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足巴掌大的鼻烟壶里,画出《清明上河图》 | 宝藏守护者

2024-07-30 16: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自古代,与现代生活一脉相承。一座有着丰富非遗文化的城市,其生命力也丰盛蓬勃。截至2023年12月,罗湖共完成了7批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评定工作,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11项、区级项目28项。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技艺,就藏在高楼长巷之间,非遗传承人就像是生活在繁华都市的“宝藏守护者”,一寸匠心,守护文脉。

“宝藏守护者”系列推文,讲述罗湖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以文化赋能城区建设,挖掘城市底蕴,展现魅力罗湖。

 

13年前,一部《步步惊心》火遍全国

剧中四爷送给若曦的定情信物

是一个亲手绘制的玉质鼻烟壶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

鼻烟壶上的三只卷毛小狗

不是印上去也不是刻上去

而是把画笔伸进壶身里画出来的

这项神奇的传世技艺就是 “内画” 

小小一个鼻烟壶

勾画出气象万千

小到一株草,大到磅礴山河

技艺之精妙,成品之精美

几乎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

而今,这项技艺正搭乘着

罗湖非遗之风在深圳传续

 

一帆,原名王蒙良,号壶盛苑主人,内画艺术家,深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帆内画代表性传承人。1968年7月出生于河北省文安县左各庄镇,1982年进入河北美专学习,1985年在天津美术学院深造,1986年进入河北省廊坊市工艺美术品公司开启内画生涯,1992年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深圳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从事内画创作及展示,自此扎根深圳为内画新生开辟新的沃土。王蒙良在师承京派、冀派内画创作技法的基础上,创新“内画油画透壁”技法,其艺术特色是精皴细染、造型准确、古朴细腻、清新淡雅,在肖像题材方面的创作尤其突出,主要作品有《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春天的故事》等。

 

内画艺术起源于画鼻烟壶。鼻烟壶多为水晶、玛瑙、料器等透明或半透明材质,比手指头还要小的瓶口,探进一支特制毛笔堪堪合适。画家在盈寸内壁上倒勾、作画,其技法包括皴、擦、染、点、勾、撕等,运笔有快、慢、轻、重、提按、转折、畅涩、方圆等技巧,和国画创作一脉相承。

说内画离不开鼻烟壶。1696年,康熙设立第一个玻璃工厂,专门制作鼻烟壶,赏赐给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乾隆时扩大了烟壶的选料范围,由料器(玻璃)、瓷器发展到象牙、琥珀、珊瑚、玛瑙、水晶、竹根等;嘉庆年间,内画鼻烟壶工艺出现,工艺技术达到极高水平,涌现出众多技艺超群的画师,并在之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京派、冀派、鲁派、粤派,到咸丰时有了进一步发展。约1890年到1945年间,内画鼻烟壶的制作发展达到高峰,出现了号称“四大内画名家”的周乐元、丁二仲、马少宣、叶仲三,各有千秋。

► 王蒙良的内画鼻烟壶作品,点击放大观看细节。

 

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不足巴掌大的鼻烟壶内能勾勒出惟妙惟肖的花草鱼虫、山河人像。在王蒙良的非遗文创工作室里,我们有幸一睹内画鼻烟壶的精妙传神,人像轮廓立体、栩栩如生,动物皮毛逼真、纤毫毕现,花鸟枝瓣细腻、摇曳生姿,书法刚柔并济、行云流水,山河也磅礴广阔、巍峨雄壮。一个内画鼻烟壶就是一个艺术品,经得起反复观摩、欣赏。王蒙良表示,制作内画,考验的不只是细心、耐心、专心,还有一颗坐得了冷板凳的赤诚匠心。

每每说起自己和内画的缘分,王蒙良的思绪就从车水马龙的繁华深圳飘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河北小镇。自幼酷爱美术的王蒙良在家乡素有“小画家”之称,最开始接触绘画是因为看到哥哥在垫土炕的油布上作画,耳濡目染之下也拿起画笔,自此走上绘画之路。

► 王蒙良的内画鼻烟壶作品,把狐狸的灵动和老虎的霸气描画得淋漓尽致。

1982年,王蒙良进入河北美专学习,1985年到天津美术学院深造,1986年,他在同窗师姐的引荐下进入河北省廊坊市工艺美术品公司,师从京派内画领军人物刘守本进行学习。“我们车间一共有40多名学徒,全都在学内画,因为基本有绘画基础,学习起来不会特别难,画好后交给公司出口到国外,既能打磨技艺还能挣点生活费。”王蒙良说。

“那时候每天都是没日没夜地练习,一睡醒就练、画完了就睡、睡醒接着画,经常画到半夜。”王蒙良说,“晚上十二点到凌晨三四点是我们最有创作激情和灵感的时候,别人都睡了,我跟两个师兄弟把窗户糊起来,把台灯拿到被子里蒙着头偷偷画,那个场景我至今难忘。”别人学起来需要一年半载的技艺,王蒙良仅用半年时间就熟练掌握,便是因为有这样的恒心和毅力,有发自内心的对内画的热爱和专注:“我始终揣着一种情怀,我喜欢内画,我热爱这门技艺,我想做好做精,不管能挣多少钱。”

► 左右滑动查看王蒙良的代表作品——系列内画鼻烟壶《清明上河图》(局部),原作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以五米多长的画卷绘制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王蒙良将其腾挪到16个高9.5cm、宽5.5cm的鼻烟壶上,画面清晰、纤毫毕现、高度还原。

1988年,王蒙良入围河北省内画艺术精英大赛决赛,受邀前往石家庄去进行最终环节的创作,那次比赛也成为他和冀派内画结缘的重要契机。多年来承袭京派内画技艺的年轻画家得以近距离见证冀派内画的精妙雕琢、生动细腻、包罗万象,不同于京派的朴拙落实、古典厚重,前者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

王蒙良介绍道:“他们创新地把给黑白照片上色的油彩颜料运用到内画里,而我们当时用的大多是普通的国画颜料,两者画出来的效果很不一样。冀派画法就能达到飘逸自然、层次分明的效果,没有厚重堆积,放在灯下看很通透,富有立体感。”值得一提的是,那次比赛的入围选手中有很多后来都成为了内画名家,使得这门技艺在全国开枝散叶。

1992年,王蒙良南漂来到深圳,和同时期的众多民间手工艺人一样,在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从事非遗静态表演。据介绍,当时的中国民俗文化村有“徽州一条街”,表演者来自全国各地,涵盖泥塑、指纹画、内画、面塑、木雕、剪纸、糖画等,一条街看尽民间艺术绝活。

2000年,王蒙良入驻罗湖商业城进行内画创作及展示,一待又是十余载。在这期间,他多次受邀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英国、新加坡进行非遗内画交流展演展示,一批批来自海内外的年轻人向他拜师学艺。深圳、罗湖对非遗文化的关注重视和改革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区特质及人文环境,为内画艺术的发展传承提供了成长沃土,也让王蒙良的理想和坚守有了寄托之处。

► 点击放大查看王蒙良的代表作品——系列内画屏风《春天的故事》,耗时两年半进行创作,通过21幅屏风42个画面,展现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到国际化现代大都市的蜕变历程。五组色调描画不同时期的深圳,从早起的海上渔民,到建设兵团来深开拓荒地,到改革开放唱响春天的故事,到快速发展的深圳夜景璀璨、高楼林立,最后是展望新时代的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细节满满。

装有十几根内画笔的锦盒、数个水晶雾色鼻烟壶、五颜六色的颜料,摆于工整案几之上,便是王蒙良创作内画的全部工具。说起不同笔的特性,王蒙良侃侃而谈:“过去内画笔都是用竹子来做的,现在会用到狼毫、羊毫、羊毫,大小不一,用法也各不相同,工具不算复杂,重在手艺。”

“饭没吃饱的时候,谈艺术太虚。”王蒙良被深圳这座城市的开放精神耳濡目染,在内画传承和创新上始终有着自己的心得和坚持,他眼中的内画并非小众艰涩的阳春白雪,而是深入寻常百姓身边、人人皆可感受体悟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载体。

“梅兰菊竹”四君子系列的清雅摆件、细节如丝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鼻烟壶、和中国结相融合的吉祥挂件、以古典名画为描摹原型的内画屏风……多年来,王蒙良结合市场需求,持续探索内画艺术衍生品,让内画以丰富形式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古典隽永的非遗之美为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增添人文魅力。

 

► 王蒙良带着内画技术走进校园,让孩子尝试着用画笔绘出壶中世界,把内画艺术带出国外走向国际,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非遗文化的神奇与精妙。

 

非遗小科普:内画

 

内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玛瑙等材质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壶坯内壁上,手绘出山水人物、花鸟草虫等细腻图案,或写上真草隶篆、诗词文章,笔触精妙,风格多变。

中国内画技艺发展至今有近300年的历史,按地域分为“京、鲁、冀、粤”四大流派,其中冀派内画由王习三创立,也称衡水内画。2006年,衡水内画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北衡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之乡”。2008年6月7日,内画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息来源:罗湖区融媒体中心 文/图 李莹莹,罗湖区文化馆,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

统筹整合:罗湖发布

编辑:李莹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