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国华人口述|舒方:打造过《小芳》,流落街头后重新上路

舒方/口述 管黎明/采访整理
2019-01-07 17:24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舒方,北京人,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世纪90年代起从事音乐制作,与李春波合作推出了音乐专辑《小芳》,开创中国民谣歌曲之先。《小芳》在1993年6月发行后迅速摘取全国各地排行榜冠军,成为当年最为火爆的单曲。但这一切都发端于舒方最初在股市上赢得的一笔巨资。之后他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一度流落街头无家可归。

我从小就学音乐,我家人培养我两岁拉二胡,跟姐姐一起学。5岁的时候我又学习弹琵琶,因为我不想跟姐姐学一样的。我的老师是位琵琶大师,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等到上大学 要考音乐学院的时候,我觉得还是要改行,因为音乐对我来说太容易了,我觉得没有挑战。十年的童子功——弹琵琶。我想的是大学毕业后做生意。所以就去了对外经贸大学,学习国际金融和对外贸易。

大学毕业以后,我就觉得要跟外国人做生意赚钱,就去了深圳。当时我进的是一家最棒的进出口集团——赛格集团。工作就是做外贸,对欧洲的机械进出口生意。我同学也都是做这方面的工作。

跻身股市第一桶金

我人生第一桶金并不是做外贸赚来的。那时候中国刚开始发行股票,但大家都还不理解怎么回事,没人买。我们那个集团就号召每个人带头买股票,支援特区发展。我其实对生意很有敏感性。早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有进出口指标,我同学家长很多在国外,我就把他们不用的指标和兑换券拿来去换外汇,那时候就攒了2万多元。所以等到公司号召大家买股票的时候,我就拿这些钱去买了股票,买了2万多股深发展。那时候深发展只要一块钱一股。谁也没想到两年后,这只股票就从1元涨到了120多元,所以我两年多的时间就赚了200多万元。

那时候200多万元,是很大一笔钱。我当时在深圳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才20万。

所以我当时的资产差不多能买10多套这样的房子。

手上有了资本,我就觉得应该投资做更多生意。当时有很多机会。我投了一个歌舞厅。在歌舞厅里面,那些歌星唱的都是港台流行歌曲。我就觉得怎么没有中国大陆自己的歌曲呢?既然没有一首属于中国大陆自己的流行歌曲,我就想投资包装一个歌星,唱咱们自己的流行歌。我觉得我对音乐很熟悉了,很能驾驭音乐。我自己也经常弹唱。

后来我就在歌厅的驻场乐队里发现一个人,就是李春波。他当时不是唱歌的,是伴奏的,他喜欢弹吉他。所以我们有共同语言。有一天我问他,你喜欢唱歌吗?我要把你包装成歌星。他当时不是很认同我的想法。我当时年轻,很自负,觉得干什么就能成什么。我就对他说:“不,我包装你,我肯定能把你包装成歌星。”我觉得他对音乐四大件非常熟悉,他其实比歌手更全面。

知青情节敲定《小芳》

后来我们就一起开始定位。我作为制作人,首先要洞察市场,要清楚人们喜欢听什么。

当时还是流行音乐刚刚萌芽的阶段,那时候深圳有很多知青,他们还都有“知青情结”,对下乡的生活经历有很多怀念。这批人刚好占据社会的主流,他们开始做生意,下海。我身边很多这样的人,听了很多这样的故事。所以我就把回城知青当成我们的目标人群,就开始围绕这个创作点来写作品。

目标定好了,就由李春波来写。在《小芳》的创作过程当中,情节都写好了,但这个姑娘叫什么,名字要容易流传。我们煞费苦心,想了很多名字。后来我就觉得我的小名叫小方,干脆就用这个名字的发音,把“方”改成草字头的“芳”。

我们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1992—1993年),一起探讨,写了一批作品出来。因为那个时候都是卡带,一般都是单面5首歌,双面要10首歌。出来后我们先是私下唱给朋友听。所有朋友听完了,都对《小芳》这首歌印象很深刻。很多人听完第二天就过来说,你们那个“谢

谢你,给我的爱”那首歌很好听,我还想再听。

因为反馈都不错,所以我们最后就决定主打《小芳》这首歌。那时候我们是找到了广州太平洋音像来出版这个卡带,但资金是我出。我投入了几十万,包括创作和录制的费用,当时这是很大一笔钱,所以风险主要是由我来承担。我也算是中国最早的文化投资人之一了。歌曲录好后我们就参加各种大奖赛,比如,广州箭牌歌手大奖赛、万宝路歌曲大赛等,我们都拿了大奖。卡带也拿了销量冠军。

但一开始我们其实并不知道《小芳》这首歌有那么火了。有天晚上我们照样在歌厅上班。

突然来了一个人,要跟我谈,说要请李春波去唱歌。李春波说要去外地,那我工作怎么办? 工资怎么办?我说,人家那边给你钱,就唱《小芳》,给1.5万元。当时李春波一个月的工资也就1500元。他说你是不是听错了?唱10首吧?所以直到那个时候,我们才慢慢知道这个歌火了。后来歌厅里好多人点这个歌。出租车司机也都放这歌。

唱片火了之后全国的邀请就多起来,连北京也到处放《小芳》。我回到北京成立唱片公司, 我朋友们就说《小芳》火得人人都会唱。

我当初的投资也很快就收回来了,翻了好多倍。紧接着我就投资做《一封家书》,又是红遍大江南北。

骄傲必败,遭遇挫折

我年轻的时候非常骄傲,年少得志,觉得钱太好赚了,赚不完,今天有钱就今天花。

后来1995年,李春波就去电影学院学导演了,他想投资做电影,我没有参与。我当时不看好这个行业。他后来投了两部电影,效果不是很好。我做其他生意去了。

我有自己的唱片公司,不断包装新歌手,大大小小的歌手,一直都有赚钱,直到2000年左右。之后受互联网和盗版的影响,效益开始下滑。

2000年初,做唱片刚开始走下坡时,我仍然觉得做唱片还是有前途的,所以我还是大资金投入。但人骄傲就不免轻狂,看不准现实。当时我的姐姐和父母已经移民美国。我姐就经常告诫我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可是那时候我太骄傲了,根本听不进去。

我姐这句话终于在2004—2005年应验了。在2005年那一年,我跌倒了。我公司有个跟我合作多年的亲密伙伴,我非常信任他,也认为周围的人都很听我话。但没想到,这个人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暗地里把公司的财产都给挪走了,最后甚至艺人也都选择离开我。当时整个唱片业已经开始受冲击。我太狂妄了,忽略了身边人的反应。我这些签约的歌星,他们去外地开演唱会,坐飞机都是头等舱,每个月还要给他们投入巨大的宣传费用,这些账单都是月底要来结账的,还有公司办公人员的工资。所以等到了月底,才知道出了状况,财务说公司没钱了,还欠了几百万的债,得赶紧想办法。

无家可归流落街头

我当时觉得,做生意赚钱,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所以我就把北京的房子卖掉了,没想到窟窿根本堵不上,那时候北京的房子也卖不了多少钱,我连家里的音响和身上的名牌西装也都卖掉了,最后还是欠了100万元。我连住的地方都没了。

最窘困的是到了中秋节那天,我连买张机票的钱都没有。我在北京三环路边上,不知道往哪里去。手里拿着电话,也不知道打给谁,真的是靠山山倒,靠人人跑。这个世界真是这样。那一天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冷酷。我父母在美国,姐姐也在。我姐是20世纪90年代初办的杰出音乐人才到美国。那时我出了状况,不想跟家里人讲,怕他们担心。中秋节那天,我就这么拿着电话,在街上游荡。

那天晚上,我就在街上,不停地回味我姐告诫我的那句话“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没想到我的生命就应验了这句话。人再伟大,也不可能是完人。所以到那天晚上、我发现朋友都不见了,那一天我真是清醒了。等到心情平静下来、我就开始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

纽约疗伤,心灵救赎

后来我就在一个朋友家借住。过了一两个礼拜,人都变形了,熟人见了都认不出来了。

财产全没了,还有员工讨工资。我说你们看办公室里还有什么值钱的,都拿去卖吧。我让他们把计算机、办公器材全都卖了。

我姐姐心有灵犀,到了那年年底,就突然给我买了一张机票让我到纽约过年。家人知道我遇到麻烦了,也不好多问。初来纽约那段时间很痛苦,很无助。

那段时间我就一直反思我的人生,我从小就是一个不信天不信地的人,但现在发现原来人自己是靠不住的,因为明天发生什么你根本控制不了,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重新上路热心公益

之后我就开始写东西,每个阶段我都用一首歌把它写出来,包括出事那天晚上的状态,我把歌名叫作《祷告得力量》。跟之前不同,这次我全都是写心灵安慰,没有再写市场的东西。 写完以后,我是想回国找某个歌星帮我把这些歌给唱了。结果找了人,却都唱不出我想要的状态,都很苍白。我就决定自己来唱,我就一首一首把我自己的歌录出来。

经过几年的时间,我做了一张我自己的唱片,又开始投资唱片制作,重新做文化方面的投资,做公益短片。我认为一些非常好的道理,就用电影短片或者公益广告的形式把它拍出来,其中有一个《微笑》的短片,被转载了一亿多次。

我现在中美两边跑,做一些公益、文化、教育方面的投资和交流的事情。李春波主要还在音乐方面继续探索,好像电影方面也就没有再往下做。我们曾经想把《小芳》搬上银幕,但后来大家精力所限,也就凑不到一起,就搁置了。看看将来,希望有一天能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

(本文出自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的《九十九种他乡:美国华人口述实录》。出版社编辑邮箱:298266794@qq.com)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