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林培钧与伊犁野果林的不解之缘 | 史海钩沉(47)
【中国绿发会讯】林培钧,是一位杰出的中国植物学家,1928年8月生于四川省宜宾市。他毕生致力于新疆伊犁地区的野果林研究,为保护珍贵的生态环境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24年7月底,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博士在深圳出差途中读到林先生的《我的56年科技工作主要编目》(1954-2010年其中53年在伊犁)资料,深有感触,特撰此文,收录入绿会《史海钩沉》系列,供后来者参考、共勉。
【求学之路】
1954年,林培钧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毕业后,怀揣着对果树的浓厚兴趣,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工作之路。新疆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深深吸引了他,也为他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扎根新疆,潜心研究】
到达新疆后,林培钧先是分配到和田基层农技站工作了两年,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1957年被分配到伊犁地区组建新的园艺站。伊犁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着种类繁多的野生果树林,这片宝贵的自然遗产引起了林培钧的关注。他从田间技术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深入到天山深处,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野果林研究生涯。
【发现的荣耀:伊犁的野欧李】
野果树是众多栽培果树的祖先,蕴含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些基因是培育新品种、提高果树抗病虫害能力、适应气候变化等的重要资源。通过对野果基因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培育出更优质、更耐寒、更抗病的果树品种,为人类提供更丰富的果品资源。 野生果树经过千百年的自然选择,形成了独特的适应性。人工栽培的果树虽然产量高,但其遗传多样性远不及野生果树。而且,通过对野果林的研究,我们可以追溯果树的起源和进化过程,加深对生命演化的认识。可以说,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些宝贵的野生果树种质资源,是巨大的基因“宝库”。
林培钧孜孜不倦地研究伊犁地区的野果林,取得了累累硕果。一项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植物学界 - 林培钧和夫人施丽在伊犁新源县野果林调研时发现了野生欧洲李!欧洲李的野生种一直是世界果树学者的争论焦点,林培钧的发现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同时也让伊犁地区成为了世界落叶果树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
【科研硕果累累】
林培钧不仅仅满足于这一重大发现,他继续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伊犁地区的野果林资源。他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山野果林资源 - 伊犁野果林综合研究》,出版了专著,详细介绍了伊犁野果林的分布、种类、价值等各个方面。2001年,该书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国家“十五”重点图书。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伊犁野果林的独特之处。
在1954-2010年期间,他有53年在伊犁,在林老的建议和积极呼吁下伊犁州政府将伊犁新源县野果林中最宝贵的1500亩划为新疆天山野果林资源圃用于保护和研究,为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果树产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还培养了一大批果树研究人才,为伊犁地区乃至于全国范围的果树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2004-2010年,他主要研究天山野果林资源和资源圃建设项目,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种质资源提供了诸多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政策建议。
1954年大学毕业前夕
【保护生态,永续发展】
林培钧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他深刻认识到野果林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积极倡导对伊犁野果林的保护工作。他为建立伊犁野果林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而奔走呼吁,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林培钧始终坚持着科学研究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的原则,这一系列的不懈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自然财富。
林培钧的故事,激励着许多后来者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他用大半生的心血研究伊犁的野果林,揭示了其背后的科学奥秘,并为这片珍贵的自然遗产筑起了一道坚实的保护屏障。林培钧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科学家,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留在历史之中。特以文本,致敬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资料提供 | 周晋峰
整理 | Wendy
编辑 | 绿茵
本文来自“中国绿发会”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