视频:“没想到五一见面是我们师生最后一次见面”。
我再次询问他,粤军又和我描述了五一和李晟夫妇在杭州游玩的过程。
“和李老师在杭州游玩时拍照了么?可以发我么?”我试探。
“我们在杭州只是到处逛了一下,没有多余的时间拍相片。”粤军回复。
几个小时后,前方采访的同事把李晟的讣告发到群里,我发现李晟遇害当日并不是他的生日。这意味着,粤军可能编造了一个故事。我们最终没有把这些内容用到稿子里。
缓过神后,我决定把讣告发给粤军,看看他怎么解释。
“我们给李老师过生日都是过的农历生日。”很明显,阳历与阴历不可能差这么远,粤军已经无法自圆其说了。
我质问粤军为何欺骗媒体。
23日,粤军接受媒体采访的内容登上社交平台热榜,“那种情况下没时间去做CT检查,只能立即进行手术”、“我第一次去老师家吃饭都没吃饱”。这些所谓的细节,粤军也和我说过。
截至8月8日中午,粤军的社交账号共有5795粉丝,一共获得16.6万个赞,在李医生去世的新闻之前,他平时都用二手素材更新社会新闻。
在我私信质问他后,他仍坚称自己给李晟庆祝过生日,不会记错。
现在,粤军的ID已经更换,变成了一串数字。他还在继续更新各地新闻,而李晟医生和他所谓的“交往故事”仍然置顶。他的个人简介还是“烈士家属”:“爷爷给日本人打了两枪,肩膀上了,奶奶给刺刀刺中了一刀在脚上的。”
我在7月24日、8月8日两次向平台举报粤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