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7月译著联合书单|我用中文做了场梦

译著联合书单
2024-07-31 10:41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文明的经纬:纺织品如何塑造世界》

[美]弗吉尼亚·波斯特雷尔著,张洁译,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揭示纺织与人类文明关系的作品。从古埃及的羊毛到中国的丝绸,作者讲述了布匹贸易如何塑造古代社会、纺织业如何推动社会革新。她通过考古、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以及亲身实践和深入访谈,为读者带来对纺织历史的全新认识。

《第一次:30件开创性作品的艺术史》

[英]尼克·特伦德著,孙晓雪译,方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艺术史上第一次描绘微笑的作品是如何出现的?第一幅女权主义作品是什么?第一幅反战作品呢?第一幅亲吻主题的作品表现了什么场景?第一幅镜像和第一幅自画像呢?……艺术史学者尼克·特伦德博士通过30件开创性作品和它们的关联作品展开讲述,揭示出艺术家是如何创作出这些“第一次”的,以及这些作品后续的传播和影响,带领读者开启一种走进艺术史和理解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新方式。

《铭石为景》

[美]韩文彬著,王磊、雷司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主张在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中,对中国的摩崖文字开展综合研究。该书将摩崖文字纳入先秦至现代两千余年的书作发展史,详细讨论了东汉到盛唐的四组摩崖案例——汉中石门石刻、山东郑道昭题刻、山东北朝刻经及泰山唐代石刻,对中国文字景观的历史脉络与视觉意义做出了具建设性的跨学科观察。本书为2010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作品。

《美国个人主义的根源:杰克逊时代的政治神话》

[美]亚历克斯·扎卡拉斯著,罗鸣、王一鸽译,时刻人文|东方出版中心

个人主义是美国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之一,今天其影响力无处不在。本书作者深入剖析了安德鲁·杰克逊总统时代的政治辩论,揭示了个人主义思想如何在当时萌发,并深刻影响了美国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休谟的人生智慧》

[英]朱利安·巴吉尼著,杨春丽译,译林出版社

在本书中作者将休谟个人的传记与思想史和哲学交织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休谟的完整人生观。巴吉尼在书中整理了休谟关于美好生活的145条格言,内容涉及成功的意义、友谊、休闲的重要性等多个方面,展示了休谟如何将自己的哲学付诸实践,过上理性与激情、放松与享受相融合的生活。

《金马:巴拿马铁路悲歌》

[巴拿马]胡安·大卫·摩根著,高冀蒙译,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十九世纪中叶,加利福尼亚淘金热带动了巴拿马的航运发展,极富远见的霍兰德与阿斯平沃尔航运公司决定在地峡修建一条联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铁路,这是一项超越了所有人预期的宏伟工程。主人公和他的团队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疾病、商业竞争、资金短缺等挑战,历时五年之久,终于在1855年1月建成铁路。这匹承载黄金之梦的金马开始奔跑,将无数心怀黄金梦的淘金客送往加利福尼亚,然而故事的主人公却没能等到这一天的来临。

《大师的晚期作品》

[德]阿尔伯特·布林克曼著,刘丽荣译,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本书为20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布林克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泛欧洲艺术比较研究的代表作品之一。布林克曼凭借着自己深湛广博的学养将几个世纪中的造型艺术家,如贝尔尼尼、提香、丁托列托、格列柯、雷诺阿、米开朗琪罗、达尔博格等艺术巨匠的晚期风格融合在一起,搭建了一个清晰的分析艺术家向晚期风格过渡的形式框架。

通过比较不同艺术家在不同生活阶段的创作,布林克曼观察到晚期作品在形式语言和精神内容方面所具有的一个共同趋势,并将其概括为“融合”,一种形式与主题的融合。这种对比在构图和技法上很容易被证明,但是其本质只能在精神上被理解:伟大的艺术家在从成年步入老年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关系与环境相连的精神性逐渐走向内敛的精神性。

《虚无主义与技术》

[荷]诺伦·格尔茨著,张红军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技术能否解决一切问题?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和埃鲁尔都曾提醒我们警惕技术性大众文化的兴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出现更是让我们产生怀疑:技术究竟是在为我们赋能,还是在奴役我们?技术会扭曲我们的目标、价值观和判断吗?技术进步是否等同于人类进步?作者没有参与“技术让我们变得更好还是更糟”的无尽争论,而是考察了我们所想的“更好”和“更糟”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这种想法在我们创造技术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借助尼采的虚无主义哲学,本书探讨了人与技术的关系,试图揭示虚无主义与技术如何相互纠缠,从而创造一个充满技术催眠、数据驱动活动、快乐经济学、牧群网络和点击狂欢的世界。

《金雀花帝国》

[法]马丁·奥莱尔著,黄艳红译,商务印书馆

在本书中作者以熟稔的叙事技巧将入侵爱尔兰、托马斯·贝克特遇刺、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布汶之战、大宪章等重大政治事件融入中世纪盛期的时代格局之中,并基于翔实的资料,赋予历史人物鲜活的个性形象,还原了重大历史场景中的细致画面。从帝国家族内部父子之间的相互诅咒,到坎特伯雷大教堂中杀手和受害者的每一个动作,再到宫廷的旅途奔波和君主廷臣们的玩笑,作者为我们再现了那个遥远世界中激荡的情感与活力。

《伪历史:不存在的未解之谜与阴谋论》

[美]罗纳德·H.弗里兹著,王岫庐、庞淏月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世纪的欧洲陷入黑暗和混乱;15世纪的大航海突然把一个新世界呈现在保守的欧洲人面前;17世纪开始欧洲陷入无休止的战争。与此同时,一支失落的神之子部落会出现救世的传说分别在这三个时期疯狂流传。

18世纪末期,法国大革命撕裂了欧洲长久以来的旧秩序,保皇派和保守派心急如焚;一战结束后,欧洲社会物质匮乏,精神疲怠。共济会、光明会的阴谋论成为这两个历史阶段的众矢之的。20世纪初期,德国人对德意志帝国的期望因一战的失败而落空,同时工业化将人猝不及防地推入现代化。犹太人的邪恶阴谋、雅利安血脉的污染适时成为所有苦难的源头。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的矛盾初露端倪,不同文明的碰撞让美国陷入科技研发的狂热和对外来文化入侵的焦虑。误入地球的外星人无疑是美国社会疑惧的具象出口。

《女性、阅读和一间自己的房间》

[英]维吉尼亚·伍尔夫著,罗长利译,联合读创|万卷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这本书是女性主义先驱伍尔夫的自由宣言,既写给万千普通读者,也写给无数普通女性,它向我们揭示了自由精神的真谛,伍尔夫让我们明白:“做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社会学词典(第4版)》

[英]约翰·斯科特、戈登·马歇尔主编,陈云松、白中林等译,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

本词典由英国国家学术院、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学协会前任主席组织编写,2000多个词条内容涵盖教育、性别、人口、社会分层、医疗、宗教等社会学的不同领域,从古典社会学到当代社会学的关键术语及相关学者,从社会学到与社会学交叉的心理学、人类学、哲学、政治学及经济学等专业,致力于厘清与疏通社会学的概念、脉络和趋势,是社会学相关学科研究学习的常备工具书。

《中世纪海洋文化史》

[美]玛格丽特·科恩主编,[英]伊丽莎白·兰伯恩编,刘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世纪海洋文化史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领域。这本创新的著作从欧洲文学批评当中诞生,它超越了欧洲中心主义、探索了海洋文化史的形态和潜力——海洋文化史正是由全球范围内的文献、口述传统和物质资料构建而成。本书各章汇集了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史学者的观点和专业知识,主要关注非洲—欧亚大陆及其周边海域。探讨的主题包括:欧洲、伊斯兰世界和远东地区不断变化的对海洋的视觉表现;非洲—欧亚大陆周围海域的导航技术的发展;从奥特亚罗瓦到欧洲的各种文化对海洋富有想象力的投射;横跨中世纪非洲—欧亚大陆的海上和河流贸易网络的历史;地中海和印度洋的岛屿和海岸的历史;北大西洋和斯瓦希里世界有关捕鱼和吃鱼的考古学。

《我的文豪:法国文学史小小摘要》

[法]卡特琳·莫里斯著著,李珈仪译,生活书店 x 新行思|三联书店

一部另类幽默的法国文学史,重写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伟大作家列传。作者以扎实的文学功底将历史、社会、政治和文化解说巧妙融合于美妙的细节中。在这本极具个人风格的漫画中,伟大作家和他们笔下的角色经历了迷人的相遇。《巨人传》里的庞大固埃讲述了他混乱的成长过程;《列那狐传奇》中的狐狸则化身成游吟诗人……

《太空时代的英雄》

[美]罗德·派尔著,余慧明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那些无论知名与否、肩负了众多太空任务的人们。除了像尼尔·阿姆斯特朗、约翰·格伦和吉恩·克兰兹这样的知名人物外,作者还重点介绍了一些在美国、苏联和国际太空探索的成功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隐藏人物”,例如: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美国的玛格丽特·汉密尔顿是最早参与对登月成功至关重要的太空飞行程序的女性软件工程师之一。

《在黑暗中舞蹈:美国大萧条文化史》

[美]莫里斯·迪克斯坦著,彭贵菊、郑小倩译,守望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1930年代的“大萧条”曾经只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然而回忆一再成为新的现实,全世界的目光一次次聚焦于那个年代。美国文学评论家莫里斯·迪克斯坦系统评述了大萧条时期的文化变迁,探讨了饱受创伤的民众的焦虑与绝望、希望与惊人的乐观。

《君主之逝:千年来英国诸王死亡史》

[英]苏西·艾奇著,欧阳瑾、宋安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过去的千年来,英国历经了数次王朝更迭,有40多位君主名留史册,史书上对于他们的死亡日期和继承者记载得颇为详细,但对于具体死因则不甚了了。胸口中箭的威廉二世是在森林中打猎时死于意外吗?皮肤溃烂的亨利四世是得了麻风病还是梅毒?被谋杀的爱德华二世是被重物压死的还是被烧得通红的拨火棍捅死的?……

《生活在写作之中:与契诃夫一同磨砺民族志技艺》

[美]基伦·纳拉扬著,淡豹译,薄荷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将民族志研读与创意写作巧妙并置的指南。通过对写作大师契诃夫《萨哈林旅行记》以及诸多民族志文本的细致分析,本书展示了如何用敏锐的观察力、精细的叙事技巧、充满共情的描写,来捕捉和呈现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类经验。更为宝贵的是,作者还分享了自己作为人类学家和作家的经历,这也使本书成为集写作指南、传记和文学分析于一体的有趣文本,展现了一种对民族志写作生动而充满新意的探索。

《开始,改变》

[澳]珊娜·肯尼迪著,周坤、屈典宁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改变可以扭转我们的计划、生活和梦想。无论是面临裁员、面对分手、失去亲人、健康受到威胁,还是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每一个人在改变过程中的驾驭能力和创建一个新计划都将是未来幸福的关键。澳大利亚畅销书作家珊娜在这本书里创建了一个凝练而强大的四阶段指南,帮助处理情绪、转变心态,实现跨越和成长。

《米芾:风格与中国北宋的书法艺术》

[美]石慢著,张荣芳译,思库|江苏人民出版社

米芾是11世纪一位成就斐然的书法家,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著名人物之一。身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文人士大夫,他也对探讨书法(这是文人以形象化方式表达自我的最重要手段)的功能与风格这一理论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本书中,作者在艺术家跌宕起伏的人生框架内探索其书法艺术,并深入考察了米芾所在年代北宋的文化,以及米芾对文人艺术理论的推动作用。

《设计设计》

[英]约翰·克里斯·琼斯著,刘婷婷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于1984年首次出版,1991年再版,是琼斯1972—1982年十年间,对设计和设计思维写作的反思和实验的产物。作者挑战了传统的以产品和进程为导向的设计,在书中对自己在设计“方法”方面的工作以及整个先进工业社会更广泛的方法和目的,进行了猛烈的自我批判,并坚持认为现在的世界需要将设计理解为“对整个生活的回应”。在现代设计思维中,《设计设计》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探索了设计写作的可能性。琼斯尝试对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实验,将随笔、访谈、反思、表演、戏剧、诗歌、偶然程序、照片、拼贴画和引文结合,试图让这本书“不仅只谈论设计,书本身就是探索设计理念和设计过程的实例”。

《列维-斯特劳斯传:我们都是野蛮人》

[法]伊曼纽艾尔·卢瓦耶著,俞俊、马莎译,拜德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学者、作家、美学家,忧郁的形象,现代人类学之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不仅改变了人类学,还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方式。在这本传记中,历史学家伊曼纽艾尔·卢瓦耶讲述了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故事,全书以列维-斯特劳斯生平的四个主要时期为线索,为我们开启深入了解这位结构主义大师工作和生活的崭新视角。

《中国的妇女与财产(960—1949)》

[美]白凯著,刘昶译,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代中国的女性是否拥有财产继承权?在男子缺席的场景下,女性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当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时,新的法律观念又如何影响着女性的财产权?本书从妇女史视角切入,聚焦女儿、寡妇、妾等不同群体,以大量复杂而生动的案例,讲述中国女性从宋代至民国的财产权利变动,揭示了近千年来中国家庭财产继承和妇女财产权利的演变。同时,从法律的层面窥视妇女与财产继承的关系,检索历代司法资料,观察有关妇女财产权利和财产继承的法律表达与实践。

《叙利亚:权力交汇下的破碎之地》

[法]马修·雷伊著,李坤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详细展示了叙利亚因为社会、地理、政治和民族的分歧而产生的各种力量——奥斯曼、埃及、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势力,各地方精英力量的交锋,叙利亚独立后建立国家宪政的尝试,以及为何最终军人掌握了政治话语权。作者将目光聚焦于叙利亚在1780—2013年之间的历史,探究了造成她破碎而脆弱现状的历史根源。

《王安石与宋代诗歌文化》

[美]杨晓山著,许浩然译,崇文书局

本书以王安石折射宋代诗歌文化,通过其昭君诗引起的巨大争议,论述宋代诗人的翻案与求新;以其所编《唐百家诗选》的选目问题,展现宋代的唐诗选本与唐诗经典化的关系;借后世对其诗歌的评价,讨论中国诗歌审美中“晚期风格”的形成;以其禅诗,研究其在佛理与诗法上的成就;通过《君难托》中的“弃妇”形象,探讨早在“乌台诗案”之前就已存在的诗歌与政治的纠葛,指向北宋中后期语言环境的彻底转变。

《席德·梅尔的回忆录: 我的计算机游戏人生》

[美]席德·梅尔、[美]珍妮弗·李·努南著,钱雨葭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席德·梅尔以编年体形式,回忆了他创办游戏工作室及制作每一款游戏的思考、试错过程,分享了他的游戏理念和创作心得。同时,穿插讲述了美国游戏行业的发展,分享了他对玩家心理、游戏产业运作以及其他游戏设计师的看法。在个人计算机尚未普及的1980年代,席德·梅尔投入计算机游戏设计这个新兴领域,他个人的职业生涯与全球计算机游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完全同步,因此本书也是有趣的计算机游戏史。

《拜占庭复兴的守护者》

[英]史蒂文·朗西曼著,李达译,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拜占庭帝国不乏有威名的皇帝,马其顿王朝时就有“保加利亚人屠夫”巴西尔二世、“智者”利奥六世等,而朗西曼爵士却选择为声名不彰的罗曼努斯一世皇帝著书。此人究竟有何特别之处?罗曼努斯一世出身农民,在君士坦丁七世年幼时篡权夺位,成为大皇帝。然而当时形势严峻,保加利亚帝国如日中天,西美昂屡次击溃拜占庭军,直抵君士坦丁堡。罗曼努斯一世固守首都不出,避其锋芒,令西美昂一次次无功而返。他看出西美昂已年迈,耐心等候年迈的西美昂死去。他提拔了勇将库尔库阿斯,库尔库阿斯攻下多个城镇,包围埃德萨,迫使该城献出圣像,扭转了帝国东部边境守势。另外,他立法约束土地兼并,意图限制封建大家族扩张。作为篡位者,罗曼努斯却并未谋害君士坦丁七世,反而将女儿嫁给了他。年老多病时,罗曼努斯一世不断忏悔,立嘱将君士坦丁七世列为第一继承者。罗曼努斯实际上充当了帝国的守护者,带领帝国挺过了保加利亚带来的危机,维持了复兴之势。

《中国历史:从上古至公元元年》

[意]卫匡国著,[意]马西尼、[意]陆商隐编注,瞿姗姗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卫匡国的《中国历史》是在欧洲出版的第一部系统、详实地描述从中华民族的起源至汉哀帝这一漫长时段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向西方展示了古老而又灿烂的中华文明,其详尽程度以及在欧洲产生的影响是此前其他著作所无法比拟的。卫匡国意图以蒂托·李维的罗马史《罗马建城纪年》为范本,以每部十卷的方式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历史。从本书的拉丁文原名为《中国历史·第一部十卷》中可见卫匡国本来应该计划在这部《十卷》之后还有后续的两部《十卷》,但因其早逝,其未能亲自完成和出版后续的中国历史著作。本书内容以多部中国历史典籍为底本,加上了卫匡国对其诠释,以及他从各种来源获得的中国历史知识。

《神话学理论》

[澳]埃里克·萨珀著,刘宗迪译,商务印书馆文津公司

本书对西方现代神话学的几个主要学派(比较神话学、精神分析神话学、神话仪式理论、结构主义神话学、意识形态理论)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评述,包括各个学派的历史、理论、方法、洞见和缺陷。对每一学派,都着重介绍其中一到两个关键性人物的学说,并结合其特定的社会和历史语境,对其理论进行阐述和批评。书中结合具体的理论,对众多广为人知的西方神话和近东神话进行了分析、阐释。

《中亚古代史》

[美]费耐生著,韩中义、傅加杰、水敏军译,上海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费耐生是中亚研究的世界级权威,少有的掌握法、德、俄、波斯、阿拉伯、突厥等诸多古典和东西方语言的大家,有《剑桥伊朗史》等多部重磅著作,培养了诸多活跃于世界各地的亚洲研究者。

“陌生而重要”的中亚始终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而变动的格局、多元的语言和人群,使得书写这片地域的历史相当困难。费耐生以其冠绝一时的学识,将古代中亚史浓缩在一本200多页的小书中,包括波斯、亚历山大等帝国的兴衰,斯基泰人、匈人等游牧民族的迁徙,费尔干纳、撒马尔罕、巴米扬等古城的文明,贵霜、大夏等被遗忘的西域古国……他志在表明,中亚其实拥有共同的文化、信仰与价值,这就是古代历史留下的遗产。

《生命本身的感觉》

[美]克里斯托夫·科赫著,李恒威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在本书中,作者对意识给出了一个直接的定义,将意识定义为任何的主观体验——从最平凡的到最高尚的活着的感觉。心理学家研究的认知操作是一种特定的意识知觉,神经科学家在追踪大脑中的神经关联的过程中认为大脑是思考的器官。但为什么是大脑而不是心脏、肝脏或者其他器官呢呢?科赫认为,回答这些问题所需要的是从一些感官经验开始的,先要了解我们的身体结构,然后进入大脑的定量理论。

《绝世美味:生灵的消逝与饮食的未来》

[加]丽诺尔·纽曼著,李思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从旧石器时代的猛犸象,到上世纪灭绝的渡渡鸟;从古罗马时代的罗盘草,到一百年前才灭绝的旅鸽……在人类持续的消耗下,每个世纪都有食物消失。由此,两位饮食地理学家开启了一场食物寻根之旅,探寻历史上被食至灭绝的消逝物种、散落各地的“美食活化石”、餐桌常客的前世今生、未来可能大行其道的新食物……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文学·随笔》

[意]亚历著,新经典|文汇出版社

本书是意大利青年作家亚历用中文写下自己六年中国漫游的非虚构文学作品。2016年,23岁的毕业生亚历在意大利看不到出路,决心投奔冉冉升起的电影制作热土——中国。他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导演,出演瓜子和手机广告,在主旋律战争片中当46号群演,用蹩脚的普通话录电影播客,给央视纪录片当翻译,也参与过地下独立电影制作。六年间,亚历从零开始学中文,在豆瓣上写日记,在大城小镇与不同阶层的人对话,在每一次微小的相遇中见证中国的广阔:在北京,和宿管阿姨学习怎么切菜;在广州拍广告,开工前喝早茶,杀青时喝断片;在上海,把客厅当成写作沙龙,创造一个临时的家;在四川农村,把白酒当成暖气,跨越寒冬和方言的隔阂。亚历用冷静又不乏幽默的文字,记录自己在中国的观察和日常,书写近年的个体遭遇和时代变化,也写下全世界青年人共同面对的时代情绪和现实困境:在失序且孤独的时代,勇于拥抱生活的不确定,保持流动,渴望自由,跨过隔阂,与人连接。

《联动的世界史:19世纪世界中的日本》

[日]南塚信吾著,张尧彦译,回声文库|上海文化出版社

本书以全球史的眼光,以世界各地的“关系”和“联动”为切入点,回顾了1840年代至1910年代的世界历史变动,分析了在欧美列强积极扩张、民众运动此起彼伏的背景下,世界紧张局势是如何形成与转移的,而伴随着旧秩序的崩坏、新秩序的诞生,日本又是如何捕捉世界历史的主导“潮流”,并将其“本土化”的。正如中文版序言标题所概括的,本书是“在世界史的动线上复盘近代日本的发展轨迹”。

《天生狂野:北美动物抵抗殖民化》

[英]安德里亚·L.斯莫利著,姜昊骞译,尔文|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动物视角的美国早期殖民史,讲述了一段北美动物抵抗殖民进程的血泪史。作者以北美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切入点和线索,将野生动物视为英属北美殖民进程的参与者并以“河狸、狼、鱼、鹿和野牛”为不同章节的具体主角,再现了北美野生动物抵抗殖民的真实故事,逐步合理地探讨出野生物种阻碍殖民者重塑北美地貌计划的发展过程,同时揭示了这一过程中自然与文化的互动与调适。另外,从文化史的角度看,本书还列举了展现北美生物资源丰富的宣传史料和图像资料,记录了探险家、旅行者、测量员、博物学家和其他推动者的多次北美之行。

    责任编辑:方晓燕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