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青报头版聚焦:以文化筑巢引青年凤翔,上海奉贤文化崛起中
上海奉贤文化崛起中:以文化筑巢,引青年凤翔
上海南部郊区奉贤区,近年来频繁登上上海文艺范儿“顶流”位置。很多人想象不出,这个城市郊区,如今如何能与“文化”“潮流”沾上边。
最早出圈的是奉贤博物馆。明明身在郊区,却总想着与大博物馆一较高下。它先后引进了“雍正故宫文物大展”、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等。这个区级博物馆喊出了“小馆办大展”的口号,展览人流数以十万计,门票靠“秒杀”。它的雄心壮志,是奉贤决心走文艺范儿的一个侧影。
随后,以“庄行蜜梨”出名的庄行镇要搞音乐节,青年社会组织南塘戏剧社请来20多个戏剧社一起在奉贤各个乡村演话剧,九棵树艺术中心引入电子可变混响系统,成为全国森林剧院的“天花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奉贤的改变,正是源自一群回乡年轻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而这里越有文艺范儿,回归的年轻人就越多。
走,去奉贤玩;走,回奉贤
“走,去奉贤玩”,这句话要是放在10年前,很可能会被人怼回来,“奉贤有什么可玩的?”放在今天,对方很可能会说,“博物馆票抢好了吗?网红餐厅餐位预订了吗?”
奉贤正在发生的,是一个上海南部乡村的文化崛起故事。奉贤现有户籍人口约56万人,外省市来奉常住人口约57万人。但奉贤博物馆办一个展,人流量动辄就是30万人,甚至近百万人。
奉贤博物馆团支部书记王姗姗是90后,她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博物馆和美术馆学专业。毕业后,她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了一段时间,又回到上海,在位于市中心的上海历史博物馆工作,但她最终的落脚点在老家奉贤,“过去觉得奉贤没什么合适的工作机会,但现在不同了”。
奉贤的经济在上海16个区中不算发达。“刚回来时,我在奉贤区文广局工作,跟着局长参与区级美术馆的筹办,很困难。”王姗姗说,后来奉贤开始建设奉贤新城,在新城最核心的地段重建了奉贤区博物馆,配置了很好的硬件条件。
渐渐地,区级青年文化人才库建起来了,年轻人逐渐回流,“我们团队68%的职工都是35岁以下青年,领导又放手让我们发挥,干劲很足”。
博物馆虽小,年轻人的心却很大。他们办第一个展时,就想跟文博界“天花板”故宫博物院合作。领导去北京学习,年轻人就跟着一起去,软磨硬泡,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自己文物不多,就借别人的东西过来办展;遇到新冠疫情,展期来不及时,年轻人都自己上阵通宵布展,自己带队去对方馆里“拉货”。
“我们起点比较低,从头开始干,从不把自己框死,从来不说自己有什么展是不能做的、接不了的。”王姗姗和团队里的年轻人一起创新,他们把沉浸式戏剧、剧本杀引入博物馆,把考古工作、古代历史与当代青年紧密联系起来,甚至还搞起了博物馆Citywalk。
以奉贤博物馆为原点,整个上海南部片区变得“City”了起来。
南部乡镇变身上海“戏窝”
奉贤区的南桥镇在文艺界人士的眼中,是一个“戏剧集散中心”。上海戏曲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军把南桥形容为上海戏剧版图上的“戏窝”。
“一个地区戏剧事业的发展,不仅仅要靠一批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编剧、导演、演员以及相关的艺术人才,还必须有优沃的戏剧土壤、明朗的政策导向与良好的机制保障。”陆军说,南桥这个“戏窝”所展示出来的种种姿态“可圈可点”。
人才方面,这里有一个“南塘戏剧社”,社员大多不是专业人才,但他们创排的《桃源村纪事》《青春禁忌游戏》《午夜心情》等一批戏剧,优化了南桥的戏剧土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青年社团管理规范,让奉贤变得洋气,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
政策导向方面,奉贤花大力气在一片空地上,盖起了奉贤区博物馆以及博物馆隔壁的“南上海艺术名片”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以下简称“九棵树”)。年轻人可以在室内剧场、户外剧场演出话剧、戏曲、歌剧、舞剧、交响乐以及综艺。
团奉贤区委发布的奉贤“活力指数”显示,该区两年内指数从86.88上升到了87.42,总体处于上海中等偏上水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南上海文化高地”是各路青年人才观察奉贤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海外博士看奉贤”“招才大使看奉贤”“欧洲科技企业代表团路演活动”等数十场“走进奉贤”系列活动中,南部区域的文化氛围、青年友好社区氛围,对青年人才颇具吸引力。
“青年人才一方面需要价廉物美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尤其看重文化生活。”团奉贤区委书记王滢涛告诉记者,当地团组织每年都会举办名校学子“凤归巢”成长成才计划,那些最终愿意留在奉贤工作或者创业的青年人才,不少都是被奉贤浓郁的社区文化氛围所吸引,“他们周末不用担心自己或者孩子没处玩,奉贤有很多有意思、有价值的活动可以参加”。
南塘戏剧社志愿者俞双玲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她到奉贤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可以让她低成本地延续自己的戏剧爱好,“看着戏剧社一点一点成长起来,60-80元的门票,我们的剧能有九成上座率。市区很多剧都没有这个效果”。
戏剧社成立多年来,得到了奉贤团组织的多种支持。初期阶段在九棵树的“豪华剧场”演戏,通过团组织联系给了免费场地。名气起来后,经团组织介绍又与地方政府各部门开展合作。
奉贤乡村的文旅振兴方案,很多都是南塘戏剧社出策划案、现场执行演出或音乐会、抖音直播等;奉贤社区里的“小小戏剧家”活动,也由南塘戏剧社来执行,政府付费购买服务,免费给奉贤孩子做舞台培训。
巅峰活动“南上海戏剧嘉年华”每年都会邀请全国20多家戏剧社来奉贤各个农村演出,从2018年坚持至今。
新城建设少不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奉贤地处上海西部门户,发展起来却并不容易。从交通出行情况来看,奉贤新城90%的出行在周边10公里范围内,与上海中心城区联系相对较低。
近年来,该区遵循教育、人才、创新的根本发展法则,先是建起奉贤新城,后又在新城内打造了集聚众多化妆品和大健康产业领军企业的“东方美谷”,随后又在东方美谷产业园周边打造九棵树、奉贤博物馆以及高端五星级酒店、低密度生活社区等,尝试把奉贤新城变成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曾强调,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依托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奉贤这个上海郊区变年轻了。
来自奉贤区文旅局的数据显示,上海美术馆分馆、奉贤区文化馆西馆、奉贤区非遗展示馆等正在建设中,“奉图深夜书房”今年将新增20家,儿童友好城市新空间新增8个,“市民艺术夜校”奉贤分校有6家也正在打造中。
“过去,来这边游玩的人相对较少。”九棵树艺术中心总经理陈西加告诉记者,随着奉贤新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这里现在各种自制剧、节假日活动参与人数越来越多,过去4年有200多万人次游客到访九棵树参加各类艺术活动。今年下半年,九棵树还将与团奉贤区委合作推出“狗狗嘉年华”活动,把更多城市里的年轻人吸引过来。
陈西加是奉贤新城最早一批“青年建设者”,她说:“九棵树是全上海占地最大的剧场,里头有商业、餐厅、咖啡厅、书店,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艺术社区。这里一年的演出和活动有540多场。”
“我们50多人的团队几乎都是年轻人。”她介绍,奉贤过去很难招聘到艺术类人才,但现在,00后愿意在这里工作,“经济发展、文化事业发展,人才开始回流”。
九棵树演出中心项目主管沈婷就是从上海市区一家知名娱乐经纪公司回流到奉贤的青年人才。2020年,她到九棵树参加一场郎朗的音乐会后,决定回奉贤工作。
“突然发现,一向平淡的家乡突然多了一抹色彩,而且很有创造力,愿意给年轻人施展才华的舞台。”沈婷刚开始联系艺术家来奉贤演出,要向对方解释半天“奉贤的好”,现在,提到“九棵树”,不少艺术家都会点头表示知道这里,“挺自豪的”。
“我们长期与团奉贤区委合作,一起搞宠物能量周末、青年能量周末、逃离城市计划等,都是大家一起头脑风暴想出来的。”沈婷说,虽然奉贤的平均工资相比市区有一些差距,但这里的工作有成就感,在奉贤生活也有幸福感。
记者手记:超大城市郊区的青年回流之道
像奉贤这样的上海郊区,发展起来并不容易。它距离市区远,奉贤人才凭什么愿意放弃上海中心城区便利的生活设施、优质的教育资源、时尚的城市气息,回到这里工作、生活?
经过不断发展,奉贤新城现在既有企业可以为年轻人提供颇具前景的工作岗位,又有低密度低容积率的优质住宅,还有奉贤博物馆、九棵树艺术中心这样能接大项目,也能服务周边居民搞周末活动的文化设施。
青年文化人才的回流,也增强了奉贤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奉贤的发展,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梦想,离不开一个个青年“身边就有文艺范儿”的小目标。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