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异人之下》:讽刺的银幕秀,谁在消费谁的苦难?
插图 | 鉴片工场 © 电影剧照
第一批观众走出来时,他就注定要扑街!
《一人之下》自2015年连载以来,凭借高质量的内容和多元化的商业拓展,成为中国漫画领域的顶流作品。每册豆瓣评分均在8.0以上,陈朵篇更是高达9.5分。每更新一话,其内容都会在豆瓣、知乎、B站等平台有着极高的话题讨论度。然而,这样一部成功的作品,其电影版《异人之下》却未能延续这一辉煌。
《一人之下》能够拥有如此之高的热度,一方面上面提到的自身质量和商业化的拓展,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是其背后拥有海量的粉丝。他的粉丝主要来自三大类,一是漫画本身的读者,二是动画改编之后被圈粉的观众,这两大类占据了粉丝的主要部分,还有一部分是通过短视频、游戏、衍生等渠道产生的粉丝。
电影版的创作团队想要这部作品更加出圈,来吸引到更多观众,以获得更高的票房。但当电影版《异人之下》上映之后,第一批的口碑发酵起来之后,他的失败就已经注定了,原因就是上面两段提到的分析:漫画自身内容的高质量、占据主体的受众是漫画读者和动画观众,以及珠玉在前的商业化探索。
但是当原作粉丝看见这样的电影之后,多数的心态就是“剧情乱七八糟”、“和期待值相差太大”、“如坐针毡如芒刺背”等等负面评论。这也促使他们在互联网上进行疯狂吐槽,就连最“包容”的猫眼评论差评都高达10%左右,同期且上映更早的《抓娃娃》、《默杀》差评率普遍都低于3%。
正因如此,片方想要获得的更多路人观众,反而对于这部电影心存更多疑虑,以及随着各种营销号暴露出影片其他的问题,诸如男凝视角、擦边内容、老套剧情等也会丧失不少观众对于他的兴趣,以致于上映这么多天票房也刚刚过亿不久,预测票房也早已从初期预测的4亿左右跌至1.3亿,且一直在下降的趋势。
《异人之下》剧照
上面这些基础部分电影都没有做到很好的覆盖,创作团队对于原作内容的“戏剧化改编”、人物塑造的“舍本逐末”、视听语言的“自鸣得意”,这些都使得电影背离了这个IP的主要受众,而进入电影院的第一批观众多数就是原作粉丝或者纯路人,第一批的口碑也需要这些人来推动才能够复刻去年暑假“封神自来水”的现象。
“戏剧化改编”套壳
无论是传统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还是新式漫画小说的改编,考虑新形式的节奏是需要放在首位的,但是这部电影的改编的不合理之处就在于他的强改编,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原作的设定框架。
如果全部按照原作的情节安排,在第三幕之中就没有那些强烈的对抗冲突,所以在前两幕中他们很大程度上拔高了四张狂这几个角色的属性,来营造他们在第一部中大反派的身份。
以及在第三幕中强行将他们塞入其中,为了让他们成为反派、为了所谓的对抗冲突,全然忽视了第三幕中主角方的人物背景设定——哪都通华北区的负责人,他们是坏人,但不至于是傻子,而电影版就是把他们当没头脑来对待。
除开上面的主体框架上的改动,还有许多情节上的细微调整,这些都使得原作多数的粉丝群体“不理解”、路人观众“老套的剧情”此类的评价和看法。
创作团队的改编并没有获得原作多数粉丝的肯定,也没有获得多数路人观众的称叹,所以当多数粉丝群体吐槽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多人来反驳或是支持电影本身,那么口碑的下滑、票房的下降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舍本逐末”乌尔善
创作团队着墨太多不同角色,以至于对于主要人物的塑造不够立体。他们想要将每一个人物都塑造得深刻,但是更多的是浮于表面的临摹。为了区分不同人物形象,使用了大量夸张的服装造型,以图用最直观的效果来表现人物,创作团队的出发点没有问题,但是原作故事背景中人物外面看起来就是普通人的模样,在电影中很多妆造就和“杀马特”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主人公张楚岚,电影呈现出的效果也很扁平。张楚岚这个角色前期外面确实是一个屌丝形象,但是由于演员的表演痕迹过重和不自然,观众能够看出来这个人他就是在表演。
而对于一些原本没有太多戏份的角色反而增添了更多描画,尤其是夏禾和风莎燕,一个完全塑造成了一个“情色工具人”,另一个不像是“大小姐”。以及片中大量配音的使用,使角色外形和声音产生很大的违和感和割裂感。
低俗嗨“自鸣得意”
棚拍所造成的与现实世界的强割裂感。原作背景设定是在现实世界之中,尽管是漫画二维作品,但仍旧具备很强的真实感,而电影版反而是在很多地方脱离现实场景,给观众“一眼假”的观感,使用棚拍更多的是应该放在现实之中无法达到效果的地方,而不是肆无忌惮的填充到多数场景之中。
镜头设计的低俗、男凝视角。创作团队无论是对于夏禾还是冯宝宝这个角色,很多镜头让男性都觉得下头,为了展现某个人有诱惑力,就是通过不断地拍胸部、拍裆部、拍腿部,且融入许多看似很巧妙但依旧很俗的镜头,诸如打斗中跳起了钢管舞、特写衣服被剪开漏出性感内衣,同样的低俗镜头也体现在五花大绑赤裸的身体、口球堵嘴等。
很多镜头都是非必要出现的,这里面的人物更像是一个单纯的“工具”,创作团队可以选择不断做加法,将脑海中意淫的画面放在她的身上,全然忽视了现在这个时代、忘记了电影还有很多有思考力的女性观众。
自我高潮的音乐节奏。如果每个重要人物出场都带有专属音乐,这样的表现形式也很正常。但这部电影中针对角色设计的音乐风格,创作团队宣发时自豪的介绍自己的国潮专属配乐,但最终的效果应该和多数人想象的不太相同,反而显得有很多“土嗨”成分。
音乐也是服务于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的,如果音乐过度的出现,就会呈现出一种杂乱和脱节,这部电影中,他们对于音乐的使用就是肆无忌惮的,且风格相差较大,一会儿是这种风格,一会儿是另一种风格,这种割裂感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观众的不适感。
出戏的“回忆视效”
在影片的回忆部分中,创作团队应该是在实拍的基础之上运用AI来进行更加风格化的处理,也有可能是专门制作成这种类似AI绘画的风格。
面对新的艺术呈现方式,总该有一些人去探索,如果没有人去探索,它也不会得到进步。道理是如此,哪怕它不是一部面向粉丝的电影,而是当做一部普通的商业大片,它最终呈现出的水平和效果确实一般,并且覆盖了所有的回忆场景,明明让人很动容的情节,稍微往四周一看,很快就会出戏。
面对最终这样的呈现效果,创作团队也并不一定是全部认可的,但他们最终依旧选择采用并全部覆盖,更多的是服务于商业考量,而不是服务于故事本身。无论是在商业预算上,还是营销宣传时,也会有更多所谓的卖点和噱头。
《异人之下》剧照
总之,改编电影本身就面对很多挑战,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之上进行改编,还是对原作大刀阔斧的重新演绎,这些都是创作团队需要面对的基础问题,也是重中之重。
《一人之下》不同于其他改编作品,它所面临的就是粉丝群体整体偏年轻,且在互联网上有着较高的评论和发言权。
他们多数人愿意为自己喜欢的原作或是优秀改编作品发声和推荐,同样的,也会对于不符合他们多数人喜欢的作品加以抵制,而这部《异人之下》就是后者。
它既没有得到原作多数粉丝的肯定,也没有得到更多路人观众的吹捧,那么当第一批观众走出影院,打开手机的评分软件,这部电影的扑街就一定注定。
声明:此篇为鉴片工场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https://www.baodianwenhua.com/sys-nd/41.htm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