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早到晚,上海总有新发现”——中外艺术家的上海五天
《SHANGHAI IN MY MIND全球征集》项目受邀艺术家已结束上海为期五日的参访采风,来自世界各地的他们体会到上海的日夜——从苏州河畔城市的新旧交替到朱家角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从徐汇滨江各美术馆、M50到英雄文创展示馆;从首日被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绚烂夜景吸引,到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乃至深入社区与上海市民交流……
该项目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主办、联合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策划推出,以征集和邀约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征集插画、绘画、平面设计、数码艺术等上海城市主题设计作品,并通过展览、分享等多种形式推动上海与全球城市开展艺术对话、互动合作。
法国设计师雅恩·蒙特比在朱家角课植园。 摄影: 周曾熙/IP SHANGHAI
酷暑之中,2024年《SHANGHAI IN MY MIND全球征集》项目邀约艺术家中有7位近日来到上海,除来自美国的独立创作型KOL艺术家尼克·阿里耶(Nicole Aliye Kosnett)首次来华外,其他艺术家和设计师对上海并不陌生。
尼克·阿里耶(左)和“Jay&Maggie”组合(梁家耀、莫诗韵)在长风湾英雄文创展示馆。摄影: 周曾熙/IP SHANGHAI
在上海,每天都有新创意
法国设计师雅恩·蒙特比(Yann Debelle de Montby)自2006年起就在上海生活,至今已有18年,他见证着城市的日新月异。在他看来上海变得更为复杂和精致,而且变化速度甚至可以“以月计算”。
他的女儿伊内斯·德贝尔(Inès DEBELLE)也是该项目的邀约艺术家之一,伊内斯少时在上海生活了近十年。2022年硕士毕业于法国巴黎艺术学院,其毕业作品也以上海为题。此次回到阔别多年的上海,给她印象最深的是西岸,“我喜欢那里的建筑,那种混凝土建筑与内部的艺术形成了很好的对比。”伊内斯说。
伊内斯·德贝尔(左)在龙美术馆(西岸馆)。摄影: 樊晔亲/IP SHANGHAI
来自意大利艺术世家的奥兰·达加(Orlando Daga)2015年第一次来中国便被吸引,他目前在长宁中山公园附近生活和工作,一年有一半时间在上海。对他而言,上海给予艺术家很多机会和灵感。“每周都有新展览,也有很多艺术家互相交流,这是我生活在上海的原因之一。”对于上海和家乡博洛尼亚,奥兰·达加觉得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很美,有美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奥兰·达加在苏州河畔的Photografiska。 摄影: 樊晔亲/IP SHANGHAI
对于首次来上海的尼克·阿里耶,短短五日的初体验,让她感受到上海的丰富层次。在首日参访中,“It's Amazing!”是她最常出现的感叹,尤其在陆家嘴上海中心“上海之巅观光厅”俯览城市和参观阻尼器多媒体声光表演时,城市的高度和现代化,让她叹为观止。
上海中心“上海之巅观光厅”。 摄影: 樊晔亲/IP SHANGHAI
在即将离开上海之时,澎湃新闻记者再次提问尼克,对哪一处更有印象?这一回,她选择了西岸,西岸的生活方式和美术馆让她感到愉悦,她也希望未来自己的作品能在西岸展出。“那里的作品和上海人对当代艺术的热情带给我灵感,我希望我为这座城市创作的作品能带来与我在这里感受到的一样多的欢乐。”尼克说。
尼克·阿里耶在徐汇滨江。 摄影: 樊晔亲/IP SHANGHAI
在上海的五天,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参访了新天地片区、上海中心、城隍庙、苏河湾、中医药博物馆、徐家汇书院、徐汇滨江、长白228街坊社区,以及长风湾英雄文创展示馆、1690服务中心、M50创意园、朱家角古镇等。
尼克·阿里耶、伊内斯·德贝尔和莫诗韵(左至右)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展示刚刚完成的香囊。 摄影: 樊晔亲/IP SHANGHAI
其中一些地方在上海生活多年的奥兰·达加也是第一次关注,比如苏州河畔的天后宫和位于张江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天后宫建于1884年,是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全、规格最高的妈祖建筑。后来,因种种原因,天后宫部分部件被移到松江方塔公园内,其余落架保留。静安区在2019年启动了天后宫保护工程,历时3年多修复,2022年底,在苏河湾绿地重新亮相。除了建筑所蕴藏的历史外,戏台的螺旋形藻井更是中国古代营造智慧的体现——藻井由700多个木构件组成,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榫卯和斗拱技艺,结构特殊、造型复杂,让人眼花缭乱。此外,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制作香囊、体验五禽戏功法也让奥兰·达加等西方艺术家了解中国传统医药文化。
奥兰·达加在天后宫。 摄影: 樊晔亲/IP SHANGHAI
在上海,风景因人而不同
相比之下,来自香港的设计师组合“Jay&Maggie”(梁家耀、莫诗韵)和成长于上海的柴吉昌则更关注生活在此的人。
梁家耀(左)在“1690服务中心”随机请小朋友以一句话概括上海,小朋友说:“很多人。”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图
在整个行程中,梁家耀都会随机请路人以一句话概括上海,其中有老者的侃侃而谈,也有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羞涩地说“很多人”。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梁家耀想通过当地人的视角了解这座城市。“我觉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会很自豪地说我是上海人。他们还会告诉你,要理解这个你可以去哪里。”梁家耀看来,“上海是一个包容度很高的城市,包括对艺术和文化的尊重,其中有很多细节值得记录。”他也试图寻找一些当地人每天见到,却可能忽略的细节,去演绎自己的上海创作。
莫诗韵在西岸美术馆。 摄影: 樊晔亲/IP SHANGHAI
在“Jay&Maggie”中,梁家耀代表刚性设计,他的拍档莫诗韵则是柔性的,她在设计中希望能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对于上海,她已经来过多次,也尤其关注上海的环保建筑和城市更新。“我看到很多身体力行的实例,比如在新天地改造中,旧的砖瓦再次被使用,这很让人敬佩,因为这比新建的成本要高出很多。”在一些展示中,她也看到用老木头重新打造的家具,在细节中感受到上海的文化底蕴,以及上海人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乃至城市历史的热爱。
四行仓库外景。 资料图
此次在上海的五日,莫诗韵印象最深的是四行仓库那堵满是弹孔的墙,她此前对关于四行仓库的历史并不了解,当得知这是“八百壮士”死守阵地,阻挡日军占领上海所留下的弹孔后,她感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对城市的爱由来已久。”“我觉得上海有今天的繁华,是因为这里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热爱这片土地,才愿意为这座城市付出。”莫诗韵预计自己的创作方向也许将与这段历史有关,“上海有多美,不用多说,但这类故事值得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和书写。”莫诗韵说。
而自小生活在上海的艺术家柴吉昌,最让他感动的是杨浦长白228街坊和普陀1690服务中心。“我小时候生活在杨浦,与长白街道只隔几条街,还常去长白电影院看电影。后来出国留学、工作,大概有17年没有回到小时候生活的街区。这次回去,我看到社区微小的服务都在,比如说配钥匙、换锁等。”
艺术家参访长白228街坊社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28街坊作为全市唯一完整的“两万户”街坊承载着非常重要的城市记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建筑风貌和空间特色。在城市更新中,12栋“两万户”“原拆原还”,保留下来了城市记忆和肌理。而在普陀1690服务中心,2000余平方米的室内空间,有价廉物美的“两湾食堂”、便捷可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丰富的文体活动空间,理发、维修、非学科类教育培训等在家门口便捷可达。“上海永远那么漂亮,永远不缺新东西。但这次我感受到,这座城市有关心到更多普通的人,真正照顾到心灵和生活细节上,这次去了两个社区,深切感受到上海在人文关怀上做得很充分。”柴吉昌说。
长白228街坊的便民服务。 资料图
对于创作,作为金属艺术家的柴吉昌预计自己会更偏向于用综合材料配合绘画一起呈现,通过大作品延伸出小的创作,也探索一些可以代表上海的文创。
艺术家们在朱家角古镇交流会后的合影。 周曾熙/IP SHANGHAI
据悉,《SHANGHAI IN MY MIND全球征集》始于2023年,今年是首次邀请艺术家参访上海,在此后的几个月中,他们将完成与上海相关的艺术创作,并基于上海城市对外推广标识(亦称“上海印章”,以圆形作为基本形,中文“上海”构成标识主体,上海英文首字母缩写“SH”融合其中)、标语(SHANGHAI LET’S MEET)进行再演绎。他们的作品将于11月在上海首发,并在上海地铁等公共空间展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