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内蒙古,有一个重大突破

2024-08-01 20: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巴丹吉林,终于申遗成功了!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是中国第58项世界遗产,也是内蒙古的首项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没有沙漠类型的空白。 

巴丹吉林是中国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动沙漠。

它的重要标志,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对高度达460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广阔的鸣沙区域以及多样的风蚀地貌。 

巴丹吉林可谓是中国近几年来,申遗历程较为曲折的项目。 

早在2020年,经过国内多轮内部竞争,巴丹吉林锁定了2021年中国的唯一申遗名额,力压之前人们看好的西夏王陵和景迈山,正式申报世界遗产。 

但在2021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无法完成巴丹吉林现场考察,无法给出评估意见,最终导致该项目无法在当年世界遗产大会评估。 

到了2022年,又遭遇了俄乌冲突等因素,再次延期。 

值得一提的是,巴丹吉林是IUCN极力推荐的中国申遗项目,只要不出意外,一定能申遗成功。意外偏偏就出现了,甚至当时的“竞争者”景迈山,都在去年成功实现申遗。 

直到2023年6月,IUCN专家终于完成对巴丹吉林的现场考察,申遗历程总算有了重大进展。 

然而,在今年6月初的评估中,“幺蛾子”又出现了,申遗范围出了小问题。 

巴丹吉林原本申报的申遗区域由4处片区组成,分别为巴丹吉林高大沙山、海森楚鲁、额日布盖峡谷和曼德拉山。 

最初的申遗布局,1为主体,2、3、4则作为一系列地貌演化进程的补充展示。 

但在评估的过程中,专家组认为1的主体就已经充分展示古环境和沙漠演化价值,已具备足够的突出普遍价值(OUV),而2、3、4的面积太小,同时某些属性更偏向文化遗产的范畴,又与主体剥离,不具备全球代表性。 

根据评估建议,申遗范围终稿删除了2、3、4,并将遗产区的范围限定在目前内蒙古巴丹吉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巴丹吉林风景区的范围线内。 

最终,正式审议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该项目满足两项OUV,分别为世界遗产标准Ⅶ和Ⅷ。

历时3年长跑,巴丹吉林终成正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