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改善不受控制的情绪——识别情绪背后的自动思维

2024-08-07 11: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马华舰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明明是工作(生活)里的小事,但自己脑子一热情绪就上来了,也知道不该发脾气,可是越压抑就越控制不住,甚至愈演愈烈。结果是虽说尽力克制了,但不该发的脾气是一点都没少发,事后的后悔情绪也一点不会少,可到了下一次,一切又是重来。这种不受控制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是“自动思维”在作怪。

什么是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 是认知疗法涉及的概念,意指人所具有的根深蒂固、自动化的思维,是由特定刺激自然触发的、导致不良反应的个人信念或想法。

我们在经历各种各样事情的事后,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也就是大脑会自动产生某种想法或观念,这种想法或观念有时候能被我们意识到,有时候可能意识不到。

举个例子,比如一直跟你关系不好的小A跟其他人发生争吵了,通常第一个想法就是一定是小A的错,但实际真的是这样吗?注意这种自发产生的想法,就是“自动思维”。再比如,在面对人多的场合发言时,很多人都会紧张,可能你认为这是因为太多人盯着自己看,所以才会紧张,实际上更大的可能是自动思维导致的,比如我口才太差不能吸引人,或者我讲的内容会遭到别人否定。

所以生活中很多不受控的不良情绪,实际上就是起源于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的产生与情绪

自动思维 有点像个体对自己、他人及周围环境的认识。这些认识一开始并不是自动化的,但是可能在一次次反复之后或巨大的刺激之后便形成了。再举个例子,如果父母经常将自家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总是否定ta,孩子就可能会形成自动思维:我什么也比不过别人。这种自我思维会深深地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比如,当面对困难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出现负面情绪,变得沮丧,甚至没有斗志、不愿行动。

现实沟通过程中的察言观色,对方一个小皱眉,敏感的人就会意识到其中细微的情绪变化,如果任凭自动化思维控制,可能会觉得对方是不是对自己不满意,从而对自己说的话产生担忧。但更合理的做法,是要多增加一些理性的判断,多一点可能性的探讨——是不是这只是对方习惯性的表情而已。

如前所述,个体对情境的解释(而不是情境本身),会影响个体随后的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这些解释常常以自动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尽管大多数时候我们觉察不到这些思维,但是稍加训练我们就能很容易地将这些思维带到意识层面,当觉察到我们的思维时,就可以自行进行现实检验,从而认识到情绪不受控的根源,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情绪控制才会有效果。

面对失控情绪,如何识别自动思维?

识别自动思维通常是在产生某种情绪体验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情绪逐渐走向失控时,不妨用以下提问方式来识别自己的“自动思维”,保持对自己情绪和想法的觉察,本身就是一个能够让自己冷静、平复情绪的办法。

在我们意识到情绪波动时,不妨停一下,问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当时我心里在想什么?

我在头脑里对自己说了什么?

我头脑里浮现了什么想法?

我觉得自己当时会想什么呢?

推测一下,我在想什么?

我是在想XXX或XXX吗?

我是在想XXX(与预期的自动思维相反)吗?

这种情形对我意味着什么呢?

掌握识别和评价自动思维的技能需要一定的技巧,也需要一定的练习,这是一个能够掌握的改善失控情绪的好办法。上面几个问题或许会让你产生一定触动,但为了更系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自动思维,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动思维监控表》的办法来复盘已经出现的状况,从而逐渐建立自己的敏感性。

自动思维监控表

除外日期时间项目,《自动思维监控表》包含三个主要的栏目:情境、自动思维、情绪。当觉察到自己有某种情绪时,就可以填写这个监控表了:

第一步,记录下自己的情绪体验,用一个词或几个词来表示自己的情绪;

第二步,填写日期时间和情境;

第三步,觉察自己的自动思维内容,询问自己在体验到这种情绪的时候,自己在想什么?

第四步,对自己的自动思维和情绪进行评估,评估自己对自动思维的相信程度和对情绪体验的强度。

识别自动思维是一项技能,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的确会出现熟悉的情绪再次“涌来”的情况,但随着练习的增多,能捕捉到的自动思维就越多,在觉察到情绪背后的自动思维后,你会发现自己对于情绪的掌控能力会越来越强。

当然,自动思维虽然经常会带来一些“直觉性的偏差”,但不代表它的存在就不合理。保持对于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是十分必要的,而控制不良情绪也并不是让我们变成一个“莫得感情的机器”,只是多一种遇事后的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Judith S. Beck.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二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图|网络

团结 奉献 勤奋 创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