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敬华提“时代之问”:面向未来,留一个怎样的南京给后人?

澎湃新闻记者 陈珂
2019-01-08 13:42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面向未来,把一个什么样的南京留给后人?”1月8日,政协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第二次会议开幕式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如此发问。

他表示,历史留下了一个厚重的南京,现实赋予了南京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三重身份”,而今后要建设一个怎样的南京,“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回答好的时代之问”。

张敬华给的一个答案是:“创新名城、美丽古都”。这是去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围绕学习贯彻新思想,落实“强富美高”总要求,结合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确立的城市发展愿景。

“如何让美好的蓝图成为现实,进而惠及广大市民百姓?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考题。”张敬华说。

1月5日,张敬华受邀在南京大学商学院2019年新年论坛上做报告时就曾说过,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创新”,因此创新必须是南京下一阶段发展的关键点。

“创新是引领南京新一轮发展的指针,是南京的‘华山一条道’。”张敬华曾表示。

而立足“美丽古都”,则是因南京历来是历史人文底蕴厚重的古都,要发挥好这个优势特色,以区别于其他城市。“否则大家都一个样”,张敬华在上述南大商学院新年论坛上说道。

基于这一城市发展愿景,张敬华在此次政协开幕上表示,要从“五个标识”努力,紧盯提高城市能级这个主攻方向,努力打造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标识,更好彰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魅力与风采。

标识之一是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城市之光,要有矢志创新的追求。

他表示,全市上下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坚持“南京要发展、必须抓创新,南京抓创新、必须争一流”,推动一切智慧和力量向创新汇聚、一切资源和要素向创新集中,矢志不渝争当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他称,要有富于创新的激情。亦步亦趋、因循守旧没有出路。需要改变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点燃创新创造的激情。

“要有激励创新的文化。只有当创新成为南京的文化旗帜和鲜明个性,才能真正支撑起建设创新名城的战略目标。”张敬华说。

标识之二是开放包容的国际风范。张敬华称,南京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最鲜明的特征是创新的开放,最关键的抓手是人才的开放。

因此要制定更加灵活、更具国际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大力推动城市功能体现国际水平、管理服务接轨国际标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升南京面向全球集聚资源的能力。

要在包容中积聚人气。“包容是最具气场的国际范。”张敬华认为,要充分发挥历史名城、博爱之都、和平城市的强大影响力,促进不同文明在南京交流互鉴,吸引各方友人来南京共赢发展,扩大国际朋友圈、提高全球美誉度。

标识之三为卓尔不群的美丽印象。南京具有与众不同的城市风貌,必须大力彰显“自然山水韵、古都文化魂、国际现代貌”的南京气派,把卓尔不群的美丽印象呈现给时代、展现给世界。

美要美在恢弘大气。用古今交融的理念来擘画城市,提升城市规划的系统性、国际性、标识性,提升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水平,使南京既有古朴感又有现代感、既厚重大气又协调美观。坚持在全域统筹中疏解老城功能、完善新城新区、建设美丽乡村,充分展现“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空间布局,推动南京真正从倚重江南的“秦淮河时代”迈向拥江发展的“扬子江时代”。

美要美在精致精细。用绣花功夫和工匠精神来雕琢城市,加大基础设施补缺补短力度,抓好城市绿化彩化亮化美化,推出更多代表城市形象的精品力作。从百姓关注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改进城市管理,为城市运行和城市治理装上“智慧大脑”,把精细化要求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于细微处见态度、见精神、见成效。

美要美在生态宜居。用绿色坚守来呵护城市,保护山水城林自然格局,完善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让整个城市蓝天常在、绿水环绕、青山掩映,努力呈现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南京。

标识之四是独具魅力的人文气质。文化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是一座城市最根本、最持久的魅力所在。

“南京古为天下文枢、今有千年文脉,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这是不可复制的独特禀赋与竞争资本。”张敬华说,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回答好传承与弘扬的命题,真正让文化成为世界读懂南京的窗口、成为南京走向世界的桥梁。

标识之五是更有品质的幸福生活。要抓紧抓牢富民增收、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重点工作,尽快补上生态环境这一突出短板,要聚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切实增强省会城市服务功能,治理特大城市发展痼疾。

“让所有工作生活在南京的人,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张敬华表示。

    责任编辑:李克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