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历史 | 张廷玉成功之谜
本文摘自《纪连海品清史》,纪连海 | 文
1735年秋,雍正皇帝病危,张廷玉与庄亲王、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雍正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
张廷玉深受康、雍二帝恩宠,尤其在雍正年间一帆风顺、平步青云。雍正皇帝视其为股肱,某次张廷玉病愈上朝,雍正谕其曰:“朕前日向近侍曰:‘朕连日臂痛,汝等知之乎?’近侍惊问原因,朕曰,‘大学士张廷玉患病,非朕臂痛而何?’”可见其得宠程度。张廷玉的成功,是由于他具备他人难以企及的素质和能力。
第一,文思敏捷,主事干练。张廷玉自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入值南书房,充日讲起注官起,直至乾隆皇帝在位初期,遵旨缮写上谕皆能详达帝意。尤其是雍正皇帝在位时期,张廷玉身为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户部、吏部、翰林院,又担任国史馆和其他好几个修书馆的总裁官,职务繁多,工作忙碌,这是可想而知的。他自己在自订年谱中记载,雍正皇帝经常召见他,一天召见两三次,习以为常。西北用兵以后,“遵奉密谕,筹划经理,羽书四出,刻不容缓”。从内廷出来,到朝房办公,属吏请求指示和批阅文件的常达几十上百人。他经常坐在轿中批览文书,处决事务。傍晚回到家中,仍然“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虽然事务繁巨如此,但张廷玉没有使一件事出错或耽搁。对其办事能力,雍正皇帝赞道:“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又说他和鄂尔泰二人“办理事务甚多,自朝至夕,无片刻之暇”。
这中间最为关键的还是在康熙驾崩,雍正守丧期间的特殊时期,朝中政局不稳,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祸患。此时张廷玉每日奉旨入宫缮写谕旨,雍正口授后片刻,张廷玉即可拟就,每日十数次从未出过差错,其文思之敏捷实非他人所及,事后雍正曾就此对其大加赞扬。
张廷玉的记忆力亦非他人所及,某次雍正向其询问各部院大臣司员胥吏的姓名,张廷玉奏对各人姓名籍贯及科目,无所差错。
第二,清廉谨慎,乐善好施。张廷玉身居要职数十年,和他共事的数十幕僚大多都能平心接待,对他们多有容纳。凡是别人馈送之礼,价值超过百金则严词拒绝。康雍乾三帝曾先后赐给张廷玉白银近万两,他将此银两或用于激励士子发奋学习,或将其寄回家乡购置公田以资助乡里的穷困者和灾民。
1698年秋,桐城发生水灾,张廷玉在其父张英的支持下在家乡设立粥厂赈济灾民。1735年春至1737年夏,张廷玉用雍正皇帝所赐白银近五千两在桐城东门外建石桥一座,大大方便了过往的商旅行人,从而得到乡人的称赞,此桥亦被人称为“良弼桥”。1740年春,张廷玉闻知桐城一带歉收,米价暴涨,便寄信回家,令家人捐谷一千石以救济贫民。
第三,正直勤勉,缄默持重。张廷玉任职年久,长期处机要之地。在雍正年间,他虽然“最承宠眷”,然而“门无竿牍,馈礼有价值百金者辄却之”。他在皇帝身边服务,担负的又是机要文字工作,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因而处处小心谨慎,办事十分细致周到。他对自己门生黄山谷说的“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极其尊崇,表示“终身诵之”。
雍正年间,他无日不蒙召对,每有所建议便口奏或具折上奏,请皇帝颁旨宣播于外,从不留片稿于私室,也不让家人子弟得知。他很少交接外官,在朝中为官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即使是经他推荐而受擢用之人,也始终不让当事人得知。少说多做,既是他立身的主导思想,也是他的为官之道。他以皇帝的意志为意志,默默去做,不事张扬,事成归功于人主,事败自己首先承担责任。雍正皇帝赞扬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乾隆皇帝称许他“在皇考时勤慎赞襄,小心书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