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博将展“宝塔乾坤”,聚焦上海最高古塔遗珍
上海不仅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上海现存古塔13座,它们是上海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古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高的一座就是位于松江区西林禅寺内的圆应塔。古塔巍峨,已矗立数百年,成为松江府城的象征之一。
澎湃新闻获悉,8月14日起,上海博物馆新展“宝塔乾坤:上海圆应塔遗珍展”将聚焦这座上海最高的古塔。
松江区西林禅寺内的圆应塔。
圆应塔,又名西林塔、崇恩塔,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为纪念圆应睿禅师而定名圆应塔。明正统九年(1444)僧法㻞将圆应塔迁建于现址。正统十年(1445)六月开启地宫,将装藏在洪武年间原塔天宫、地宫中的金银佛像、舍利等封藏于新塔地宫内。
圆应塔七级八面,是江南流行的楼阁式宋塔形式,总高47米。各层四面设壸门,方向依次转换。底层外加砖体围廊,南北设拱形门洞。每面墙体长3.05米,往上逐层收缩。每层外墙嵌以模印佛像砖,墙砖刻有供养人姓氏。底层内壁嵌四方明代沈恺草书诗文碑,围廊外立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西林禅院圆应塔记》、正统十三年(1448)《重建西林大明禅寺圆应塔记》碑刻。1982年,圆应塔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精彩罕见的考古发现
说起佛塔的考古发现,人们最先想到的大概是陕西著名的法门寺地宫,那里出土了许多唐代宫廷珍宝。其实在上海地区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不少古塔也都发现了地宫等遗迹,出土了众多佛门宝物。其中,圆应塔的考古发现尤为引人瞩目。
圆应塔发掘清理现场
1993-1994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对圆应塔进行修缮复原。其间先后对塔刹、天宫、地宫进行了发掘清理,发现千余件珍贵文物,包括佛教造像、法器、玉器、铜器、钱币等,年代跨度从南朝至清代中晚期,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在全国均属罕见。其中,一次性发现大量有可靠断代依据的元、明玉器,在全国也是首例。
圆应塔发掘清理现场
圆应塔发掘清理现场
这些发现的供奉品大致可分为佛教用器和日常生活用器两大类。佛教用器是指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正佛法以及实践圆成佛道的资具,包括佛造像、舍利塔、法器、经卷、舍利子、碑刻等等,日常生活用器则包括金、银、玉、水晶、玛瑙、琉璃、珊瑚饰件、钱币等等,是善男信女在建造、修葺古塔时施舍的心爱之物或贵重财宝,以示对佛的虔诚。这批塔藏文物的发现,对古代松江及至上海的社会经济、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青田石佛坐像,元(1271-1368)
银塔,明洪武至正统(1368-1449)
嵌福禄寿喜盒铜宝珠内胆,清道光十九年至光绪十八年(1839-1892)
古代江南的生活画卷
明清时期,以松江府为主的上海地区经济富庶,文化昌盛,成为江南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松江府虽然在元代始有建制,但是到了明代就已经是可以与苏、湖等江南诸府分庭抗礼的东南名郡。明代的松江,棉纺织业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之誉;赋税奇重,为朝廷财政收入重地,有“苏松赋税甲天下”之称;文化名人涌现,灿若繁星,松江画派、松江书派、文学上的云间派等都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既是松江的荣耀,也体现着古代上海的历史积淀。
清嘉庆《松江府志》松江府城图
如今的松江仍完好保留着大量明清历史遗迹,圆应塔便是其中重要代表。几百年后,随着塔藏珍宝被文博考古工作者发现,一幅明清江南地区富庶、风雅的生活画卷在世人眼前生动展开。
宗教用器和民众施舍的珍宝财物,以及刻写其上的文字信息,反映了历史上佛教中国化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和谐圆融的智慧。文房用具、饮食器皿、梳妆饰件等,原为日常生活中的工艺品,制作精美、品种多样,反映了古人的市井风貌和审美趣味。器物上各种生动的动物造型和纹饰,以及可爱的童子形象,则映照出古人的自然观念、民俗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玛瑙鸟形杯,元(1271-1368)
银花卉纹盒,宋至元(960-1368)
青玉砚台 明洪武至正统(1368-1449)
水晶兔,元(1271-1368)
银鎏金孔雀形饰,明洪武至正统(1368-1449)
白玉婴戏三人挂饰 明洪武至正统(1368-1449)
在圆应塔完成建筑修缮和考古发现30周年之际,2024年8月14日至11月11日,上海博物馆将在东馆第二临展厅举办“宝塔乾坤:上海圆应塔遗珍展”,集中展示馆藏300件圆应塔发现的珍贵文物,希望为观众们呈现古代上海的历史风貌和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注:本文综合自上海博物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