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胡春迪 | 为海洋与气候把脉

2024-08-07 10: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3年7月,受超强台风“杜苏芮”间接环流影响,京津冀遭受极端强降雨,引发严重特大洪涝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杜苏芮”之“触手”为何能伸这么长?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研究员胡春迪表示:“台风最开始生成时只是一个很小的气旋性热带低压,它在海洋上获得能量并不断发展。尽管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整体数量在减少,但海洋与气候变暖使单个台风获得的能量更大了——粥多僧少。这意味着,台风登陆后会‘遛’更长时间才能把积蓄的能量耗散掉。甚至超强台风衰败后的剩余环流也能搅得满城风雨。比如‘杜苏芮’,虽然它并未在北京登陆,却是此次京津冀特大暴雨的导火索。”

▲胡春迪

胡春迪致力于大尺度海洋-气候相互作用研究。在他看来,台风产生的远距离效应就是“大尺度”的典型表现之一。“我们知道华南地区登陆的台风也可能会影响我国北方,但具体影响到哪里,从气候尺度来说几乎是不可预测的,但天气尺度上应该是可以的。而研究大尺度海洋-气候相互作用,为相关气候灾害的预测做好基础研究工作,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水光潋滟晴方好

考进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胡春迪在2007年高考后一番权衡后作出的选择。彼时,他对大学专业知之甚少,经过一年的学习,才发觉这个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他读透了学校制订的本科培养方案,查遍学校所有专业,最终决定尝试挑战换到录取分数更高的大气科学专业,因为只有如此,需要补修的课程才最少。

“我们学校前身是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大气科学算是学校王牌专业。”胡春迪说。为了深入了解大气科学,胡春迪沉潜于图书馆——黄荣辉院士的《大气科学概论》、陈联寿院士与丁一汇院士合著的《西太平洋台风概论》,都令他受益匪浅,他还阅读了《谢义炳文集》以了解更多气象风云。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直接拜访了时任大气科学系系主任李国平教授,面对提问,侃侃而谈,最终打动了这位权威专家,得以顺利转到大气系。

天道酬勤,2011年胡春迪以372分的成绩考入大气学科国内排名第一的南京大学深造,师从吴其冈教授,并于2013年开始硕博连读。此后,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季风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变异。这与导师当时的关注点(北极海冰)有所不同,但在吴老师大力支持下,2014年年初,他幸运地申请到了去中山大学地球气候与环境系统研究院创院院长、国家级特聘教授、世界著名季风-ENSO专家杨崧先生团队访问学习的机会,开始潜心于大尺度海洋-气候相互作用领域。“从那以后,我没再换过方向,从广义上说,台风其实也是季风。”他补充道。

2016年8月,胡春迪当选为全国首届“博新计划”人才项目资助的200名博士之一,也是当年海气相互作用方向唯一的获资助者。进入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SOED)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期间,他参与了导师陈大可院士主持的有关ENSO与台风的重大项目。针对相关问题,他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多个研究项目。

凭借出色表现,胡春迪在博士后出站前半年多就收到了中山大学递来的橄榄枝,并于2018年7月正式入职;12月,他顺利完成了博士后工作,并获优秀出站等级,还获聘为SOED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访问海星学者”。此后,他在中山大学渐入佳境,获得了校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2022年9月,胡春迪告别了工作4年的中山大学。“其实没想过会离开。”他很喜欢中山大学大气学院的学术氛围,但珠海闷热潮湿的气候总令他身感不适,频繁奔波于医院让他无法安心工作。“后来,连医生都建议我换个地方。但我太太说咱俩再坚持1年看能否适应。”

斟酌两年之后,胡春迪选择了浙江大学,或许是因为竺可桢老校长1918年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抑或是早年在长三角求学和工作7年,他早已喜欢上也适应了这里的气候,何况他特别钦佩的郑强教授也在“浙里”任职。“从大一开始,每当动力不足或遇到挫折,只要听听强哥大气磅礴的演讲,我就能迅速昂扬抖擞。”他觉得,在浙江大学或许能把心沉静下来。

“无论是换专业,还是从四川到浙江,对我来说,这一路上每一步都是顺势而为,跟着心在走——蓦然回首,或许正如席慕蓉所说:‘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胡春迪说道。

山色空蒙雨亦奇

夏季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现象能抑制北极增暖和海冰融化?听起来匪夷所思,但胡春迪表示,“这就是一种大尺度遥相关关系”。

2016年6月,胡春迪及其合作者在《自然·通讯》刊发了一篇论文。他们发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如果不考虑中部型厄尔尼诺对北极增暖的抑制作用,夏季北极海冰的融化或将更加剧烈。他们提出的这一赤道与北极之间的遥相关动力学新机制,对提高北极短期气候预测具有重要贡献。工作发表后受到了广泛关注,《科学通报》对此还进行了独页报道,认为这为国际海洋气候学界研究关于厄尔尼诺变异与北极气候的联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透过“ENSO变异”这扇窗,胡春迪在学术上求索到更多的知识。比如,他十分关注海洋性大陆——其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位于印度洋-太平洋海盆的交汇区域,这里是全球海表温度最高的区域,以“暖池”著称。这里的气候同时受到印度洋偶极子(IOD)和ENSO复杂性的联合调控,二者的混合多样性对这一区域的干季降水及森林野火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气候变化背景下,ENSO和IOD都在不断地进化,但具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尚不清晰。”胡春迪强调,只有厘清其过往史,才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2020年7月,胡春迪与合作者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观点论文回答了这一问题。他们提出:海洋性大陆秋季降水异常偏少(即秋旱)的主体究竟会出现在海洋性大陆的西部还是东部,分别是由东太平洋型厄尔尼诺-热带印度洋偶极子(EP-IOD)和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南印度洋偶极子(CP-SIOD)所主导的。“一旦ENSO-IOD混合多样性的前期信号被有效预测,就可以为相关决策者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以减少秋季干旱及其引发的森林火灾对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造成的损失。”胡春迪说。

与此同时,胡春迪也在聚焦近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因为这对人类社会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2024年3月,他与博士研究生林立飞及国内外合作者在《自然·通讯》发文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盛夏东亚急流(EAJ)的年际变率增加了约140%,这导致整个欧亚大陆的大尺度环流、热浪、干旱及亚洲季风和降水等异常的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他们还强调,这种EAJ年际尺度上的标准差增加很大程度上(>80%)源于非人为活动强迫的自然内部变率——此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规律,从而采取更为有效的适应和减缓措施。

到浙江大学这一年多,胡春迪已经开始独立指导博士生了。他表示:“英语差点儿没关系,语言文字能力强+逻辑写作要求高+人品好,就欢迎来。”在他的浙江大学个人主页上,也欢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加入团队,他希望能够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传授给学生们,并和他们一起在学科交叉碰撞中寻找新的科研灵感。

如今,胡春迪正和学生们一起忙碌于新项目的申报。“吴其冈老师曾教诲,只要认真踏实,科研并不难;杨崧老师常常强调,做气候研究一定要有全球视野;陈大可老师又说,寻找研究方向由个人兴趣(Personal interest)、科学意义(Scientific significance)和社会需求(Societal needs)结合所驱动。我时常记着恩师们的话,并一直践行着……”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胡春迪最喜欢的诗句。在他看来,只要不攀比、不崇洋,内外三和、正行无问,终能在海气相互作用,特别是在ENSO变异复杂性对大尺度气候年际变率的作用研究领域,上下求索,乘风破浪。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