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急诊,来了一位单独就医、疑似中风的老人|医学的温度

上海市东方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徐威
2024-08-09 07:15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徐医生,刚刚有一位老人家来我们办公室,他情绪很激动,说着说着就哭了……”某天,在我们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时,我接到了来自医院文明办的电话,我心中已隐隐猜到,大概是下午刚来复诊的俞大爷,下午他在诊室的时候也激动到一度流泪,我印象很深刻,这位大爷并不是来“医闹”,而是给我送上了一封口头上的感谢信。

如“急诊”之名,“急”就是这里的主题,病人的病情急、心情急,医生也因病人的“急”而行动急、说话急。但是在病人与医生的“急急忙忙”间,除了通过尽可能精准的诊断和及时的救治逐渐缓解病人的痛苦,有时候,在诊治的过程中展现对患者的关爱,这种抚慰的力量也是一剂“良药”。

(一)

五月的一个早上,我照常在神经内科的急诊坐诊。我们这个科室接诊的病人多种多样,但不论是脑出血、脑梗死这些脑血管意外还是癫痫、脑炎、脊髓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疾病都是起病急骤,病情危重,发展迅速,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在给几个老病人开完补液后,上午8点49分,我见到了俞老先生。一般来说,老人多半是夫妻同行或者子女陪同来看病,一个人来看急诊的老人家在这里并不多见。

“医生,我今天早上感觉到左侧手脚力气差、麻,说话也不行。”作为神经科医生的直觉,老人家一开口我就知道这大概率是中风了:言语含糊,口角右偏,面部不协调。

时间对于中风患者至关重要,如果是脑梗死,发病4.5小时是能实施静脉溶栓的黄金时间窗。追问了老先生的具体发病情况,我的心中愈发肯定判断。

不过,老先生不太愿意接受自己中风这件事,我听着老人的絮叨:“医生,我虽然有糖尿病,但是二十多年了,一直控制得很好,血压偶尔偏高一点,原来也有过腿没力气还有麻,过一会就好了……”

门口的病人已经等不及进诊室了,但是独自看诊的老爷子一瞬间的慌乱让我无法忽视,我一边给老人家开了检查,一边又再次跟俞老先生解释了他的情况:“虽然您血糖控制得很好,但只是降低风险,并不是不会得,而且您既往有一过性肢体无力可能是个缺血发作。昨天再次出现类似的症状,今日未恢复还有加重,还是考虑中风发作,我给您开头颅CT、心电图和一些血检您先查一下。”

老先生看上去仍然不太认同我的判断,但好在听完解释后答应去做检查。看着老先生行走不便,我连忙追问:“您的家属呢?”老先生说:“小孩上班去了。”

“如果是我的家里人……”这个念头在我脑中一闪而过,急诊室里很繁忙,下一位排队的病人已经进来了,我只好对走到门外的大爷又喊了一句:“您小心,做完检查就立刻回来啊!”

(二)

虽然医院一直有我们的同事、志愿者等工作人员随时为老人提供帮助,但是接下来的看诊中,我心里还时不时闪过这位老人家颤颤巍巍离开的身影。

好在没多时,老先生做完检查就再次回到诊间,抽血的结果还没出来,如果老先生是脑梗,他一个人在医院走动是相当不安全的,我把老人带去诊间门口的长椅上,再一次叮嘱老人,通知家属尽快来陪同,同时不要乱走动,我看到报告会跟他说。

血检出来后,我找到长椅上的老人跟他交代病情:“根据您的症状、检查结果,我考虑您是急性脑梗死。虽然现在还是发病早期,但是有些病人哪怕是规范的药物治疗,还是会有进行性加重,所以住在医院更安全。”

但老先生并不愿意住院,只要求我开药给他。一追问原因,原来老先生觉得家住在附近,他可以每天来输液,并且反复强调:“我血糖控制得很好,而且之前也恢复得很好,这次也不会有问题的!”老人家对自己的情况很有信心。

沟通并不顺利,苦口婆心似乎没有用,老人的坚持也让我有些受挫,但更多是担心,我只能先给老先生开药输液。看诊空当时,我又去查看了一下老先生的症状,宽慰了老人家几句,再次跟老先生交代让家属到诊间找我。

中午,老先生的老伴来了,“住院期间查一下老先生的血管有无闭塞,同时还可以进行康复锻炼,对他的病情有好处。”我向家属仔细解释了老先生的病情和住院的必要性。

“我家老头子有点固执,认定了死理不轻易改变。”家属也很无奈,说试试做老人的思想工作。

输液结束后,老先生再次来到我诊间,表示:“医生,您说的我知道了,我还是坚持不住院。”

虽然无奈,但也得尊重病人意愿,我只能再三叮嘱:“如果有肢体无力加重,吃东西呛,打瞌睡叫不醒的这些症状,立即来医院啊!”

(三)

没想到的是,老先生当天下午就又来我诊间,他说:“医生,我想了想你跟我讲的话,还是决定来住院。”

收住入院后查头颅MRI提示,患者的右侧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而且入院后症状未有进一步加重,结合康复锻炼治疗,出院时患者已能无搀扶下行走,随后继续在康复医院行康复锻炼治疗。

一个月后,老先生独自一人来我急诊间,虽然还在康复期间,但已能行走自如,跟我当面道谢的时候也情绪激动流泪哽咽。

脑梗死这样的疾病在神经内科很常见,于我而言,老先生的病症不重,治疗预后好也是情理之中。但是能让一开始的不理解、不愿住院的患者主动要求住院接受治疗这件事,我感到很欣慰。

每天在急诊上班,像这样倾听患者的反馈、耐心跟病人讲解病情,仔细交代注意事项,对于我个人来讲,已经成为我日常诊疗中的一部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话与沟通,而是建立和病人的情感联系、搭建信任的医患关系的过程。这虽然可能会拉长每个病人的就诊时间,也是无形中加重我的工作负担,但这不仅规避医疗风险,也是职业操守。

而且隔行如隔山,许多患者来到医院都会觉得无措,并不知道如何进行适当的诊疗。这时,如果遇上医生的强硬、甚至漠视,更会让病人难以信任、甚至抵抗治疗,这就与“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把病治好”的目标背道而驰。

在临床实践中,我还遇到许多像俞老先生一样心态上不能接受住院的病人,但是经过耐心的说明后,许多病人和家属都会转变态度,积极配合治疗。

如何在关爱病人和更高效率之间取得“质”和“量”之间完美平衡,我还没有最佳答案,但我将在临床诊疗的实战中继续探寻解答!

徐威

上海市东方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上海市卒中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擅长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的规范诊疗,尤其擅长脑血管病和神经免疫性疾病的诊疗,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静脉窦血栓、脑小血管病、自身免疫性脑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免疫性周围神经病等。

    责任编辑:郑浩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