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政道 | 复旦大学是我的“母校”和“第二个家”

2024-08-07 12: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993年5月,李政道在物理学综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后作学术报告)

据央视新闻,首位华人诺奖得主李政道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中国上海,原籍江苏苏州。1944-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0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讲座教授,198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全校讲座教授”。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59)、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1982)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57)。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和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等。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1954年,提出“李模型”,对探讨量子场论基本问题起到重要作用。1956年,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经实验验证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正反粒子变换和空间反射联合变换下不守恒问题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70年代以来,在建立与发展孤立子的量子理论、提出反常核态的概念、建立与发展随机格点规范理论、把时间作为分立动力学变量并进而建立分立动力学理论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政道先生是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上的卓越成就,已然载入史册并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有一席之地。李先生不仅是专精的学者,而且是博雅的通人,他尤其钟情于艺术,好之乐之。沉潜赏鉴之外,还时常以画笔抒发情怀。科学与艺术的融通使得李先生对学术与人生都富于洞见和智慧。李先生的思想并不仅仅闪现于课堂之上与论著之中,或许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士人情怀,他不论身在何方,总是牵挂着祖国,更希冀自己的思想能对祖国有所裨益。因此,不论是在风雨如晦的“文革”岁月,还是在万象更新的“改革开放”时期,只要有机会,李政道先生就会回到祖国,尽己所能回报祖国。

在李政道先生九十多年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中,复旦大学也曾参与其中,并留存了许多温馨和美好的片段。李先生将复旦视为他的“一所母校”和“第二个家”。李先生与复旦大学,有深交,有友谊,有故事,更有情怀。因此,将李先生与复旦大学的部分影像编辑成册,不仅能记录李先生生命中的一段足迹,也能彰显他的理念与情怀。

李政道在新落成的校训墙前作学术报告

早在1972年和1974年,李政道先生就曾不辞辛劳访问祖国,并耿直地向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出有关科学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1974年,在参观了复旦大学等单位后,李先生撰写了以《参观复旦大学后的感想》为题的建议书,呼吁像培养芭蕾舞演员一样,较早地培养建立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队伍。这应当是学成后的李先生对祖国最初的回馈,而这一回馈,即使在特殊时刻,也得到了一定的回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及复旦大学少年班之建立,即与李先生的殷切呼唤关系密切。在这一过程中,于上海长大、对上海怀有故土之情的李先生与复旦大学也建立了初步的联系。

当祖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征程后,声望日隆的李政道先生对祖国关切益深,在大江南北行踪更频,他与复旦大学的联系也愈发紧密。据不完全统计,李政道先生先后造访复旦大学十八次。在复旦园中,李先生不仅与复旦师生纵论科学与艺术,还通过设立奖学金、基金,担任校董等方式为复旦的发展尽心尽力。某种意义上,李先生在复旦的嘉言懿行,正是他广博深邃的思想和矢志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

李政道为“科学与艺术”年历的题字

李先生的科学成就,集中于物理学这一基础科学,故而他深知基础科学对于整体学术和学术之外的国家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奠基意义。而当科学发展至20世纪后半叶,一国之基础科学,犹赖精英人才。在百废待兴的1979年,李政道先生有感于早年赴美留学的经历,利用自己在北美学界的巨大影响力,率先与国内部分学界领袖合作创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简称CUSPEA),选拔优秀学子赴美学习。后来出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杰出物理学家谢希德教授对李先生此举鼎力支持,也推动复旦学子参与其中。与谢希德先生的友情进一步拉近了李先生与复旦大学的距离,于是,李先生与复旦的深入结缘,从物理学科开始。

1982年,李政道先生担任复旦大学名誉教授。1986年,李先生又在复旦设立“李政道物理奖学金”,奖励复旦大学在物理学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子。设立物理奖学金,固然是因为李先生的研究领域在物理学,却又不止于此。从20世纪70年代回国开始,李先生始终大声疾呼中国要重视基础科学,为了向高层领导和社会大众宣传这一点,他不仅撰写文稿详细说明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关系,还提出了“水 · 鱼 · 鱼市场”等生动活泼的比喻强调基础科学之重要性。大学是求真之所,在重视基础科学方面更是责无旁贷。故而李先生以他最熟悉的物理学为切入点,设置奖学金激励有志于此的青年才俊,这是他重视、倡导基础学科具体而微的体现。

1986年,李政道与谢希德(右二)、华中一(右一)、杨福家(左一)晤谈

在若干次造访复旦大学后,1995年,恰逢复旦九十周年校庆,李政道先生再临复旦。他不仅为复旦校训墙揭幕并在校训墙前向师生发表演讲,还被聘为复旦大学校董会第一届名誉主席,进一步从全局的角度为复旦的发展擘画经营。关于大学教育,李政道先生一方面特别重视“问”,认为“学会问”比“学会答”更加重要;另一方面又尤为强调“艺术与科学不可分割”,故而大学教育不可偏狭。他的这些理念与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不谋而合。从九十年代到今天,复旦大学对于“通识教育”的探索和追求走在全国前列,这其中自然不乏李先生教育思想的沾溉。

李政道先生不仅在思想、理念上惠及复旦,还在制度上对复旦有直接帮助。1996年,李先生一生的爱侣秦惠䇹女士不幸因病离世,秦惠䇹女士与李政道先生相知相契,对于学术和社会亦有非凡的理解。她留下遗愿,希望能够以她和李政道先生一家的私人积蓄支持中国的大学生尽早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并希望接受支持的学生中,女性比例不低于50%。

1997年,“秦惠䇹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䇹政基金”)在复旦大学举办了新闻发布会。1998年,该基金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正式资助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并授予最终结项者“䇹政学者”称号。二十年间,“䇹政项目”由理工科扩展至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涵盖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也从最初的四所高校发展至包括新竹“清华大学”(2000年)、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在内的六所大学。在这二十年的变迁中,李政道先生倡导的“师生间一对一教导”“让青年人尽可能早地进入科研”的精神则一以贯之。而复旦大学在“䇹政基金”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又生发出“望道项目”“曦源项目”等本科生科研项目,形成“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uda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FDUROP),使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得到制度上的保证,并尽可能为此营造好的环境。饮水思源,FDUROP发轫于“䇹政基金”;而李先生的卓识与远见铸造了复旦的学风与精神。

回首来时路,复旦大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李政道先生的关怀与指引。当我们检点档案馆、校史馆和本校师生私人所藏时,发现了不少李先生与复旦大学的影像。由这些影像,我们可以窥见一位大师的风采,也能看到一所大学的嬗变。故此影册之集,既有存史之意,亦有光大李先生思想之愿。

《李政道与复旦》复旦大学教务处 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6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