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马路诗歌公园”:一周城市生活
八月,2024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诗歌之夜”将拉开帷幕,来自全球各地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媒体人以及诗歌爱好者再度齐聚一堂,展开一场关于诗歌的流动盛宴。
在西安城墙边的一个咖啡馆里,同样有一群诗歌爱好者,将诗歌、朗诵、音乐与赏析相融合,试图在城市公共空间内挖掘新的场域——让诗歌进入人们的生活与视野。波兰著名女诗人辛波斯卡曾说,要"相信个体的、日常而微弱的声音",通过诗歌将世界呈现为一个“奇迹市场”,从而探索人类通向自由的隐秘小径。
这是去年秋天,音乐人王小一、配音演员袁方正和写诗多年的学者脱脱不花,共同发起了一个叫做“小马路诗歌公园”的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他们坚信诗并不只是写给默读者的,力图将读诗这件事从私密语境带入公共空间,将颅内自嗨导向在场者的共同经验。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小马路诗歌公园”的发起人之一脱脱不花,为我们讲述诗歌是如何进入公共空间,又是怎样在一种公共与私人的对立互融之间撞击出新的花火。
(本期主持:明星辰)
近期回顾
作为一种现场表演和公共生活的诗歌
诗的传播一直以来都依赖开放的空间和声音的表演,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白居易想知道老友元稹写了什么新作,就会去驿亭这样的公共空间,在墙壁或廊柱上寻找。百年前,莫斯科的艺术家、诗人和乐手们或坐或站在“诗人咖啡馆”的小舞台边,看未来主义者们像辩经的僧侣那样彼此论诤。偶尔马雅可夫斯基登台,朗诵他的作品,冻结一片聒噪。朗诵结束,被震撼或洗礼过的人要扶着桌子才能站起来。
“小马路诗歌公园”每隔两三周,会根据特定主题分享若干诗作,读解、朗诵、弹唱。七个月来,我们已经在西安老城的地标咖啡馆Take Five举行了11期活动,先后借由七十多首诗歌作品,谈论过伴侣动物、性别、代际关系等在当下备受关注的话题。年龄和背景各不相同的朋友参与其中,说出自己的阅读心得,也分享彼此关于日常生活的万千感受和纷纭想法。
“小马路诗歌公园”的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中时常看到有人在读诗(左);每次活动后的抄写诗歌环节(右)
“小马路诗歌公园”活动宣传图
从“垮掉的一代”到自白派,诗人们在私人聚会、公开的朗诵会,或云屯星聚的诗歌节,以朗诵的方式来发布作品,构成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重要的文学现场。然而在今天,对大多数爱好者而言,诗歌的阅读和写作即便说不上多么隐秘,也成了一件极其私人的事。稀薄的诗歌阅读场景也几乎都被消了音:我们或许已经习惯轻点鼠标来“转发”,却很少真地把诗念给别人听。
很多人对诗朗诵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学生时代或官方晚会。那种旨在增添“庆典气氛”的朗诵表演,本意峥嵘却难免狰狞。然而“朗诵”是复数的,有不同的形式和可能——不那么字正腔圆,带着方音,节奏被未经节制的情绪打乱,如此“素人”的朗诵,有时恰恰构成一种信息量特别丰富的情感容器。
今年儿童节,“小马路”第9期活动特别邀请了一位小学生作为朗诵嘉宾。童声稚嫩清脆,以未经雕琢的方式诠释诗歌的韵律与节奏。那期活动最后,我们还分享了一组儿童短诗,现场所有朋友轮次念出一首,并在朗诵结束时报出自己的年龄。读诗的声音不断传递,朋友们关于童年的记忆、兴奋和小心翼翼逐一展现出来。那一刻,朗诵不再只是表演,而成为了一种交流,一份彼此印证,一次互相拥抱。现在大家说起那场活动,还是会嘴角上扬。
“小马路诗歌公园”儿童节主题诗歌活动现场
一位9岁的小朋友在现场即兴创作的诗文与插画
儿童节主题活动海报
专业配音演员展示了朗诵的另一种可能。经过训练的气息和共鸣控制,更能精准捕捉并有力掌控作品的内在节奏;当个人的真切情感和独到理解注入其中,那样的声音就布满更丰富、更细腻的信息颗粒,可供细细咀嚼。
配音演员袁方正在“小马路”贡献了不少精彩的朗诵,他的处理自然、妥帖、有温度。如今TTS(编者注:从文本到语音)合成技术已非常普遍和便捷,朗诵者的真实人声几乎可以被视为一个珍贵的提醒:朗诵不是一键生成的媒介转换,而是一种需要付出智慧、心力和情感的再创作。
专业配音演员袁方正在朗诵诗歌
朗诵时的背景音乐,如果准确且有效,甚至构成和文本的对话,就能将后者的力量加倍激发出来。在“小马路”,负责这项工作的是民谣歌手王小一。每次活动,她还会选择一首诗来谱曲并现场弹唱。当诗被唱出来,就会制造一种更有具身性的触动和搅扰,聆听者无法不被裹卷其中。
小一的创作也刷新了我关于诗与音乐关系的认识。在过去,我总觉得歌词必然押韵,节奏整饬,相比而言,诗更自由、复杂,那么好诗就更不容易被谱曲。然而在小一笔下,很多不押韵、不规整的诗作,最终也变成动听的歌曲。这让我意识到,诗的音乐性并不只体现在韵脚或韵步这样的形式维度上。
也因此,诗人与音乐家之间的合作,不应该只被理解为一方生产词,一方生产曲,再拼贴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彼此阅读,彼此给予新的视角和启示。有时候,某些起初不太引人注意的段落被意外地写成副歌,而对那些诗句的反复吟唱,确实会带来对整首诗不一样的理解。
音乐人王小一会为每一场诗歌活动中的选诗配曲并演唱(左);小一的乐谱(右)
事实上,在朗诵和弹唱之外,诗歌的口头表演形式还有很多。这些年,“说唱诗(Spoken Word)”或“诗歌大满贯(Poetry Slam,也被译作诗喃、诗吟等)”等表演正从海外被引入国内。这些演出往往与传统上斯斯文文的诗会大异其趣,融合了爵士、嘻哈、布鲁斯等音乐形式,具有摇滚乐的感染力和政治演讲的煽动性。国内的青年艺术家张铎瀚、大卫等人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前沿的实验。尝试诗歌现场表演的更多可能,也是“小马路”正在拓展的方向。
探索诗歌表演的可能性,这一过程根植于诗人、音乐家与艺术家之间的深度合作,也呼唤着更为广泛且深刻的社会联结。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小马路”从来不是小圈子聚会,它向所有人开放,也确实吸引了不同年龄和背景的朋友参与。
为了邀请诗歌阅读经验有限的朋友更轻松地进入文本,我们在选诗上也有所考量。相比于译作或旧体,我们更倾向于当代的汉语诗歌。这些作品在语感上更贴近当下,对朗读者和听众而言,更易于捕捉韵律上的意味。相对于经典作品,我们更倾向于晚近的新作,后者常常携带更鲜活的日常经验。所以在“小马路”,我们谈及韩东、胡续冬和刘天昭的机会,恐怕远多于保罗·策兰或特朗斯特罗姆。此外,我们会基于特定主题来搜集和分享诗作,让朋友们的讨论不必胶着于写作的技术问题,而更容易带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彼此触摸到世界的丰富纹理。
诗人脱脱不花每次会因选出最适合公共空间朗读和赏析的诗歌而思考良久
当然,一些深度读者和诗人朋友也是“小马路”的常客。“小马路”的微信群里有个“每日一诗”的固定栏目,每天由一位轮值诗人分享一首自己喜欢的作品。大家阅读经验各不相同,互通有无,拓宽彼此视野,拒绝门户之见。
最近一次活动,我们和诗歌写作计划“新秦诗”联动,邀请本地诗人齐聚“小马路”,分享各自的写作心得,探讨在地写作的空间。无论多么先锋、多么纯粹的写作,都处于特定的时代和地方。聚会,具身地讨论,切入彼此日常而不只停留在技术维度的深入交流,就会让这时代和地方的内涵浮现出来,给每个人的写作提出真问题。
与诗歌写作计划“新秦诗”联动现场
无论阅读经验是否丰富,在现场,任何诗歌读者都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参与活动的朋友总能贡献出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分享精彩的故事和经验。有时他们还会因为这首诗而突然想到并念起另一首诗,甚至带来即兴创作。这些由某一首诗派生出的言谈、情绪、记忆和再创作,反过来丰富着这首诗的内涵。这样的时刻不断在“小马路”闪现,让我们更加相信诗歌作为一种公共生活所蕴含的能量。
给中产生活镶文化的金边,疗愈个体的凄惶焦虑,诗歌固然做得到。但诗歌似乎又不止如此。在一起读诗时,我们彼此交换感受和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尽管各自经历不同,但在某些情感共鸣上,我们是如此相似;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正是每个人独特的视角与经历,才让这个世界如此多样与复杂。
“另一个世界并不存在,只有另一种生活的方式”。通过诗歌观照日常生活,建立广泛联结,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课题需要解决。在联结的基础上,推动个人或社会生活发生真正的改变,说起这样的愿景总还觉得有点远。但“小马路”在努力,希望可以做得更多。
(文/脱脱不花,诗人,曾获“第五届全球华人大学生短诗大赛特等奖”,作品见于《诗刊》《青年文学》等。图片来源:“小马路诗歌公园”微信群)
本周主题推荐
书|《只是孩子》
本书以爱情故事开始,以挽歌结尾,是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纽约的一次礼赞。那时,纽约正在逐渐发展为西方世界的文化之都。这本书记述了它的富庶和贫穷,也描摹了它的混混和恶棍。它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神话,勾勒出一幅正在向上攀登的年轻艺术家的画像,而预示着名望降临的序曲也随之奏响。
书|《先锋诗歌档案》
本书用文字、图片全方位记录了朦胧诗之后活跃于中国诗坛的10位顶尖诗人的生存状态,除了收入诗作,制作他们的朗诵录音外,还收入了他们的小传,资料照片,访谈录,各方面对他们及其作品的评论,以便通过形象、声音、文本全方位、立体地展现诗人的生存状态。
刊|《天南》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新思想、新文化和新艺术集中爆发的黄金时代。在所有这些生机勃勃的领域中,诗歌是始作俑者。诗人们守持着物质上的贫困,却分享着精神的富有。本期专题“诗歌地理学”试图以地理学的结构方法,以各地诗人们专门撰写的叙事文本,来再现1980年代的诗歌记忆,为亲历者和后来者们绘制出一幅80年代文化生活的地图。
影|《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
本片从诗人痖弦现下在温哥华的日常生活展开,描绘诗人“退而不休”的文学进行式。同时,拍摄团队也随诗人重返故乡河南南阳,回到童年住居与学校,踏勘古城人文环境,追索诗人生命与诗意的根基。
影 |《嚎叫》
本片为美国“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堡传记片,片名《嚎叫》沿用了金斯堡的同名长诗。艾伦·金斯堡是美国战后“垮掉的一代”文学流派里的代表性诗人。他的代表作《嚎叫》出版后备受争议。本片主要以法庭审判长诗《嚎叫》、金斯堡剖白自己、金斯堡在众人面前朗诵长诗这三个场景,来表现传主金斯堡上世纪50年代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思想。
活动|上海书展·国际诗歌之夜
2024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将延续“老时间、老地方”于8月14日至20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8月16日晚,将邀请多位国际国内知名诗人、作家、学者以及读者举办本届上海书展·诗歌之夜活动。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征集|“破烂儿”征集令:体验物尽其用的生活方式
详情请关注 嘉源海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站在山巅呼唤文学、真实与自由
详情请关注 单读微信公众号
上海·茶话会|仿织之后:上棉十七厂巡游和茶话会
详情请关注 上海外滩美术馆RAM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刘擎×杨潇×郑诗亮:站在世界的十字路口
详情请关注 单读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开启燕东园小楼的历史记忆
详情请关注 讲座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书展|2024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
详情请关注 上海国际文学周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造化 新江南空间艺术
详情请关注 云间第一展厅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芝兰——都市园林一隅
详情请关注 X美术馆 XMUSEUM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Timeless 乡集
详情请关注 坡下猫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洪健:梧桐——重拾花园生活的想象
详情请关注 垄上艺术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记忆的轮廓
详情请关注 丈量宜川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局部
详情请关注 SNAP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上海:瞬间与永恒 1990-1993
详情请关注 Fotografiska微信公众号
北京·读书会|在世界所有建筑成就之上往前推一步
详情请关注 活字文化微信公众号
广州·音乐|大地轰鸣——声音共和3周年纪念演出
详情请关注 声共现场微信公众号
成都·招募|动物志工作坊
详情请关注 小象君微信公众号
成都·展览|父亲,我们如何谈论他
详情请关注 JCAM近悦儿童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长沙·展览|蜉蝣计划——儿童友好、永续行动、社会美育
详情请关注 湖南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合肥·读书会|“叛变”的外卖员
详情请关注 长江和集 TheMixPlace微信公众号
西安·展览|“山的影子——古巴塔个展”
详情请关注 西安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讲座|“旅踪、旧影、新话——约翰·汤姆逊和他的全景中国”
详情请关注 佳作书局微信公众号
线上漫谈|“无人出租车意味着什么”
详情请关注 弘美术馆HONG微信公众号
线上招募|鱼拓画工作坊招募采写共创者
详情请关注 浦口工厂微信公众号
线上会议|葡萄牙Tamera社区水与环境在线会议
详情请关注 家园计划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