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持续高温,谨防热射病

2024-08-02 11: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热射病是怎么回事?

热射病(Heat Stroke)是一种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的严重疾病。长时间在高温高湿天气下活动,极易发生。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热射病是怎么形成的呢?

01

高温高湿环境: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无法有效散热。

02

剧烈运动:在高温下进行剧烈运动(体力劳动或者体育锻炼等),增加体内热量产生,加重散热负担。

03

体质因素:老年人、儿童、孕妇、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热射病。

热射病的分型

01

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精神障碍、脑出血后遗症等)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如环卫工人、交警、封闭车厢中的儿童)等;

02

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如参训官兵、消防员、运动员、建筑工人等。

热射病表现出的症状有哪些?

01

体温升高:核心温度(一般可用肛温代替)常高于40℃,且通过普通散热手段难以降低。

02

意识障碍:出现谵妄、昏迷等症状。

03

皮肤症状:皮肤灼热、干燥无汗,或先出汗后“闭汗”。

04

其他症状: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甚至心律失常、低血压或休克等。

热射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01

热习服:指对热环境不习惯的人,反复经受环境热负荷的作用,生理代偿能力发挥,不适感消失,生理紧张状态获得暂时改善,对热耐受能力提高的现象。适用于驻地官兵,消防战士,环卫工人等不能脱离室外工作环境的人员。热习服具有可产生、可加强巩固、可减弱甚至脱失的特性,所以需要根据工作环境,不断加强。热习服训练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防暑措施,这个过程需要10~14天。

02

减少外出:在高温时段尽量避免外出,尤其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直射下。

03

做好防晒:外出时戴宽边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减少皮肤暴露在太阳下的时间。头部防晒,特别是在10点至16点之间,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

04

增加饮水:适量多饮,特别是出汗比较多的人多饮用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电解质。

05

注意休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06

避免剧烈运动:在高温下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减少体内热量产生。

07

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关注天气预报,关注热指标表,做好高温天气应对措施。

热射病的紧急处理

01

迅速降温: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避免直接接触暴晒的地面,解开衣物,使用冰水浴、冰块冷敷、冷毛巾擦浴,风扇等降低体温。

02

补充水分:甚至清除者给予患者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电解质。

03

拨打急救电话:在紧急处理的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热射病的预防宣传与教育

01

提高公众对热射病的认识:通过媒体、社区宣传等途径,普及热射病的知识,提高公众对热射病的认识。

02

宣传防暑降温措施:宣传防暑降温措施,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增加饮水、做好防晒等,以减少热射病的发生。

03

加强重点人群关爱:对老年人、儿童、孕妇、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进行重点关爱和照顾,提高他们对高温的适应能力。

04

对于室外工作单位和人员,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热习服锻炼,并为工作人员预备必要的防暑降温药品,如矿泉水或者盐汽水、十滴水、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

05

处理好防晒与散热的关系,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总结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通过了解热射病的成因、症状、预防和紧急处理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也是预防热射病的重要手段。

(图片源于网络)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专科分会

作者:赵钢德 金 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审核:王 晖 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感染病专科分会在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防治领域均发挥了积极作用,自成立以来开展针对季节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的诊治、流行病学、预防等学术报告或讲座,极大地提高了从事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防治的各级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分会每年在“318全国爱肝日”和“728世界肝炎日”均组织大型现场科普咨询、科普讲座等科普活动,将正确的医学知识传递给公众。

上海市医学会是有着百年历史的社会团体,以促进医学科技发展、医学知识普及为己任,坚持科普惠民,集中全市优秀医学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全方位推进医学科普宣传,向人民群众传播正确的医学健康知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