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息县1477年之后复名息县,华夏第一县经历了怎样的沧桑
息县
朝离新息县,初乱一水碧。
暮宿淮南村,已渡千山赤。
北宋文学家苏轼当年在《过淮》中用这两句来描写他早晨离开新息县见到翠绿山水以及傍晚到达淮南村前这段旅程看到的千山红遍的景观,从而让人感受到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和内心情感因景物而变化的过程。
此外苏轼还在作品《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里用“昔年尝羡任夫子,卜居新息临淮水”来表达自己曾经很羡慕任夫子居住在新息县的淮水之滨,这些都是这片土地在自然景观、物产、历史人文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独具魅力的体现。
图源息县融媒体中心
古诗词里曾频繁出现的新息县是个怎样的地方、她如今又是何身份呢?千年之后,新息县也在跨越历史的河流之后而恢复息县这个她最早的名字。众所周知,息县因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批实行县制的地方,建县后世代相沿不变其名、不改其治的中国最古之县”而被誉为“不息之壤”、“中华第一县、华夏第一县”等美誉。
除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县情之外,息县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她深厚独有的人文历史底蕴;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最古之县,鹄书认为息县“建县后世代相沿不变其名”这个说法是有不严谨之处的;为何这样认为呢,就得从息县等地的历史沿革说起了。
息国地图
西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中央大封姬姓侯爵,将周文王三十七子羽达封为息侯,此为息国(鄎国)(故城在今息县西南6公里的青龙寺一带);是年将周文王第19子姬颖的赖国从赖地(今河南省禹州市)迁至今息县东北的包信镇;今息县县域当时分属息国和赖国。
楚文王八年(前682年)楚国灭息国,以其地设为息县,比号称天下第一县的山西绛县(晋平公十四年【前554】所设)早了140年。县名沿用息国之名而得名,这与《左传》“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的记载相符,也说明申县和息县在当时已经设立;存在了362年的诸侯国自此退场。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置新息县(另说由息县改名为新息县),这是息县第一次改名,其原有多种观点:其一是“因县治不在古息国故城而是向东迁移”,故加新字而得名;孟康在诠释《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新息”之时则认为:“新息,故息国其后东迁,故加新云”;《汉书地理志补注》卷十三对新息的记载有不同的看法:息国先后有过两个都城:旧城即故息城(后世称故息里)相对偏西南,新城即新息故城(后世称新息里)相对偏东北,当时因县治建在“其后东迁”的息国新都,所以将县名改为新息。因此息县改为新息县只是对息城的新旧而言;不过两城仅相距六公里;故新息之地望,应与往日最早的息县大致相当。
东汉建武年间新息县曾短暂改为新息侯国:有建武十九年(43)马援和建武二十五年(49)朱浮两任新息侯;又从新息西安析置了褒信县(县治在今包信镇),他也曾短暂改设褒信侯国;后来均除国为县。新息县和褒信县的建制在此后各代均得以延续,新息县或因其历史古国和淮河之滨等优势而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先后做过汝南郡、汝南国、东豫州、淮州、息州的治所。
今天的息县因位于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群和武汉都市圈之间的核心地带而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里北距郑州358千米、东距合肥287千米、南距武汉254千米、西距信阳74千米;南接大别山丘陵带,北缘黄淮海平原,东濒闾河与淮滨县相望,东南与潢川县以淮河、寨河相隔,南与光山县为邻,西南与罗山县隔淮河相望,西和西北与驻马店市正阳县接壤,北与驻马店市新蔡县毗邻。
南朝刘宋时将新息县分置为南新息县和北新息县,均属于汝南郡,其中北新息县的治所在今息县以东;并将褒信县更名为苞信县。
权县位置
北朝高齐把南新息县和北新息县合并为新息县,属汝南郡;包信县属新蔡郡,后属长陵郡。东魏时新息县为东豫州汝南郡治所。
北周大象元年(579)东豫州改更名为息州,以新息县为州治,这是息州的首次出现,也开启了息县和息州并存的历史,此后的岁月里,他们虽然经历多次存废,但最终能成为一体也是地名历史文化这方面的一个融合。
隋大业元年(605)息州改为汝南郡,仍治新息县,这是息州第一次被恢复;同年苞信县复名为褒信县,同时期把长陵县并入褒信县。
唐初又从褒信县析置长陵县,武德四年(621)汝南郡撤销并复置息州,领新息、淮川、长陵三县,苞信县属舒州(今新蔡);贞观元年(627)息州再次被废,淮川县(前身是白狗县、白苟县)并入真阳县,长陵县入褒信县;天祐元年(904)褒信县被改名为苞孚县。
北宋初年苞孚复名为褒信县。
金泰和八年(1208)再次设立息州,领有新息、新蔡、真阳、褒信四县和王务镇,此时距离息州在唐朝被撤销已经过去了581年。
元中统三年(1262)息州李璮反叛而被废,四年(1263)复置息州。
至元三年(1266)新息县、新蔡县、真阳县(今正阳县)、褒信县被并入息州,这时的以息命名的县级以上区号管辖的范围得到大幅度的扩大,涵盖了今天的息县、新蔡县、正阳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还包括了长陵、淮川等县;这种局面直到不久之后恢复新蔡县和真阳县作为息州的属县才有所改变。
明洪武四年(1371)息州为息县,自此距上次消失105年之后,息县再次以县级区划的身份出现,千年古县的消失无疑是令人遗憾的,与大多数消失的古地名不同,消失较长时间之后还能数次重现的息县也是非常幸运的,也让这个古地名在1477年之后得以重现并延续至今。
息县
关于华夏第一县的问题,各界历来有争论,除息县之外,还有楚国设置的申县和权县等观点;那这三个县究竟是谁先设置呢?楚国灭掉申国之后设立了申县,史籍中最早出现申公(申县长官)的记载是《左传》庄公三十年(前664),也就说明申县设立于此前,也有观点认为楚灭申当在公元前687年至公元前682年间(楚文王三至八年),但并无明确的结论,由此可见申县与县息谁先成立或是否同时成立还是个谜题。
顾颉刚先生认为楚武王三十一年(前710)楚国灭权国而设的权县为春秋第一县,楚文王是楚武王之子,因此从时间来看,权县确实早于息县。顾先生依据是《左传》里“初,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的记载;即此处虽并未没有说明灭权以为县,但设置‘尹’的和此后楚的‘县尹’一样,则实是建立权县的证明。
息县在信阳市的位置
何浩先生在其作品《楚灭国研究》一书中对此有不同的观点,即认为权县并不是中华第一县,他曾经从文字学的角度、加以《左传》等史籍论证了当时的权国并未灭亡,又用比较研究法以大量的史料做说明:斗缗是监使(类似周初三监)的身份而非以县尹的身份。
个人觉得华夏第一县这个问题的争论,除了没有权威的资料来佐证之外,或许也因为楚国的申县和息县要比权县更具备县制“行政首长由楚王直接任免,县邑代表国家向县民征收军赋、用以组建直隶于楚王的地方兵团,地方兵团可由楚王直接调遣”这三个显著特点。
华夏第一县尽管无定论,申县、息县和权县特别是延续至今的息县可以说都是中国当之无愧的超级“千年古县”,不同的是她们后来各自的命运,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白起伐楚时就灭了权县、属地改属当时增设的当阳县;申县也早已湮没于历史之中;而息县的县级建制、地名以及县治的沿革都更有稳定性,大多数时候她是以县的身份出现的;虽然经历过多次改名、拆分、合并撤销、恢复等阶段,消失千年后得以再现并成为是华夏第一县的也算是对这一路辗转的见证了。
综上,“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批实行县制的地方,建县后世代相沿不变其名、不改其治的中国最古之县”这些息县被认定为是华夏第一县的因素里“建县后世代相沿不变其名”这个说法是不严谨的,不过瑕不掩瑜,这也为华夏第一县——息县增添了别样的魅力,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