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论】校园悲剧之后:要冷静,而不是冷漠
在网上广泛流传的一套视频截图当中,有一位家长表示:“看看我们能为受伤的孩子做一些什么?”却遭到了标称是“李老师”的冷言冷语:这事和我们一年级无关;你的孩子没有必要知道这个事;家长有功夫,多给孩子练练口算。
这位家长也强硬回怼:“我不认为这跟我无关。”
虽然,对话的真实性还有待验证,但这位“李老师”的确代表了一部分人在突发事件之后的心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哪怕悲剧就发生在同一个学校,只要发生在不同的年级里,只要凶手的锤子没有落到自己的身上,就认为那是遥远的事件,不需要自己的关心和参与。
悲剧发生了,20多个孩子被凶残地伤害,刺痛了整个社会。不传谣,不信谣,不给救援工作添麻烦,都是对的,但这不是冷漠的借口。悲剧之后不该是精致利己主义的秀场,恰恰是伸出援手、体现温暖的黄金时段。
在类似的悲剧发生之后,一些人似乎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从之前一味想寻找行凶者身上的“悲剧点”,变成了捂起耳朵来“我不听我不听,我只要凶手死掉”的矫情。必须防范极端案件被集中曝光之后的“模仿效应”,但是,不能天真地以为:对于这样的事件,不去做深入调查,不做报道,就“眼不见为净”,问题就会不了了之。甚至有些民粹言论,将矛头指向了新闻报道本身,认为“头痛封嘴,脚痛封嘴”才是治疗之道,这就大错特错。
悲剧之后,第一时间及时公布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才能澄清坊间传言,玩弄“没有用刀”的文字游戏,只会引发情绪对立。突发事件之后搞讳疾忌医,不让拍照、不让外传、不让谈论,把这些当成第一要务,这是把冷漠当成理性,把冷血当成成熟。
“练习口算”与关心同伴、生命教育,并不矛盾。对于极端事件表达愤怒、关心甚至是害怕,都属于正常的心态,也是社会有机体的集体情绪宣泄途径。有了社会成员的共情,才会有融融的暖意,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自己不孤单。
我们必须一起面对极端事件:把爱留给伤者,把谴责投向行凶者,用冷峻的思考面对社会的病灶。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