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爱上非遗|第96期:笙声宛转欢歌起 长鼓舞动共庆时

2024-08-03 17: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广西日报 ,作者广西云非遗团队

广西日报.

广西日报微信互动平台

编者按

相传,瑶族始祖盘王上山打猎,被羊追赶掉下山崖身亡,于是族人伐下梓桐树,剥下羊皮蒙在梓木两端,制成长鼓,击鼓伴舞,祭祀盘王。瑶族长鼓舞便脱胎于盘王祭祀礼仪,不断演变发展起来,现主要流行于广西、广东、湖南等省(区)的瑶族聚居地。

而不同地区的瑶族长鼓舞在动作、音乐等方面稍有差异,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当地的平地瑶族吸纳了苗族芦笙舞的表演特色,编创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芦笙长鼓舞”,鼓声有力,笙歌激昂,舞姿洒脱,气势如虹。

本期,我们走进富川瑶族自治县,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长鼓舞,感受那份来自瑶山深处的热烈与纯粹,领略鼓舞交织、“笙”声不息的魅力。

瑶族长鼓舞

类别:传统舞蹈

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批次:第二批

地域:贺州 富川

瑶族长鼓舞是中国瑶族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区)的瑶族聚居地,融器、乐、唱、舞为一体,有“盘古长鼓舞”“桌台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舞蹈动作粗犷奔放、勇猛刚强,充满想象力,大都表现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等内容,融合了宗教、历史、民族精神,是瑶族文化的结晶。现多在春节、瑶族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乔迁、婚礼等日子表演。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联合申报的瑶族长鼓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富川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富川)地处湘、桂、粤三省(区)交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有“五半山岭四平原,半分山水绕田园”之势,总人口30万,瑶族人口占比达58.61%,为岭南瑶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富川瑶族自治县为岭南瑶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胡兆双 摄制

据《瑶族简史》记载,早在隋唐时期,富川就是瑶族聚居区。明朝时,朝廷在富川推行土司制度,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加快,许多瑶族民众移居平地,聚寨而居,逐步形成了平地瑶支系,并创立自己的文化。

芦笙长鼓舞便是其特有的民族文化符号之一,当地方言称“吹笙踏鼓”。

富川平地瑶长鼓舞表演历史图片。瑶族长鼓舞传习基地供图

“我们富川平地瑶的长鼓舞与湖南、广东那边的不同,加入了芦笙的演奏,我们是‘芦笙长鼓舞’。”黄道胜是瑶族长鼓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记者,富川平地瑶在迁徙的过程中,受毗邻区域苗族的影响,长鼓舞的编创吸纳了苗族芦笙舞的精华,形成了瑶族长鼓舞支系中别具一格的芦笙长鼓舞。

瑶族长鼓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道胜(左一)。梁菁惠 摄

正因如此,芦笙,成了富川平地瑶长鼓舞的重要演出道具。

芦笙音管由竹子制成,底座由泡桐木挖空而成,内装响铜簧片,共有6根长短不同的音管,可奏出六个音。制作时,需不断打磨铜片和调音,以此得到满意的音质和音色。演奏时,下唇覆盖吹嘴下方,上唇微启,形成一个恰到好处的气流通道,用胸腔或腹部发力,掌控气息,配合手指按动,来调整音的高低、长短等。

“我们没有曲谱,吹奏方法代代相传。”黄道胜说,吹得多了,自然可做到“心中有谱”。

芦笙音管由竹子制成,底座由泡桐木挖空而成。梁菁惠 摄

演出使用的长鼓也颇为讲究。其以梓桐木为原材料,内中挖空,两头大中间小,呈喇叭状。两端蒙上羊皮作鼓面,现多用牛皮代替,并用麻线拉紧。鼓内装有钢丝弹簧,以加强音响效果。鼓身施有彩绘,并挂有流苏作装饰,整个造型古朴雅致、简约大方。

长鼓有大有小。大长鼓,鼓身长2.20米,重量可达10、20公斤,演出时,通常需2人抬鼓击打;小长鼓只有56厘米,单手便可拎起。

大长鼓,鼓身长2.20米,重量可达10、20公斤。梁菁惠 摄

此外,演出道具还有小锣。一般为铜制,圆形。演出时,左手提锣身,右手拿棰击锣。

富川平地瑶长鼓舞表演可由8人、12人、16人进行,人数需成双成对。演出时,由芦笙乐手领头,次而小锣手,最末是小长鼓鼓手,大长鼓则由2位鼓手抬着击拍,列于表演队伍外侧。

演出时,由芦笙乐手领头。梁菁惠 摄

芦笙乐手、小长鼓鼓手通常是舞蹈表演的主角。芦笙乐手两臂架肘成圆形,双手需一直握住芦笙,边吹边跳。小长鼓鼓手左手握住鼓腰,上下翻转小长鼓,右手随之拍打鼓面,边舞边打。

芦笙乐手边吹边跳。胡兆双 摄制

小长鼓鼓手边舞边打。胡兆双 摄制

至于大长鼓鼓手和小锣手,则根据音乐节奏敲锣拍鼓,边打边跳。

大长鼓鼓手边打边跳。胡兆双 摄制

表演者手上均持有道具,因而舞蹈表现以腿、脚的动作为主。有小踢步、转身小踢步、大摆步、蹬踢步、踹步、蹲立步、大摆弓步、大踹步、蹲勾步等,舞步变化多样,十分丰富。

一踢一踏、一蹲一颤、一勾一踹,表演者上身始终保持平衡,动作富有节奏、干净利落。

舞蹈表现以腿、脚的动作为主。胡兆双 摄制

《说文》说:“圆,全也。”从古至今,圆是具有美好寓意的传统文化符号象征。富川平地瑶长鼓舞也深受传统“圆”思维的影响,表演时,大家围圈而跳,队伍造型大多离不开“圆”的设计,透露着瑶族先民朴素的思想哲学,圆满周全,包容团结,也体现了瑶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大家围圈而跳。胡兆双 摄

队伍造型大多离不开“圆”的设计。胡兆双 摄制

那么,如何让大家统一步伐,整齐有序地进行表演呢?黄道胜认为“号子”起到了关键的统领作用。“我们是根据‘号子’来的,喊什么‘号子’,就跟着跳什么动作。”

号子,是瑶族歌曲,唱词没有具体含义,均为瑶话中的衬词,喊唱旋律与芦笙的旋律构成和声效果,起到渲染情绪、烘托氛围的作用。同时,号子承担了节拍功能,除吹奏芦笙的人员,其余人员需喊号子,动作与号子相对应。

小锣手边跳边喊号子。胡兆双 摄制

“动作、音乐、号子都没有记录,都是口传面授,目前,我们完整保留了9套舞蹈。”黄道胜介绍,一为头拜上四拜;二为美女双双;三为坐堂七;四为竹鸡爬泥;五为坐边七;六为五足尖;七为堂堂上;八为东北鼓;九为三人鼓。每一套舞蹈都有固定的音乐、号子及与号子相配的动作。动作灵感大多源于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

浑厚有力的鼓声,悠扬悦耳的芦笙声,雄浑激昂的号子声交织重叠,舞蹈动作刚健豪迈、雄劲洒脱,场面十分壮观。瑶族人民的浪漫在鼓声中久久回荡,瑶族文化的传承在舞蹈中生生不息。

舞蹈动作刚健豪迈、雄劲洒脱。胡兆双 摄制

黄道胜从小对长鼓舞着迷,14岁开始正式学习,并显示出过人的天赋,逐渐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很快便登台演出。“主要是喜欢,喜欢就学得快。”

随着时代发展,瑶族长鼓舞的传承“遇冷”,黄道胜心急如焚,农闲时,他自制芦笙、小长鼓、大长鼓等道具,义务传授瑶族长鼓舞,并打破“传男不传女”的规矩,寻找接班人。“只要愿意学,我都乐意教。”

在黄道胜的努力和带动下,村里会跳瑶族长鼓舞的人慢慢多了起来,组建起瑶族长鼓舞表演队。目前,黄道胜有近百名徒弟,其所在的虎马岭村储备能跳舞者有60多人。

2019年,虎马岭瑶族长鼓舞队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民俗年”民间艺术活动。瑶族长鼓舞传习基地供图

与此同时,黄道胜积极投身瑶族长鼓舞传习基地建设,推动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演出交流等活动,通过多种方式让瑶族长鼓舞焕发新机。2019年,虎马岭瑶族长鼓舞队走出了国门,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民俗年”民间艺术活动,登上国际舞台,一支《堂堂上》让外国友人连连称奇。

“希望瑶族长鼓舞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并且后面的人都要超过我。”谈及心愿,黄道胜如是说。

近年来,贺州市全力推动非遗传承活态发展,着力打造非遗保护传承平台,出版了《瑶族长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著,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研学教育”、“非遗进景区”等主题活动,引入瑶族长鼓舞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全市各旅游景区进行展示展演。目前,富川瑶族自治县共建立了瑶族长鼓舞传承基地7个、传承点4个,每年开展传承培训班,并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点开展优秀非遗展演活动,传授瑶族长鼓舞,不断为瑶族长鼓舞注入时代活力。

— 完 —

/ 特别鸣谢 /

中共贺州市委宣传部

贺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中共富川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富川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向左滑动查看瑶族长鼓舞“精彩瞬间”

原标题:《爱上非遗|第96期:笙声宛转欢歌起 长鼓舞动共庆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