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质观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需要做些什么?

杨志勇
2024-07-30 07:1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江苏常州理想汽车智能制造基地焊装车间的机械臂正在作业(5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柳文惠 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这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亟待用创新来构筑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以高质量发展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这就必须走发展新质生产力之路。

新质生产力自2023年提出之后,各地各行业都掀起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有良好的氛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一窝蜂、胡子眉毛一把抓。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各地产业基础不同,创新能力有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依托产业,所依托的产业几乎可以覆盖全部产业。这并不意味着各地要在各产业平均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的着力点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的则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关键是找出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打破一切不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锚定目标

《决定》要求:“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技术是第一位的,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才能带来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还得经过转化,才可能形成新质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是生产力水平提升进而实现生产力质态的变化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并不会随意实现。劳动者需要适应技术革命性突破的要求,要有相关专业技能,能够用好突破性的技术。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需要在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条件下来重新认识。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的组合场景和组合条件都在发生变化,劳动形式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所有变化都是适应新财富创造之需要。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随着新的生产组合方式而形成的。这些新最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是这样的生产力的特征。高技术来自最新科学成就,高效能体现高效率,高质量说明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之优。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寻找到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技术上有革命性的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更应该“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研究上。扎实的基础研究,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突破的基础研究,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前提。在现实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重大科技项目研究中可能孕育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基础研究可以为应用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尊重科研规律,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把科研人员从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让科研人员可以心无旁骛地从事科研工作,是科技体制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技术突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发达国家已有但中国没有的技术。此类技术有许多可以归为“卡脖子”的技术。二是世界上还没有的技术。前者更多的是模仿和赶超,技术突破的目标较为明确。对于有着丰富人才的中国来说,完全有可能实现此类技术的突破。后者需要更多的创新。此类技术之所以还没有突破,或因各界对最终技术发展目标的认识不同,或因技术路径的选择尚未到位,总之这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关键共性技术是各行各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所可以共用的技术,这样的技术具有正外部性。前沿引领技术是技术领先的表现。没有前沿引领技术,就不会有科技大国,更不可能成为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现代工程技术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所不可或缺。颠覆性技术创新既然属于“颠覆性”的,也就意味着科技攻关需要不同于一般的科技路径,需要另辟蹊径。“颠覆性”并不那么容易实现。在这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更需要容许失败的科技创新环境。技术突破往往是在科技竞争中实现的。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从弯道超车到换赛道竞争,只要有助于技术突破,有助于科技创新的,都应该在制度上加以支持。

《决定》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这对于未来产业的发展是大利好。未来产业虽然在现实中有一定的描述,但实际上既然是未来产业,那就意味着这样的产业未来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具体目标,还是实现路径,都是如此。

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更多的资源投入未来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是市场往往很难充分投入的领域,这样,通过健全相关规则的政策,一方面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让更多的市场资金愿意投入其中,释放“基金+资金”的合力。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至关重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让更多资金有机会且有激励参与其中,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的可持续提供更实质性的支持,当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新兴产业仍然需要支持,主要是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的完善推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前已经获得不少支持,但这还不够。除了进一步加大投入之外,还得注意如何进一步提高这些产业的效率,如何结合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精神,让市场力量参与其中,实现这些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这些产业的效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要处理好与安全的关系。只要有较为完善的政策和治理体系,发展与安全的矛盾就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发展新质生产力,还得重视传统产业的提升。这主要是用发展出来的新技术,结合传统产业的实际情况,支持传统产业升级。当然,传统产业自身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市场能做到的,应尽可能借力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应表现在政府帮助传统产业解决优化升级中遇到的困难上。这里应该有更多的因地制宜,各地不应该一个模式,而应立足实际,寻找最有利于提升效率的路径。

总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让产业发展的动力得到最大的释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杨志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著有《新中国财政政策70年》《大国轻税》《现代财政制度探索: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国财税改革》等。)

    责任编辑:蔡军剑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