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念|张忠培诞辰90周年:他用一生追求中国考古学之道

葛格
2024-08-05 12:32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2024年8月5日是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原理事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先生诞辰90周年。

7月29日,故宫博物院与中国考古学会在故宫共同举办“纪念张忠培先生诞辰90周年座谈会”,缅怀张忠培先生为中国考古事业求索、奉献的一生,追慕张先生精神风范,助推中国考古学的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由张忠培先生口述、其学生高蒙河教授整理的《考古张忠培》一书,也举行了首发式。

张忠培(1934.8.5-2017.7.5)

来自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大学的领导,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北京、安徽、浙江、山西、山东、黑龙江、辽宁、贵州、内蒙古等省份考古机构的学者,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湖北大学、山西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吉林大学出版社领导以及张忠培先生家属代表等,参加了本次座谈会,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发来了致辞。

座谈会现场

参会领导与专家齐聚一堂,回顾了张忠培先生在中国考古学领域及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留下的卓越贡献。他们围绕张忠培先生的高尚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前瞻性的学科建设思路以及对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交流与探讨。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致辞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致辞中表示,自己虽然见过张忠培先生多次,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只有一次,但张先生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张忠培先生一生深耕于中国考古事业和文物保护事业,尤对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作出诸多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故宫人,更是中国考古学学术发展的带头人和引领者,中国考古学科学化进程的积极推动者和教育家。

“张忠培先生是一位考古大家,他的一生堪称一部中国当代考古的微缩历史。”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先生深情缅怀了他与张忠培先生相处的那些人和事。“平安故宫、学术故宫、完整故宫、历史故宫”这一理念和追求,是张先生生前提出、身后留给故宫的宝贵财富。而今,这一理念不但在故宫得以传承,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即“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四大愿景,成为故宫人对张忠培先生深切怀念与崇高敬意的最好诠释。

故宫博物院三任院长的合影

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教授在发言中讲到,张忠培先生的功业已经藏之名山、布于四海,是当之无愧的考古“大先生”。对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先生的精神。一是要追慕他光风霁月的高尚人格;二是要取法他自立自强的为学之道;三是要学习他开放包容的广阔视野格局;四是要效仿他“把希望寄托在年轻朋友身上”。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先生之志,中国的文物考古事业也才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教授在发言中对张忠培先生一生植根田野考古,创新研究方法,求索文明历程,倾力培养人才等表达了深深敬意,并回顾了张忠培先生为吉林大学考古学科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

1984年,张忠培与硕士研究生杨建华和朱永刚在吉大历史系文物陈列室

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李季以“走出自己的路:永远在路上”为题,谈了纪念感想。他说:我们要学习张忠培先生那一代学人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冷静谦逊的优良传统,才能行稳致远;继承和发展考古学中国学派任重道远,我们努力薪火相传,坚定地走出自己的路,永远在路上。

新书揭幕

座谈会上,由王旭东院长、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复旦大学高蒙河教授共同为《考古张忠培》揭幕。吉林大学出版社社长金江红向故宫博物院考古部赠送《考古张忠培》《张忠培考古学讲义》两部书籍,以此表达对张忠培先生一生奉献于考古事业的崇高敬意,并希望这些书籍特别是书中记叙的考古成果和精神,能够绳其德业,昭兹来许,激励更多后来者投身于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伟大事业中。

《张忠培考古学讲义》

 《考古张忠培》一书的整理者,复旦大学的高蒙河教授在座谈会上动情追溯了此书的整理过程,细数了过往十余年间,他与张忠培先生无数次访谈与交流的珍贵记忆。“吃饭极简主义,回忆极尽主义”,高蒙河用这简短的十二个字,生动勾勒出那段岁月里,张先生口述考古人生的实况——中午图省事,顿顿在家吃火锅;午休为省时,只眯半个小时打个盹儿;而在录音与记录的过程中,为了求真尽善,翻箱倒柜找资料,认真写出采访要目。

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发言

高蒙河特别提到,张先生不反对整理他的考古人生经历,一是可以给他学习和工作过的北大、吉大和故宫留存口述史料,二是整理写作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他无权反对。然而,无权反对的他对别人写自己,还是从当事人角度对高蒙河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你要写的张忠培是你高蒙河认识的张忠培,而不一定是我张忠培自己眼中和心里的张忠培;第二,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不要溢美,不要拔高。就这样,高蒙河整理出来的张忠培先生考古口述史,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真实可信、可敬可爱的“考古大先生”,还领略到了以张忠培先生为代表的那些前辈考古学者,在追求和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之路过程中的如歌岁月。

1988年,张忠培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延伸阅读:

何以张忠培,《考古张忠培》首发

张忠培(1934.8.5-2017.7.5)先生,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吉林大学考古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故宫博物院院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1958年开始,张忠培先生在陕西、吉林、黑龙江、湖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多次主持大规模的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考古资料整理和考古报告编写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2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合著、编著、文集20余部。他主持编写的考古报告《元君庙仰韶墓地》,被海外学者称为打破了“硬套社会发展规律教条的怪圈”;他的著作《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是中国第一部研讨考古学方法论的个人专著;他发表的《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文明》等文章,将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张忠培先生对我国现代考古学、考古教育、大遗址保护有着突出的贡献。

1984年,张忠培在家中看类型学研究文章

而在他的学生高蒙河笔下,张先生是一位培养出了无数优秀人才的老师、一位继承与发展了中国考古学伟大事业的学者、一位在国家文物保护事业中力挽狂澜的老专家、一位为故宫博物院永续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老院长。这就像高蒙河在《考古张忠培》一书题记中写到的那样“张忠培的成长经历和人生路途,和大多数考古学家相同,又很不相同;与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又不太一样;跟大多数人相近,又极尽能者之品行操守和人格风骨。他不但是好学生,还是进了名门、跟了名人的优才生;他不但是专家,更是大家;他不但是学者,更是大先生;他不但有学问,还教人长学问;他不但有思想,还使人出思想;他不但做学问实事求是,务实求真,还致力于考古学科建设,追求中国考古学之道;他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表,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有亲有爱、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国有家的大写的人;他为人师表,考古育人,守望故宫,文化创新,把自己过出了有着跌宕起伏人生故事的少年培伢子、青年张忠培、成年张老师、晚年张先生。”

《考古张忠培》

《考古张忠培》一书,源自张忠培先生亲自口述的珍贵录音,经由其学生,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的精心整理,终成一部张忠培先生最完整、最详细、最权威的口述自传。这部著作,如同一部细腻描绘张先生生命轨迹的史诗长卷,自他踏入长郡中学那扇求知之门起,缓缓铺展。书中,张先生以亲历者的视角,将我们带入了他那丰富多彩的考古人生。从北京大学求知的青春年华,到吉林大学深耕考古的坚韧岁月,再到故宫博物院掌舵引领的辉煌时期,每一个阶段都闪耀着他对考古发现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中国当代考古学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映照出这门学科从萌芽到枝繁叶茂的壮丽图景。

张忠培与副博士研究生同学俞伟超和杨建芳

张先生的口述中,穿插着对中国考古学史上百余位杰出人物的深情回顾,他们或才华横溢,或命运多舛,却都在各自的领域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些故事,不仅仅是考古学者个人命运的传奇篇章,更是中国百年考古学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生动写照。它们如同一根根细线,巧妙地编织成一幅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宏大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文化脉络。

1995年 张忠培 黄景略在黑龙江考古工地

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保留了张先生那自然流畅、充满感染力的语言风格。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张先生仿佛亲自站在我们面前,用他那质朴而深刻的长沙口音,向我们讲述着他对“何以考古”“是以考古”“所以考古”的深刻思考。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追求科学精神、勇于探索真理的学生张忠培;一个沉浸在学术海洋、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学者张忠培;一个心怀家国、矢志不渝的爱国先生张忠培;一个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的大师张忠培——何以张忠培,是以张忠培,所以张忠培。

    责任编辑:黄松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