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成为自己,是一段不问归途的英雄之旅

2019-01-10 11: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大将军郭(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公众号“我们心里都有病”创始人)

应该拥有怎样的人生,一直以来都是被广泛讨论的话题,而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大家最后都会谈及到到“幸福”这个词。

什么是幸福的人生?关于它的解读从来没有一致的标准答案,有人认为幸福是事业的成功,是物质的富裕,是家庭的美满,甚至幸福是以上的全部总和,但千万种对于幸福人生的释义却绕不开一个共同的误区——我们都试图用向外延展的边界来丈量幸福的程度,却忘记了向内求索的深度才是撬动幸福体验的杠杆。

简单地说,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认识自己、成为自己,才决定着我们能多大限度地感知到幸福,幸福未必是因为拥有了更多外物,幸福是因内在丰满而发生。

幸福是一种选择,我们自己可以说了算。

所以,比起“幸福”、“美好”、“自由”这些飘在云端的对于人生目标的定义,“说了算的人生”更为踏实也更触及本质,我们可以从自身入手,把人生的选择权从外物手中夺回,重新交付到自己手里。

“拥有说了算的人生”,是武志红老师的作品名字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它也更符合个体的成长历程,我们逐一破解为什么家会伤人,为什么爱会伤人,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感谢不完美中也有积极力量,那么然后呢?

把所有问题的答案都融汇在未来的人生中,为的是充分活出自我,对自己的人生能自主选择。

充分活出自我,成为自己,并不是一句陌生的口号,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却比目标本身更为复杂,很多人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有一种迷茫,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但就是达不到呢?

武志红老师在书中提出一个概念叫“内聚性自我”,让“成为自己”并不只是一句空洞的信条。

在内聚性自我没有形成之前,我们很容易被外界侵蚀,当遭遇挫折、痛苦、失败等负面事件,便很容易被情绪和事件牵引,仿佛整个人被击垮成碎片,但内聚性自我是一个稳定的容器,你可以凭借它接收外界和自身情绪的各种信息,却不被它们侵蚀,因为你知道你的自我稳稳地站在那里,你能够消化处理这一切,这就是“内聚性自我”

武志红老师从关系、动力、觉知、思维、身体等多个维度重新梳理了“成为自己”这件事,从心理学层面而言,真正让“说了算”具有了操作化定义,让“内聚性自我”可以被实现,可以被体验,成为自己,未来可期。

想谈两点对我触动最深的部分。

先说说我最初开始阅读的感受,坦诚地讲,会有点不舒服,读到中间部分时,我找到了不舒服的原因:一直以来,遇到事情时,我的即时化反应都是第一时间去思考和分析,它为什么发生,结果是什么,我又能做什么去解决它。

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会调用原有的认知体系和积累的信息去验证和重组,同样的,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我也是带着假设和预判去理解书中的内容,当有些内容挑战了我的固有认知,我感到了不适,感到不适限制了我开放态度去体验,可能因此我错过了吸纳全新能量的机会。

也许会有部分读者在阅读初期跟我有类似的感受,我们都习惯了封闭的思维方式,追求绝对理性,不允许感性和情绪化,所以第一时间调动大脑和思维来帮助自己压抑情绪感受,以为我们过去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就是我们拥有的全部工具。

当我们过于信奉思维和头脑的时候,我们遗漏了自我的另一个部分,它是情绪和感觉,而情绪和感觉背后也蕴藏着丰富的信息,甚至是我们的人生秘密。

如果你遇到一个强权型的领导,你会怎样做?天真的人可能会试图改变他,世故的人可能会表面奉迎他,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应对方式,但即便解决了这次的烦恼,下一次被压榨的时候你还是会委屈愤怒和不甘。

只有你真正去体会面对他时产生的情绪,让情绪流动,才能释放它,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情绪背后的问题核心,或许这种委屈愤怒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中父亲带给你的压迫感,而那才是让你感到不适的始作俑者。

情绪无法伸展,自我便会萎缩,你可能一直躲藏在或天真或事故的外壳里,一直用习得的应对方式去重复处理同一个麻烦,一次又一次,而原本它可以不是一个麻烦。

跟思维和大脑一样,情绪和感受也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外界的工具,在情绪感受这个维度背后是更深远的图景,我们能看到自己和生活的全貌,正像武志红老师在书中所说,只有那些黑暗的角落和能量被看见,我们的自我才能被修通和滋养。

另一个让我反复咀嚼的部分是关于“关系”,市面上有很多讲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和家庭关系的书籍,但大多类似于工具书,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在关系层面处理问题,而武志红老师提到的“关系”,是让我们看到它的本质——自我和问题在关系中显现,在关系中解决,也只有在关系中才能得到全面的疗愈。

其实,提到“关系”这个词,一定会有不少人的情绪反应是担忧、焦虑甚至是恐惧,心态是怕麻烦怕受伤也怕纠缠,尤其这几年对于独立的提倡有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味道,认为独立就是切断跟他人的联结,所以很多人会追求孤独,封闭自己,既然建立关系是这样复杂的一件事,那不如独善其身。

然而这只是一种有限范围内规避问题的方式,自我本就是个复杂的存在,它的多样性也需要通过关系才能被看见、被发展。

很多哲人都会把他人比作镜子,以他人为镜照见自己,如果不去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我们失去了照见自己的机会,那认识自己、成为自己的通道也变得极为狭窄

略懂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倾诉的重要性,它让我们疏解情绪,重新梳理发生的事件,也让我们获得安慰,而倾诉不就是关系起到疗愈作用的一种机制吗?倾诉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自我被看见,被关注。

读研究生阶段学习心理咨询课程的时候,老师曾经问过我们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心理咨询中最有效的技术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是共情,有人说是陪伴,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咨访关系”本身。

那些在关系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和留下的创伤,也只有在关系中才能被解决和抚平,而放弃关系,就是放弃我们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书中有一段很触动我的文字,武志红老师说,“你不断地伸出你的能量触角,才有机会跟这个世界建立大量丰富的连接。当你不断这样做的时候会有这么一种可能性:你作为一个能量体,你和这个世界的连接越来越多,被照亮的时候也越来越多,最后你可能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你就被照亮了。”

其实阅读《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也是在建立关系,在这个被照亮的过程中,虽然会有困惑会有不适,我们感到被挑战被冒犯,但每一次情绪的发生,都是一次契机,当我们去体会这种情绪感受,会解开更多关于自己人生的秘密,那些把人生选择权交付给他人的时刻,究竟发生了什么,才让我们一直固着于过去而让自我无法实现。

而读完我感觉到通体舒畅,像打通了任督二脉,我看见了部分被压抑的自我,也找到了一些成长不足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书中有很多可以随时去练习和尝试的方法,它适合反复持续阅读,正像每个人都是在反复持续地尝试拥有说了算的人生。

读这本书其实就是从现在这一刻起,你在“说了算的人生”中可以做的第一个自主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需要,目前市面上也有不少心理学书籍,据我粗浅的了解,理论派和应用派各占半壁江山,虽然它们都会用理论和实例相互印证,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难免侧重于一方,导致读者不能连续深度的学习,但这本书的结构体系囊括了很多心理学的维度分支,实例和理论深度融合,即便对于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能更全面更融会贯通的学习和理解。

我学习心理学专业7年,有8年的咨询经验,书中很多知识内容对我来说其实并不陌生,甚至算得上是如数家珍,但能把这些知识体量有逻辑地展示出来,并重新赋予新的含义,让它们串联在一起形成清晰的脉络,帮助每个人了解怎样掌握人生的选择权,这对于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也是一次阅读盛宴和重新学习的机会。

这本书既可以成为一本重新掌控人生的自我成长手册,也是一本能让你汲取更多心理学知识的进阶宝典,美国作家约瑟夫·坎贝尔把它“成为自己”称为“英雄之旅”,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的平凡人,在成为自己的时候,其实也都成为了自己的英雄。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活出自我篇》,作者:武志红,出版方:磨铁图书,出版日期:2019.1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