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首席展望|富达基金孟峤:大量海外资金正在等待时机流入国内市场

澎湃新闻记者 丁欣晴
2024-08-09 07:39
来源:澎湃新闻
牛市点线面 >
字号

2024年资本市场的交易已行至8月,在近期重磅会议的加码下,市场终于迎来了情绪层面的明显提振,投资者对于A股市场反弹也早已“望眼欲穿”。

展望未来,助推A股市场动能的长线资金将会来自哪里?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资产的态度如何?当前国际资金又是如何看待高股息这一主题的配置机会?哪类具有增长前景的企业有机会取得资本增值?

近日,富达基金投资策略总监孟峤,做客澎湃新闻《首席连线》2024年中展望节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整体来看,孟峤认为,2024年上半年中国市场的变化是符合预期的。她表示,从大方向上来说,中国经济正从一个快速增长,以出口、房地产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的动能,切换成以高质量新经济为主导的格局。

就当前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资产的态度来看,孟峤则表示,“无论是中国市场的体量、A股与港股的交易量,还是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以及活跃度、可投资的行业深度,中国都是海外投资者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市场,这一点始终是没有改变的,这也是我近期在海外路演中非常明确感受到的。”

孟峤强调,与全球其他所有市场相比,A股和港股整体的估值水平是极具吸引力的。大量海外资金正在等待时机流入国内市场。

投资策略方面,孟峤称,会偏好一些制造业比较突出的企业,也看好偏防御的红利板块,包括周期板块、煤炭板块,以及电力能源、银行等稳健板块,“如果看到某些上市公司的现金流较为充裕,以及它在整个行业中比较强劲,且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表现非常稳健,我们也会去进行布局。”

以下为此次专访的文字稿(略经编辑):

澎湃新闻:年初之时,富达基金对于2024年中国市场的展望是“经济动能切换方向明确,挑战与韧性并存”。请您简要回顾一下2024年上半年,如何评价中国的经济动能切换进程与市场复苏态势,有哪些经济变化是你们意料之外的?

孟峤:整体来看,2024年上半年中国市场的变化还是符合我们预期的。

从大方向上来说,我们的经济正从一个快速增长,以出口、房地产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的动能,切换成以高质量新经济为主导的格局。

这点可能也是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原先房地产、基建等相关产业链所占GDP增速的比例较大。不过在经济动能转换的过程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好的方向,比如说机械相关的产业链、出口等,国家在这些领域的政策推动力度上还是比较大的。

但在最新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大家还是会相对有一些预期差,也能看到大众消费的悲观情绪比较强。整体来看,目前宏观环境还是处于弱复苏、在经济动能转换中探底的过程。

在此背景下,今年上半年的政策还是十分给力的,尤其是房地产这条线,从5月一系列房地产政策的推出,到监管层想要推动房地产市场逐步回归正轨的明确态度,我觉得是今年上半年的一大亮点。

另外,在此期间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中,我们也能积极地看到政府把供需平衡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上。比如说,政府明确了自身对于地方一些房地产进行购置的态度,以此减低一些城市过度的房地产供应,尽管从政策实施效果上来看,可能还没有那么快速地恢复。短期之内,我们可以去看一下Top30城市房地产的交易情况,若对比2020年至2022年期间交易高点的话,肯定还是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另外,目前市场还在呼吁更多的政策,希望能够在下半年达到2024年GDP实现5%的增速目标。我们也相信,下半年会有更多更有力的政策推出。

澎湃新闻:7月15日至18日,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市场投资者怎么看待三中全会的公报与决定?关注其中哪些表述?

孟峤:二十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一个锚定2035年的十年现代化目标,其中包括未来重要的部署决定,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可能等,这些都是此次会议的主要旋律。我觉得这一点无论是从富达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整个市场端来看,此次三中全会是符合整个市场预期的。

具体来看,与上市公司投资机会相关性比较大的内容是“统筹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将有利于汽车产业链上的相关交易。除此之外,原先和房地产上下游相关的企业比如说家电等,个人投资者在购买时也会有特别的优惠。这些都是非常积极促进消费端的直接举措。

另外,从改革的方向和布局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政府提出了支持长期资金入市,同时也希望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增强整个资本市场内在长期稳定的机制,以及完善上市公司分红机制等。而在产业升级方面,对于科创企业而言,长期资金的流入也能发挥融资功能的重要性。

澎湃新闻: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下半年经济工作。您认为这场政治局会议释放了哪些积极信号?

孟峤:与今年4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相比,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在某些方面增强了态度,或者说有了更加明确的表述。

最重要的一点是,国家对于实现今年GDP增速5%目标的决心是没有变的。从二季度的宏观数据上来看,若想要在今年下半年两个季度中去完成GDP增速5%的目标,我们还需要更多更强有力的政策去支持。而这场政治局会议就表明了“稳增长的决心是非常强的”。

与此同时,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也强调了消费端振兴的重要性。从投资的角度上来看,对于那些通过国家给予补贴,以此增强老百姓购买意愿的相关产业链,也是我们未来比较看好的一个方向。

另外,此次政治局会议也强调了支持收购存量的商品房作为保障性住房,并较以往增加了更多的表述。从去库存的角度上来看,对于那些三四线房地产库存量较高的城市,上述内容则有利于整体房地产的企稳,增强了房企的存活率。

澎湃新闻:总体而言,对于资本市场和股市来说,今年上半年监管部门的政策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包括证监会、国资委、央行,也包括国务院,一系列的政府机构、监管部门,都在声援A股市场,并在政策上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站在当下,您认为宏观政策是否还有进一步发力的空间,在哪些方面还需再踩一脚油门?

孟峤:从去年以来,在货币周期上,市场对于流动性增强的诉求还是比较强烈的。

此前由于担心人民币汇率贬值,以及美联储未对降息周期整体宏观内外情况进行明确表态,因此国家对于货币流动性还是较为节制的。而在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对货币政策的放宽给予了足够的流动性,这一点是非常给力的,同时也超出了市场本身的预期。

展望下半年,首先对于中国而言,从全球周期上来讲,相对比较好的一点是,A股和港股的估值都是比较低的,与全球资产相比,性价比是非常高的。以上半年其他国家涨幅较高的资产为例,在最近美联储比较明确的降息周期下,这些资产的流动性和风险偏好或将会在9月份发生逆转。

在美联储降息周期即将到来的情况下,中国债券市场受到的汇率贬值压力会降低,未来在货币空间上受到的压制也会降低,所以我们也期待下半年进一步打开我国的降息和降准的空间。

澎湃新闻:在密集政策释放之下,目前A股盘面仍持续震荡。展望2024年下半年,您认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是否会改变,经济增长有哪些积极的内生推动因素?

孟峤:从数据上来看,目前整体的消费情况还是相对较弱,但实际上,个人存款还是处在比较高的水平。

也就是说,在个人存款方面,老百姓在比较稳健资产上的钱还是相对多的,但是真正用在消费端的钱就比较少。所以“统筹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项政策的发布,让我们有希望看到上市公司消费端销量的增长,以及其整体盈利增速的企稳、或者是从亏损到盈利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中,能够在内需消费方面加大力度,在政策端有更加明确的着力点。

澎湃新闻:国际投资者对于下半年中国资产的态度是如何的,他们更看重中国资产的哪些因素?

孟峤:对于这点,我其实刚好来分享一下,近期我正好在海外,也见到了比较多海外的国际投资者,有一个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今年以来,能够明确看到,海外投资者在目前中国政策的变化、经济动能转换的程度以及未来政策发力方向上都有很明确的诉求。他们希望能够更加明确地了解国内市场。从这一点的积极性上,可以看到海外投资者对于现在A股和港股的关注度是明显不断地在加大的。大量海外资金正在等待时机流入国内市场。

从经济体上来看,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无论是中国市场的体量、A股与港股的交易量,还是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以及活跃度、可投资的行业深度,中国都是海外投资者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市场,这一点始终是没有改变的,这也是我这一次在海外路演之中非常明确感受到的。

另外,2018年可能是全球投资A股与港股的历史最高点,目前全球投资者在A股和港股方面均处于低配的状态。

与此同时,我们也认为,目前市场上对于A股和港股的关注和了解,以及对于市场未来变化的关注度都在增加。因此,一旦我们在经济基本面上的数据有所企稳,经济格局真正转变为高质量增长态势,那么海外资金也会快速回流到A股和港股市场。

只要目前中国经济动能的方向找准了,与全球其他所有市场相比,A股和港股整体的估值水平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这一点也是我在这次的海外沟通过程之中,海外投资者非常看好且认同的。

澎湃新闻:目前市场上有多家机构认为,“ETF、保险资金有望成为中长期增量资金”,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您认为下半年助推A股市场动能的长线资金将会来自哪里,原因是什么?

孟峤:我比较赞同“ETF、保险资金有望成为中长期增量资金”这个观点。另外,海外投资者也有望成为中长线增量资金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先来谈一下保险资金。从整体权益仓位来看,保险资金占A股流通的市值仍处于历史低位,而目前长期保险资金在买的还是以红利、高股息等稳健品种为主。

而在ETF方面,2023年以来,ETF在整个市场的交易增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觉得在今年包括在未来,都不会有大变化。比如说今年发布的“新国九条”,里面就特别强调了有望加速国内ETF市场不断扩容的进程,推动中长线资金加快入市,包括建立了交易型ETF的快速审批通道,推动了指数化投资的发展,完善相关ETF行业的市场,希望能够推动中长期的资金通过增持ETF的方式加入到市场投资中。

与此同时,现在也纳入了ETF互联互通机制,除了主动投资选股之外,海外投资者也可以通过ETF来增持国内资产。

澎湃新闻:与A股市场相比,您如何看待下半年港股市场的发展?

孟峤:目前A股盈利增速的恢复还是处于由负转正,或者说缩小盈利降速的过程,但港股很多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已经转正了。所以从性价比和盈利的角度来看,相对A股而言,港股还是比较强的。

但是港股与A股最重要的不同点在于,港股受到海外宏观的影响更大,所以港股的波动率会比A股的波动率更高。但从性价比的角度上来讲,港股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我们还是比较看好下半年港股市场的发展,尤其在港股上市的很多公司,它们每一年红利支付的稳定性和红利支付的比例相对来讲也是非常高的。

澎湃新闻:在最新三季度亚洲投资展望报告中,富达基金认为“中国经济复苏将继续在各个行业出现”,对于这点,您能否展开详述?聚焦于投资主题与板块方面,您认为投资机会将会出现在哪?

孟峤:会偏好一些制造业比较突出的企业,此外我们也看好偏防御的红利板块,包括周期板块、煤炭板块,以及电力能源、银行等稳健板块。

如果看到某些上市公司的现金流较为充裕,以及它在整个行业中比较强劲,且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表现非常稳健,我们也会去进行布局。

此外,在一些消费电子上,我们也看到了全球产业链所带来的机会,比如说换机周期下会带来一些上市公司的机会。在这种偏成长的板块上,我们也会相对看好一些在整个子板块中有高质量现金流的公司。

澎湃新闻:站在当前时点,对于高股息赛道而言,您认为“人声鼎沸”是否意味着“人多拥挤”?它们未来的业绩能否持续回升,以及当前国际资金是如何看待这一主题的配置机会?

孟峤:在利率相对较低或者持续走低的情况下,红利资产的表现是比较占优的,无论是我们从美国市场、欧洲市场、日本市场,以及亚太其他国家的市场来看,都是这样的情况,这是长期的观点。

而当前处在一个较低增长的宏观环境中,我们认为,红利资产未来的长期走势是没有改变的,它仍是最为占优的一类投资资产。

今年以来,我们其实也会看到比较多的热钱,或者说可能市场上避险最多的钱所流入的领域即为红利资产。另外从今年整体行业指数上来看,银行、电力包括煤炭等这类避险属性非常强的周期行业,它们的涨幅也是比较大的。

从我们国内投资者的角度来讲,当市场没有找到下一个大的投资机会和方向,且市场风格又变化很快的情况下,多数的钱会纷纷涌入红利资产。无论上市公司的质地如何,如果是红利资产且股息率达到3%或者4%以上,就有很多的钱涌入。

当然,在红利资产中也有一些是低质量的公司,它们就确实存在过度拥挤的情况。这一点从最近整体红利资产的回调中也可以发现。

澎湃新闻: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的陆续披露,您认为哪类具有增长前景的企业或许有机会取得资本增值?

孟峤:目前上市公司半年报的披露数据还不够全面。后续更多半年报数据的披露,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个比较明确的信号。

不过像机械、能源等相关产业链,与出海的一些公司相比,它们的盈利可能会相对好一些。而在必选消费这块,从目前数据来看,还是没有明显企稳的情况。但在消费电子这种细分赛道中,可能仍存在一些表现比较强劲的公司。

澎湃新闻:风险方面,您认为下半年国内宏观经济的运行将面临哪些扰动?投资者应该特别注意和防范国内外哪些不确定性因素呢?

孟峤:一是投资者信心恢复方面,后续政府对于增强投资者信心相关政策的落地,或许会对市场产生一定的扰动。政策什么时候可以落地,以什么方式落地,都将直接对上市公司的盈利以及库存周期周转起到联动作用。

二是房地产方面。未来我们还需不断地关注房地产市场的交易情况,通过这方面的数据可以去检验房地产措施的成效以及国家力度在这个领域里的体现。倘若数据不及预期,也或将成为市场的扰动因素。

三是海外宏观因素。美国大选之下的贸易政策变数也将会对全球股市造成较大扰动。

    责任编辑:孙扶
    图片编辑:李晶昀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