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创新与法治:上海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与建议
【编者按】
2024年7月29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中国游戏开发者大会(CGDC)“游戏音乐主题论坛”上,《沪游叙事·上海网络游戏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沪游叙事》)进行发布。
《沪游叙事》由澎湃新闻旗下智库澎湃研究所主编,以详实的案例、一线的调研论证了“上海何以为重镇”,从产业纵深、发展切面、案例特写以及发展建议等角度出发,描绘上海网络游戏产业激荡二十年的发展图景。澎湃研究所将陆续刊发《沪游叙事》报告中的文章。本文为“发展建议”章节中的《创新与法治:上海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与建议》。
面对全球游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与创意产业的先锋地区,如何在游戏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不仅对推动本地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提升中国游戏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也至关重要。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一直致力于打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促进游戏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课题组综合相关企业与专家访谈,提出了一系列对上海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在政策完善上,关注初创企业生存问题
在政策支持与发力点上,不少企业和专家呼吁更需要关注游戏初创企业的生存问题。不同于大厂拥有庞大资金流、网络基础设施、手握巨大资源,中小型企业是国内游戏出海的生力军和基础力量,是中国游戏行业发展的基本盘。尤其如今随着游戏研发成本的高企,一旦初创企业的产品没有获得市场认可与用户支持,很容易创业失败。
为这一类企业提供支持的最直接方式是资金上的资助,主要包括间接的减税和直接的提供游戏开发资助两种方式。对于后者,欧洲部分国家已经采取了类似的政策,极大缓解了游戏企业资金压力。除了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外,也可通过整合相应的资源,建立中小型游戏企业的集中服务平台,例如集战略、法律、开发、营销、咨询的一体化平台,帮助弥补其与行业巨头之间的信息获取等资源上的不对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在内容创作上,坚持创新驱动、品质为王与出海战略
创新已成为当前游戏产业的发展共识。伴随着精品化时代的到来,用户的品位与审美水平迅速提高,内容至上扭转了以往渠道为王的旧有格局,上海的游戏行业因此跻身于时代前沿。
游戏企业的创新涉及各方面,这些都离不开重视自主研发的基底。上海游戏公司须保持对自研的重视与投入程度。某种程度上,是对原创性的追求,那些独一无二的游戏机制与世界观,能够唤起人的情绪共鸣与时代感情的精神内容,保证了每一款游戏的魅力与新意。而这些有趣可玩可延展的世界观,也是游戏IP衍生的基础。游戏IP的策略建立在游戏的世界观设定上,若运用的好,IP价值也将为游戏带来更多增值。
其次,将用户的体验置于首位。可玩性是精品游戏的基础。课题组在调研时发现,不少游戏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除了抓住市场机遇等业务策略外,离不开对用户体验的重视。为了达到超预期效果,有的游戏公司会根据玩家反馈和建议,实现“三天一个小版本,一周一个大版本”的优化更新频率。
而提升游戏体验的方式,也离不开如今拥抱最前沿的游戏技术,当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将游戏的可能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已成为游戏公司的战略共识。
其中,要需要重点关注两点。其一,是技术与审核之间的平衡,例如有游戏企业正在探索如何让游戏里的NPC(non-player character,非玩家角色)以人工智能的方式增加与玩家间的互动性,而非“写死”的脚本。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的回复,有一定的“不可控因素”,要将其控制在符合政策法规与伦理限定的红线内。其二,有条件的头部企业不仅可以从应用角度考虑技术的运用,也可以探索底层技术的研发。例如研发自己的大模型,以此降低使用海外模型的付费成本,并为国产游戏在人工智能方面沉淀技术。
出海战略仍然值得坚持。上海游戏出海成绩亮眼,《2023-2024上海游戏出版产业报告》显示, 上海网络游戏海外销售收入达36.25亿美元,相较全国出现逆势增长。但同时也应警惕,部分高流水产品正将进入衰退期,是否能有接替产生流水的新品;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导致海外用户消费能力下降、地区局势紧张,获客成本持续上升、出海企业增加引起的竞争加剧等。由此也可见,海外市场仍有较大成长空间,可以期待更多新生代的出海作品诞生。
坚持出海同时,需要关注游戏中的文化布局。据相关数据,游戏产业展现出显著的文化扩散效应,国际玩家们被中国丰富的文化元素所吸引,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游戏作为文化出海的排头兵,正日益成为中国构建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关键力量。因此,运用中国文化元素也需谨慎。对传统文化的应用需要专业性,包括每一个故事情节的植入与联动,都应在考证的基础上进行。游戏内容的创意是一部分,但也必须保证正确的历史观。
在行业发展上,“游戏+”等产业融合成为机遇与趋势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交替边界在不断拓宽,尤其近年来“游戏+”已成为热门话题。其他行业与游戏的结合,不仅可以扩大游戏行业的生态,还延展了游戏产业的链条。
目前看来,以下三种行业融合趋势已较明显。首先是游戏与医疗的跨界融合,正成为医疗创新上的一种趋势。游戏功能如AR和VR等技术可以丰富当下的治疗手段,游戏公司参与技术攻关,也能为当下医疗技术难题带来突破的可能性。
在游戏+医疗的结合上,上海游戏企业已有相关尝试。波克城市已推出多款数字化医疗产品,其《快乐视界星球·视觉训练系统》治疗儿童斜弱视,《定制式链接记忆》预防老年痴呆,《育梦森林》聚焦孕期健康管理,《NeckGo》则帮助颈椎保健,这些治疗功能都是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实现。而2021年3月,米哈游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共同建立“瑞金医院脑病中心米哈游联合实验室”,双方将会“难治性抑郁症脑机接口神经调控治疗临床研究”项目上联合攻关。
其次,游戏与文旅消费的融合日益流行,呈现数字娱乐与传统旅游体验之间互动合作的新趋势。既有在游戏中借用文旅IP推广当地文化,也有在文旅中植入游戏元素,增加沉浸式体验。叠纸游戏与上海豫园开展一系列主题联动活动,例如在中秋街,豫园悬挂《恋与制作人》角色专属彩灯,将游戏中的虚拟场景搬至现实。上海北极光工作室在2024年推出的喜茶与《光与夜之恋》的联名款饮品成为当时现象级爆款,是线上游戏IP促进线下实体消费的成功案例。
再次,与相关公益项目联动,开发与彰显游戏的社会价值。盛趣游戏与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合作,开发戏曲教材配套功能游戏,其中游戏《脸谱》作为上海市首套中小学戏曲教材(读本)的配套内容,成功走进课堂。恺英网络与企业驻地的浦江镇党委合作,研发《党史拼图》的小游戏,做到思想性和趣味性的高度统一。
但有业内人士指出,某些行业间的融合离不开从上而下的支持与指导。例如游戏与医疗、教育等行业的融合,仍然存在认知不对称和市场准入等壁垒。目前看来,其他行业仍然对游戏持保守态度或缺乏信任,或担心游戏化会削弱其行业的严肃性,或认为游戏企业进入其他行业会抢走市场的蛋糕,或在技能与知识上存在差异,看不见游戏对其行业产生的潜在可能性,不愿意尝试合作。
事实上,若能进一步打开各行各业对游戏的保守态度,增进不同行业对彼此文化和观念的理解,“游戏+”能够走得更远、更深,非一些表面上的“联动”,而是能够实质性地为其他行业带来更多双赢结果。
在法治监管层面,加强网络游戏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还有什么困扰?我们最近在‘维权’。”一些已发展较为成熟的游戏公司都表达了类似困境。与游戏产业快速发展相伴的,是知识产权侵权的屡禁不止。侵权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且严重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阻碍了网络游戏的健康发展。为此,不少游戏企业疾呼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网络游戏相关的知识产权侵权主要包括:网络开发层面的游戏“换皮”抄袭、运营层面的私服外挂,以及IP衍生品上的著作权非法商用等。而这些侵权行为,又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司法保障不足的困境。
以换皮抄袭为例,网络游戏由多种元素构成。其中游戏呈现的画面包括人物、音乐、动画等,俗称“皮肤”,玩法与机制则称为“骨架”。“骨架”是游戏创新的关键,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研发成本进行开发。“换皮抄袭”即更换游戏美术、文字等个别素材,抄袭“骨架”的核心玩法机制,“照猫画虎”推出侵权竞品。
但根据中国《著作权法》,网络游戏并未被明确规定属于法定作品类型。所以进入司法维权阶段,要么会将网络游戏拆分为文字、美术、音乐等单个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类型进行保护,分案裁量;而此做法诉讼成本高,取证难度大,按拆分作品类型计算导致赔偿数额偏低等。或是,将网络游戏作为整体,按视听作品予以保护,但网络游戏不等于视听作品,除了画面还包括内在的源代码、规则骨架。
对此,上海市人大代表、莉莉丝游戏联合创始人胡睿在2024年上海两会期间,提出加强游戏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议案,其中包含了三个建议:一是市高院制定有关网络游戏的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引文件,并在其中明确网络游戏可被认定为“视听作品”或者“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成为一种作品类型;二是强化司法联动,建立协同保护机制,以此提高司法与执法协作效率;三是推动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确立完善。
游戏公司在知识产权维权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会重挫游戏公司在创新方面的积极性,严重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对整个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例如通过修订《著作权法》,将网络游戏明确列为法定作品类别。这对整个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将带来有效保障,亦助力上海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田雨对本文亦有贡献)
--------------
澎湃城市报告,一份有用的政商决策参考。
由澎湃研究所团队主理,真问题,深研究。用“脚力”做调研,用“脑力”想问题,用“笔力”写报告。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