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餐饮企业办社区食堂,越市场化越“聪明”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吕正音
2024-08-06 18:2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2024年7月,上海发布《社区长者食堂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也是3月印发《关于推进本市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后上海出台的首个针对社区食堂的地方标准。

社区食堂是“社区长者食堂”的简称,承担膳食加工配置、堂食及分送等功能。这些餐厅日均供客能力应达150客以上,是政府针对社区居家养老 “健康、离家近、便宜”等需求而补贴建设的场所。研究显示,上海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为25%,在长三角的省级数据中排名第一,养老市场需求巨大。为满足老龄人口日常“吃饭”需求,社区食堂如何建设?

继2023年3月全国社区食堂运营难的问题梳理之后,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持续跟进社区食堂话题,在2024年8月走访杨浦、虹口区3家由第三方企业运营的社区食堂(市民驿站、睦邻小厨、熊猫饭堂),了解市场化程度不同的社区食堂运作效能与“造血”机制。

一次性补贴撬动建设目标完成

2019年3月,上海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初次制定五年计划目标,推进顺利,并于2024年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进。截至2024年上半年,上海已累计建成368家社区食堂,1600多家社区老年助餐场所,顺利完成了建设目标,日均供餐能力超20万客。

市和区政府联合提供一次性补贴,是推动社区食堂建设的主要方式。根据《关于提升本市老年助餐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次性建设补贴由市和区级财政按供餐能力分档共同分摊,800客及以上(大型)、500至800客(中型)、150至500客(小型),以及厨房+助餐车配送为主的老年助餐点,市级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50万元、30万元、10万元以及1万元,而区级财政至少另外承担同等金额甚至更多。

市级、区级政府补贴主要目的是“撬动”社会持续投资。据某小型社区食堂的运营负责人介绍,一家符合标准、质量较高的社区食堂,其前期装修等成本投入大约在200万元左右,包括市场监督管理局要求增设的无障碍环境改造等成本。据此推算,政府补贴占社会食堂建设成本的比率在10%-50%之间。

对用餐的人来说,2019年开始的、以补贴推动的社区食堂建设、改造,一大优点是增加了服务覆盖面,将食堂和其他养老服务功能有机“搭配”在一起。杨浦曲阳路街道一社区食堂原来就在社区中心内,改造后能更方便、高效地满足老人使用需求。一用餐老人表示:“改造前,社区食堂在第三、四层,房间小且封闭,使用不方便,改造后社区食堂放在一楼大厅,吃完饭能跟朋友见面、聊天、玩游戏。”她也提到,一些需要陪护、医疗的老人也能在用餐后使用楼上“300元一天”日间照料中心、医疗陪护等服务项目。

但对运营者来说,前期的建设完成之后,虽然有补贴支持,但后期仍面临“盈利上不去”“成本难降低”等问题。

2024年8月初,曲阳路街道市民驿站改造后街景。以下图片若无说明均由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吕正音拍摄。

运营补贴对企业的支持作用有限

在建设后,第三方作为运营主体,在运营中受到的补贴程度不一,有的依靠政府部门支持、社会捐助,有的主要是市场化运作。

第三方餐饮企业尝试社区食堂,部分原因是,希望在餐饮行业竞争白热化中“求稳”,“避免持续亏损”,同时开辟“新赛道”。一位睦邻小厨店长表示,她之前做酒店餐饮管理,所在连锁酒店几家“关停、亏损”,而社区食堂“至少可以不亏”,可以“试试看”。

但实际情况并不能符合这些企业的“新赛道”期待。据报道,全国多地社区食堂亏损面占到一半以上。江苏苏州建设的助餐点中,实际运营只有50%(913家),大约一半处于“亏损”状态;据央视新闻2023年底数据显示,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曾对40家老年餐桌机构开展调研,有55%的食堂经营机构表示,且亏损缺口有加大趋势。

据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观察,上海的社区食堂运营,也或多或少存在类似情况。

第一,在实际运营中,运营补贴配额常常“不够用”“不适合”,某些合理经营成本成了“预算外内容”,需要企业自行承担,让企业感到“运营困难”。例如,“睦邻小厨”店长表示,到了夏季送餐时间要求更严格,而配备的送餐、助餐人手不够,“五六个师傅要给300多个老人派送盒饭”,通常需要从9:00就开始送,而电动三轮车的电瓶储电能力甚至不够“跑完一趟”。送餐电动三轮车是街道派发的,牌照还没有上全,且电瓶需要更换。

这和其政商运营成本分摊机制尚不成熟有关。虽然“意见”规定各区和街镇应将“购买送餐服务”“补贴餐饮成本”等必要支出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时给予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费价格优惠,但具体应该列多少须根据评估决定。

二是选址“指定”,而非“自行决定”,补贴也不足以维持运营。通常一些街道基层指定的空间位置不好,即使补贴租金,也很难吸引客流。而客流量仍是社区食堂收支平衡甚至盈利的原因之一。“睦邻小厨”负责人说:“这个店面离街面太远,很难吸引到街上经过的客流。”“200客”是每日盈利的下限,但他们一直“达不到目标”,只能勉强“把帐算平”。疫情后,该食堂经营甚至更加艰难,客人不增反降,助餐外送订单也“减半”。

市场化程度高的运营“四大特点”虽然大部分社区食堂持续运营难,但是也有经营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市场化程度较高,是靠自身的“造血机制”而非补贴。市场化运营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市场化选址。位于城市更新项目“长白228街坊”的熊猫社区食堂负责人就表示,食堂选址在长白228的非政府推荐,也没有享受补贴,而是“自行决定”,但是由于周边客群充足、菜品定位准等原因,“一下子生意非常好”,“进入盈利状态”,街镇纷纷要求合作。杨浦很快增加了五六家社区食堂。市场化原则是第一大选址原则,也是部分社区食堂追求网红化从而吸引年轻群体的原因 。

第二,连锁化运营。这有助于扩大议价空间、控制供应链成本。例如,杨浦的“熊猫食堂”、徐汇的“缘源餐饮”在全市和若干街道社区合作,在上海的业务规模均达十几家甚至二十几家。熊猫食堂[TPI1] 运营负责人王厨(化名)表示,需求量越大,和供货商的议价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越强,同时,也掌握更多供应链信息,议价空间大。“每月都要探测市场真实底价,确保供应菜品的利润空间能留给企业”。该负责人和供应商还协商出了应急机制:“如果供应商提供货物不符合我们公司的要求,出现腐烂、农药超标等情况,我会去附近超市购买,而差价由供应商承担。”

第三,弹性调整菜品,吸引弹性客群。两家社区食堂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在选品多样化上下功夫,每周更新菜品,“长宁、浦东等地门店更多考虑年轻人群体的选品”。另外,据新闻报道,产品销售策略创新,比如半价售半份菜、盲盒售剩菜等,也是被证明成功的实践经验

第四,重心放在把控菜品食品安全、口味、健康,配送业务则交给市场。“把专业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熊猫食堂”的负责人说。

根据前述数据,上海社区食堂的日均供餐服务能力为20万客,而常住老龄人口超过620万人,助餐服务目前只覆盖了常住老龄人口的3.2%。上海老龄人口就餐服务仍有巨大市场空间。

在全国范围内,社区食堂建设普遍投入巨大。本次调研发现,运营补贴力度越大的社区食堂并不意味着更高的运营盈利,食堂能否持续“造血”,实际上还是要靠市场化运营思维。

而如果主要依赖市场化运营,社区食堂与民营餐饮店又有何区别?如何把运营“补贴”用得更好、提升补贴效能,同时避免补贴干扰市场,造成不公平竞争,须进一步观察和探究。

2024年8月初,四平路街道熊猫食堂工作人员正在接收供应商提供的食材。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责任编辑:吴英燕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姚易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