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上海出发——百年中国油画掠影”策展随想

陈翔
2024-07-30 19:12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文艺 >
字号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上海在中国油画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正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出的“从上海出发——百年中国油画掠影”展览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的延伸,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美协、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油雕院联合主办。

“从上海出发——百年中国油画掠影”展览以上海的视角呈现出中国油画的发展历史,从上海出发,不仅仅是指早期莘莘学子从上海出发赴日、赴欧学习艺术,也意味着中国早期油画真正的起源地是在上海。那么,为什么是上海呢?

展览缘起

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以下简称全国美展油画展)和“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同时在上海举办,创造了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以下简称全国美展)历史上一个新的纪录,即一个城市同时承办全国美展的两个展区。对于上海来讲,今年无疑是美术大年,无论是从吸引全国甚至全世界美术界人士前来上海参观画展或者通过网络关注上海,还是从推动上海本地的美术事业、产业发展,都是一个极好的契机,当然,这也是宣传上海、扩大上海形象的一个极好的契机。

刘海粟 北京前门 1922 油画 79.8×64.4cm 刘海粟美术馆藏

上海在中国油画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无论是中国油画的发源、发展,还是转型、转化,上海不仅是中国油画的策源地,还主导了其早期的传播、融合、转型,是中西融合的实验场、知识传播的大平台、人才培养的孵化园、新兴艺术的用武地。关于上海在早期中国油画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很多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形成了令人信服的学术成果,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展览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历史事实以及最新研究成果。而今年全国美展油画展区落地上海,恰恰给了上海一个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这里至少有两层意义值得挖掘:一是全国美展之于上海的意义,二是中国油画之于上海的意义。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展览现场

从历史上来看,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美展,是1929年4月10日上午10时,在上海国货路(今普育西路)新普育堂开幕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其中,油画作为西洋画的主力军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这次的全国美展在上海举办意味着它回到了自己的始发地!

据考证,西方油画传入中国应该不会晚于明朝万历年间,但是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成批培养出本土油画家的,是在被徐悲鸿称之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的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的土山湾画馆,它不仅设立了中国早期西洋艺术教育机构,还培养出了徐咏青、周湘、丁悚、杭穉英、张充仁等近现代中国艺术先驱,国画家任伯年亦曾在该馆学习素描和速写。所以,这次的“全国美展油画展”在上海举办,意味着中国油画回到了自己的孕育地。

吴法鼎 海滨  1914  油画  26×34.8cm 中国美术馆藏

资源整合

四家主办单位分别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刘海粟美术馆和上海油画雕塑院。在“大美术馆计划”的引领下,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打破壁垒、统筹联动,领航国有美术机构,组成航母舰队重装启航。这是上海的市级美术专业机构强强联手、资源整合的一次重大创新之举。在学术力量深层融合、藏品资源充分共享上,各单位携手共进,密切配合,在最高标准的原则上,以翔实的历史文献和珍贵的绘画原作,以兼具历史质感和现代审美的展陈方式,用最快速度、最短时间、最少资金在全国美展开幕同时开启展览,充分体现了上海速度、上海品位和上海格局。

海报

展览展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中国油画作品以及珍贵文献一百五十多件,这些作品或来自各主办单位,或来自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广东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山东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美术馆)、常熟市文化博览中心(庞薰琹美术馆)、宁波美术馆、朱屺瞻艺术馆、上海市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等各地美术机构以及包括艺术家家属在内的重要的个人收藏,可以说是集中了全国的中国早期油画藏品,其中不乏重要作者的代表作品,不仅涵盖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不可或缺的里程碑之作,也包括了一些几乎被历史尘埃湮没的早期油画家的珍贵作品。

何以上海

展览以上海的视角呈现出中国油画的发展历史,从上海出发,不仅仅是指早期莘莘学子从上海出发赴日、赴欧学习艺术,也意味着中国早期油画真正的起源地是在上海,这里说的起源并不是指油画进入中国,也不是指中国最早的油画家的产生,而是指中国油画真正成型并发展,它的起源在上海。前后两者不仅是不同的历史事实,它们的意义也有很大不同。那么,为什么是上海呢?

从中国历史上地理学来看,上海是一个新兴城市,虽然说在唐代就有了青龙镇,但是实际上跟现代意义上的上海本身的关系并不大,不仅指行政区划的归辖,主要还是指文化属性上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海派文化的形成使得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版图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标识着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向,也就是说,中国现代文化真正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突破和超越,是从上海开始的,而这种突破和超越,是基于上海已经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意识形式。

“从上海出发——百年中国油画掠影”展览现场

上海是一座新兴的城市,一座移民的城市,同时又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具有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的特点。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一些海洋文化的特征,比如开拓性、交流性、商业性和逐利性,而这些特性,恰恰是传统农耕文化所缺乏的。无论是法治环境、道德规范、生活方式,还是宗教信仰、科学意识、哲学观点,五方杂处的上海在不确定性中形成了自己的现代化体系,而这种体系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不稳定的流动性,或者说是在流动性中体现出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既兼具了江南文化的遗脉,也融合了外来文化的优势,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尽管这种文化现象因其超前性而从一开始便被嘲讽和贬损,但是顺应时代大势、迎合社会巨变、面向世界潮流的海派文化终究成了中国新文化、新艺术的引领者。

现代转型

在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中,上海的西洋画应运而生。实际上,从一开始,西洋画就显示出与传统中国绘画迥然不同的特性,这种不同不仅是指工具、材料或观念,更在于对于绘画的本质认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而西洋画在上海的崛起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在绘画领域,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过来说,西洋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不过是社会转型大潮中的一片浪花。

土山湾是外国传教士设立的孤儿院,而土山湾画馆则是设立在孤儿院里各个工场中的一个。孤儿到了十二三岁,孤儿院会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志愿以及需要分配到各个工场,这些工场包括画馆、印书馆、木工部、五金部、鞋作等,目的就是为了在孤儿在长大走进社会后可以有谋生的手段,而这些工场的设立也对应当时社会的比较基本的需求。换句话说,这些工作是社会上需求比较多的,孤儿们掌握了这些技能,基本就可以在社会上生存立足了。因此我们可以注意到至少两点:一是社会需要绘画的人才,特别是西洋画的人才;二是画馆的设立本意不是培养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家,而是应对社会需求的画工。本质上,绘画作为一种谋生技能,和木工、鞋作没啥区别。

画作为传播的工具,是画之所以存在的基本理由;但是在古代中国,绘画又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那就是文人士大夫的业余遣兴,目的是修身养性。卧游也好、畅神也罢,都是精神世界的高级追求,这已经远远脱离了世俗生活的基本需求。尽管民间绘画依然活跃,但是传统中国画的主流却是越来越精神化、精英化,尤其是诗书画合二为一的要求让它成了文人墨客的势力范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绘画大家绝大多数都是文人和权贵,而大量的优秀民间画工、职业画家泯然无闻的重要原因。

上海开埠以来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外来势力的强势霸权,在文化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裂变,客观上迫使本地的文化迅速地向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现代形态转变。上海的工业化、商业化、全球化,促成了它的现代化转型,使得它与中国传统社会形态拉开了距离,它的城市文化特点越发凸显,农耕文化从此式微,这也成为海派文化现代性的一个显性特征。随着这种转变,人们对于绘画的看法也随之发生根本的改变,那就是把绘画重新拉回到现实,成为可为现实服务的工具。绘画不再用来修身养性,不再是文人墨客圈子的宠物,而要成为传播新知识、输送价值观、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渠道。在这样的要求下,讲究笔墨情趣和出世态度的传统中国画显然不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西洋画的科学训练方式与传统国画师徒传授方式不同,它有标准化、规模化的特点,同时以素描、色彩为基础的西洋画从解决造型入手,可以应对各类题材,不像传统国画山水、花鸟、人物之间鲜有通才。西洋画因此而迅速崛起,成为都市文化和商业社会的刚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商业广告、舞台布景、报刊插图等绘画样式在上海异常繁盛的历史事实中清晰地看到,这也是上海第一代西洋画家很多都是月份牌、画报插图、商业橱窗、舞台布景高手的原因。

西洋画对现实需求的高适应性使得它在海派艺术从精英向大众转向的大趋势中占据C位,也顺理成章地融为海派文化的一部分。有意思的是,海派知名画家中有不少跨界中西绘画且能兼善者,比如张聿光、刘海粟、汪亚尘、林风眠、朱屺瞻、关良等;而海派早期领袖任伯年,据考曾在土山湾学过素描。当绘画从中国传统文人权贵的审美圈中解放出来,落实到西方语境中的绘画观念和实践中时,中国绘画的现代性便由此而形成。最新的世界艺术潮流在上海会有及时的反应,绘画中的现代主义既在上海引起争论,也在上海落地生根,使得上海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现代主义的实验场和孵化地。上海这座城市为这种现代性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和丰饶的土壤,因为这里不仅有人才培养机构、有艺术产品供销市场,更有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出版、印刷、制造、传媒、通信、交通等便利环境。上海,不仅是中国的上海,也是世界的上海。

“从上海出发——百年中国油画掠影”展览现场

当绘画不再是文人墨客升华自己精神世界的工具和手段时,艺术家的为人和画艺便被自然而然地一分为二了。中国传统绘画对于人品和画品的关系其实无非是强化对作者的人格要求,人品决定画品的底层逻辑还是绘画的功用问题,从早些时候的“成教化,助人伦”,到后来的“自娱”,这些对绘画功用的认识决定了对作者的高标准。所以有宋四家中蔡京被蔡襄取代、元代以元四家为代表而不提赵孟頫等历史故事。而我们看西洋画历史,有些名垂青史的艺术家不要说是社会的道德模范,有的甚至连安分守己都算不上,这种技道分离的现象在中国传统绘画语境中是难以想象的;另外,在中国传统绘画语境中,职业画家极少可以跻身社会上层,而占据主流的,绝大多数是文人或权贵。而在上海,现代化的社会意识形式解构了农耕文化中被固化了的社会阶层,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专业技能获得财富资源和社会地位,实现了阶层跃升的可能性,这是现代社会对于人的价值的新的判断认定。

林风眠 《风景》年代不详 油画 42×44cm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藏

虽然油画是外来的画种,但即使在早期的中国油画家那里,油画的本土化一开始就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这种追求不仅仅表现在画家所描绘的题材内容上,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管是在艺术观念还是具体技法上,都在有意识地融入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比如对于线条的有意无意地强调、对于笔触书写性的追求、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造型的偏好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绘画的现代化进程尽管是外来势力强势推动,是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一种转折,但是通过一代代艺术家的努力,这个过程保持了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使传统文脉免于断裂;当然,我们也可以很欣慰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和融合出新能力。深埋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外力冲击下,依然保持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和核心力,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生命力和核心力,使得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依然充满活力。

中国早期油画从海外引进,在上海落地生根、发芽开叶、散花结果。上海曾经是中国西洋画创作、创新、培训、展出、交流、传播的中心,而海派文化和上海油画相互成就,引领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现代化。上海油画一直秉承着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的特性,一直保持着国际化、都市化和海派化的品格,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面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主题性创作中,上海油画家的作品也往往以兼具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表现独树一帜。

以史为鉴

这个展览是从上海的视角对中国百年来的油画历史做一次总体上的回顾,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的作品,也呈现了许多历史文献,同时也亮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体现了最新的中国油画史的研究成果。

“从上海出发——百年中国油画掠影”展览现场

这个展览在策展之初,就有意识地和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联系在一起,有意识地把早期中国油画在上海的发展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海派文化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当然,也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化转型联系在一起。在一个超越绘画艺术本身的更开阔的范围里来审视中国百年油画的历史,我们可以在艺术本体之外看到更多的东西,得到更多的启发。

“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在举办了两年后,今年将迎来它的海派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海派绘画与岭南画派的比较研究展,通过了海派绘画与京津画派、岭南画派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海派绘画的历史价值和本质属性,以及由此而演化出的品格特征。作为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海派绘画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历史转型的重要引领者。海派文化的现代化本质也成为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最重要的标志,这种现代化虽然是由西方语境中的现代化所引发,却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来实现的。

在中国,上海的历史并不长;有意思的是,上海要追溯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就不可避免地要模糊曾经的行政区域划分。事实上,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而言,上海并没有太多值得炫耀的;但是,就中国现代文化艺术而言,上海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源地,中国的油画、水彩、新兴版画、漫画、连环画等艺术样式都发源于上海。

以史为鉴,就是要通过对历史的梳理研究,看一看对今天有什么启发,怎样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推动艺术探索。今天我们面临的很多艺术问题,当年的前辈们也曾经遇到。今天,我们比前辈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开阔的眼界、更自信的立场。历史不是包袱,而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以更好地面向未来。

注:作者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原馆长

 

    责任编辑:李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